葛兰:“中国声音”里的朴素和清澈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fa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音乐响起,收音机里传来的这个端庄、大气的声音,曾经伴随着多少中国家庭迎来每一个清晨。
  她的名字当年红遍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声音瞬间便能勾起几代人的记忆;她60余年的职业生涯是中国的一部播音史。她就是著名播音艺术家、中国第一代播音员葛兰。
  葛兰说:“把一辈子献给播音,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阴差阳错做了播音员
  为了上班方便,葛兰租住在中华女子学校附近的一座老居民楼里,房子不大,布置得简朴温馨,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老照片。照片中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少女葛兰,满脸稚气地坐在简陋的播音室里;中年干练的葛兰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宴会上和总理碰杯;更多的是和丈夫夏青一起工作的场景,两人伉俪情深,可是13年前,丈夫已经先走了。
  在收音机里,葛兰代表着庄重大气的“中国声音”,可生活中她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葛兰身材纤瘦,但是一直身体倍儿棒,如今还能站在讲台上一气儿讲俩钟头不带喝水的。岁月渐增,老人依然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在谈到自己的年龄时,她哈哈笑起来:“我76岁的时候会告诉人家我67,现在我85了,也没法反着说了。”那神情如同一个恶作剧的孩子。
  1951年,18岁的葛兰还叫做王静蓉,从女子职业学校毕业不久,已经是一名小学教师。然而,一次她和同学去颐和园玩的时候摔伤右手导致骨折,差点儿截肢,从此不能写板书,做不成老师了,她心情很郁闷,在家复习准备高考。
  这时,同学给她带来了一个消息,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招播音员,她被同学拉着去报名,竟然面试、口试、笔试顺利通过。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葛兰还曾经一度犹豫,在一位老师的鼓励下,18岁的王静蓉忐忑地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了一生挚爱的播音事业,从此,她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葛兰。
  上夜班自己抹个“大花脸”
  说起葛兰这个名字的由來,却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意义。台里每个播音员都会起一个播音名字,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区分私人信件和听众信件。当时,有人起播音名字寓意很深,比如夏青就是“华夏青年”之意,葛兰的名字却是一位老师随口起的,因为她母亲姓葛,没想到这个名字此后会跟随她60多年。
  葛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播“记录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讯十分不发达,那时有大量的“记录新闻”,各地的报馆都有抄书员,他们连夜抄书,然后印成报纸发出去。每天上午4个小时,夜里6个小时,一个人播,另一个负责监听,有错误立刻就要改过来,夜里一播就是一宿。

  葛兰刚工作的时候很羡慕上晚班的同志,觉得灯火辉煌有意思。可真到上晚班的时候才知道,第一次感到新鲜,第二次还不到夜里12点,就已经坚持不住了,困得没办法就使劲掐自己的腿,要不就用冷水洗一把脸。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条件很差,冬天监听室里很冷,夜里时不时地还要向炉子里加煤块,弄得满手都是煤灰,又去洗脸揉眼睛。葛兰说:“下夜班回家的时候家里人吓一跳,因为脸上蹭了很多煤灰,成了大花脸。”
  当时的听众非常较真,尤其是各地负责记录电台新闻的抄录员。“那真是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葛兰说,“当时台里对普通话的标准读音非常重视,墙上贴着一个大表格,如果播音时读错了,就在名字后边画一个小黑旗。我们每天拿着《标准读音表》就像是背书一样死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的一个很好的传统。”
  播得了新闻讲得了童话
  播音生涯半个多世纪,葛兰的声音可谓“百变”,既可以播严肃的新闻节目,也能播浪漫的文艺节目,还能在儿童节目里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而她记忆中最深的是自己闹笑话、出“事故”的情况。
  播音的间歇,通常会放音乐,葛兰说:“当年台里只有老唱片,上边红字贴一条,写着谁谁唱的。最难的是给唱片翻面,要眼疾手快,一次我翻唱片不小心,唱片竟然飞出去了,我赶快捡回来接上,狼狈不堪,幸好没有出错。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却要求播音员一心多用。”
  还有一次,葛兰播放音乐的时候报出乐曲的名称,叫《夜月花江春》,拿过唱片一看,老编辑直接乐得蹲在地上,原来葛兰给读反了,应该是《春江花月夜》。“幸好后来没有听众写信过来挑错。”为了这事,葛兰还忐忑了一段时间。
  经过几年的磨炼,葛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1956年葛兰开始播报全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只有兢兢业业才能做好工作。话筒前像打仗一样,没有其他想法。”葛兰说。令她深感自豪的是,播报这个节目多年从未出过错。
  让葛兰最难忘的是毛泽东主席去世时的播音。1976年9月9日,夏青负责播出讣告《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书》,后续消息是葛兰和方明承担。当时新华社发来一沓沓稿子,他们从两点多开始看,直到6点半播出。那一天,半小时的《报纸摘要》节目延长到了7个多小时,她一边播报一边流泪,举国同悲。
  另一个让葛兰至今不能忘怀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转播梅兰芳的《洛神》,她说:“他一出来,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我用比平时播音音量小很多的声音介绍,但还显得声音大得突兀,编辑吓得一个劲儿捅我,说小点声小点声。”这些大师名家的表演现在看来已是“绝唱”,时至今日,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和那些精彩的表演,依然时常清晰地浮现在她的眼前。
  亲密的“爱人同志”
  葛兰的播音生涯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中国播音大师的夏青。夏青葛兰,传奇般的“播音双璧”,他们是同事,是师友,更是相伴一生的“爱人同志”。
  认识夏青的时候,葛兰18岁,一心想着把工作做好,身边这个年长5岁的大哥一样的同事一直默默关心她,她也没有多加留意。夏青本名耿绍光,所以葛兰一直称呼他为“老耿”,当时单位就他们两个人是单身,经常一起读书、看电影、聊天。那年冬天葛兰经常值夜班,夏青就给葛兰买她爱吃的馄饨。她说:“他拿一个小锅给我端来馄饨,放在火上热着,我一下班就能吃到。”那个寒冬,她觉得特别温暖。
  1953年葛兰和夏青结婚,她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她用默默的付出和一生的操劳兑现了对爱人的承诺——爱他,就甘心为他做所有的事。
  葛兰有一双瘦弱的手,手指关节格外粗大,显得突兀而嶙峋,这是年轻时常年用冷水洗衣服导致的,“冬天洗被单最费劲了,一洗就得半天。”她说起来丝毫不以为苦。夏青身体不好,一生被严重的关节炎所困,葛兰心甘情愿地承担起家中所有的家务。
  他们两人当年在全国红极一时,名声远超如今的偶像明星,但是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每天骑车上班,买菜回家,为柴米油盐操心。葛兰几乎是一个人撑起了一个家,让他能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她甚至学会了理发,亲自给夏青理发。她说:“老耿的头发又软又细,别人总剪不好。”
  1998年6月底,因类风湿病住院的夏青突发癫痫,昏迷不醒,医生下了断言:“抢救过来以后也会成为植物人。”葛兰说:“植物人我也要,只要他有这口气。”夏青昏迷了两个多月,葛兰终日陪在他身边,给他放录音、唱歌、朗诵诗,不断地呼唤他。最终,夏青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恢复了意识。然而由于切开了气管,那充满磁性的、全国最著名的声音在这世间永远消失了,他甚至无法对妻子说出心里的话。葛兰问他:“想我了吗?”夏青就使劲眨眼睛。
  在葛兰无微不至地照顾下,夏青的生命又延续了6年,夏青病逝后,葛兰将深深的伤痛化为绵长的思念,繁忙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支撑着她,让她在播音事业上一个人坚定地走下去。
  1998年,葛兰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离休,几乎没有休息,就来到中华女子学校成立了“葛兰工作室”,担任教师培养更多的播音人才。如今的葛兰以85岁高龄满负荷工作,实在令人羡慕和吃惊,问起她的养生秘诀,葛兰笑着说她的秘诀是“三不”:一不贪财,二不贪睡,三不贪吃。
  红极一时却淡薄一生,正是葛兰的写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是我有多出名,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喇叭大,要不然谁会知道葛兰……”面对这样的老人,唯有“德艺双馨”这个词可以形容。
  (摘自《北京青年报》)(责编悬塔塔)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四上第四单元教学为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课堂练笔,让学生掌握“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融入真情”“按一定顺序描写”“运用修辞手法写活语言”四个技巧,并在单元习作教学时进行综合训练,由点到面,从简到难,试图提高学生动物作文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动物;习作;课堂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8
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学好文字,读好文字,写好文字。如何才能落实这些呢?笔者再次欣赏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发现于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写字、理解词语、朗读和阅读思考。这种语言沟通的艺术,正是大师的课堂魅力所在。现从课堂对话的角度,谈谈于老师的语言渗透艺术。  一、从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写好字  写字教学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关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极大部分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渗透着想象。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凭借着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四年级下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
【摘 要】随着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变革期,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不变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圳市龙岗区立足于本区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培训需求、大胆革新研训机制、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十年探索与追求,形成了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本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摘要]《“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以单元导读目标——“感受人物品质”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本文出发,经历感知、感悟、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心生敬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象的认识渐渐丰满起来。这样的抽丝剥茧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感悟人物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评析;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发现中学、在尊重中学、在体会中学、在自主中学、在运用中学和在拓展中学等途径, 他们能不断地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情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 课堂 评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两者的比较和联系,通过对比发现文本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探寻文本的规律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整合教学;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阅读是学习什么的?阅读教学是教什么的?简单地讲就是两大方面:学会阅读和学会写作。下面以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一至四组课文为例,谈谈语文训练点的挖掘。    第一组    训练点之一:习得写景古诗词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安排了三首写景的古诗词。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习得阅读写景古诗词的方法。阅读写景的古诗词,一般要经历三个层次。一是“诗语”。包括读准、读通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二是“
狂轰滥炸的电视广告  互联网之前,流行语和吸引人的标语会出现在日常会话中,电视广告的原声带成了畅销品(如李维斯牛仔裤广告为不同的艺术家从史蒂夫米勒乐队到巴比伦动物园再到弗兰艾瑞克创造一系列热门音乐)。  在19世纪20年代,健力士黑啤酒是生产电视广告的专家,它们的广告都极具标志性,1958年,佩雷斯·普拉多的歌曲《吉格莉尼》被用来作为背景音乐,贯穿整支广告,屏幕桌子中央是一品脱健力士黑啤酒,啤酒正
教材分析    《珍珠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本第七册的课文。这篇课文生动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课文首先写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又安全的巢,接着写雏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最后写“我”从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教学的重点就落在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