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ang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教学这篇课文,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在发现中学、在尊重中学、在体会中学、在自主中学、在运用中学和在拓展中学等途径, 他们能不断地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情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为中心 教学设计 课堂 评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9
  《李广射虎》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创设了唐代诗人卢纶所做的《塞下曲》一诗的情境,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中的故事,塑造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的形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着力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充分体现“学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断触摸、感受、揣摩、内化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诗文对照的方法,了解《塞下曲》所表达的内容思想。
  2.抓住关键词句揣摩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3.讲述课文故事。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课,知晓文体(在发现中学)
  1.学生板书课题,自主观察“射虎”两个字书写是否正确。教师指导正确书写“射虎”两个字。
  ——“射”字的“身”字旁撇画不出头;注意“虎”字正确的书写笔顺。
  2.PPT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认读指导。
  3.PPT出示《塞下曲》进行认读及评价。
  4.引导学生浏览课文。通过浏览,回顾课文的特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在表达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5.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发现,指导学生归纳“文包诗”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文包诗”课文描写的情境和故事就是古诗的情境与内容。
  【评点:本环节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把“发现”这把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拿着这把钥匙自己去打开学习中的“发现之门”。在“射虎”两个字的教学中,教师不着痕迹地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这一良好的习惯。在“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认知上,教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这一类课文,在这一类课文中发现和归纳“文包诗”文体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理清脉络,自主解疑(在尊重中学)
  1.指导学生浏览课文。
  如果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这篇课文,该怎样进行分配?
  ——一个同学读第一、第二段(诗是谁写的,写的是谁),一个同学读第三、第四段(介绍诗的意思)。
  2.《塞下曲》这首诗是写谁的,从课文中的哪一段知道的?
  3.默读第二段,勾画出介绍李广的信息,进行交流。
  4.在课文第二段对李广的介绍中,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伴。
  5.PPT出示搜集的李广将军的资料。引导学生针对资料自己解决疑问。
  【评点:这一环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课文脉络划分中避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而是把划分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得尊重和信任中积极开动脑筋。另外,这一环节的教学,还注重学生的质疑和解疑。尤其在解疑环节中,教师不是直接告知,而是利用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充分体现课堂上“学为中心”的理念。】
  三、诗文对照,了解诗意(在自主中学)
  1.默读第三段,勾画出从哪些句子中你明白了相应诗句的意思。
  2.交流。
  3.PPT出示第三段内容。
  (1)“月色朦胧”怎么理解?对应诗句中哪个词?
  (2)什么是“疾风”?和“微风”“狂风”有什么区别?
  (3)结合内容连起来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意思。
  4.默读第四段,说说从这一段的描写中自己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1)交流。
  (2)你知道“平明”是指什么吗?“没”指什么意思?
  (3)连起来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意思。
  5.结合第三、第四段内容,连起来说说整首诗描写的内容。
  【评点:由于在教学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对“文包诗”这一文体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该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诗文对照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的意思。】
  四、揣摩词句,感受人物(在体会中学)
  1.课文内容是由词句组成的。学习时,我们不仅要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还要品尝到这些词句的味道。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揣摩词句。在揣摩词句的时候,可以通过想象、猜想来体会词句包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就通过课文中的一些词句来学着去揣摩。
  2.PPT出示: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指导:可以抓住“夜色朦胧”“一阵疾风吹来”“沙沙的声音”来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片松林,这就叫做揣摩语言文字。
  3.学生进行想象、揣摩、交流,把自己揣摩出来的体会通过朗读体现出来。
  4.合作揣摩实践。
  (1)第三段后三句话也像上面揣摩的这两句话一样,自己抓住一些词句进行揣摩,同桌相互交流补充。
  (2)班级交流。
  重点抓住“猛然间”“连忙”“运足气力,拉开硬弓”体会李广的机敏、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特点。   (3)把自己的揣摩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
  (4)把自己揣摩出来的体会带到诗句里,读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意境。
  5.自主揣摩实践。
  (1)运用刚才揣摩语言的方法,自主揣摩第四段内容,进行交流补充。
  重点抓住:“!”“深深地”“任”来进一步体会李广力大无穷的特点。
  想象:站在一旁的将士们此时会说些什么?拔箭的将士们又会说些什么?
  (2)练习朗读第四段及“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的诗句。
  6.结合自己对词句的揣摩和人物形象的体会,配乐朗读古诗。
  7.教师采访:为什么能把诗读得这么好?读诗的时候眼前或脑海浮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小结揣摩词句的好处。
  8.通过刚才的朗读,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吗?
  ——赞美飞将军李广力大无穷、神勇无比的英雄形象。
  9.小结:这首诗体会得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能明白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也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今后学习中,你将怎样去揣摩语言文字呢?
  【评点:学会揣摩词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人物的特点是本环节教学的最大特点。在揣摩词句的过程中,首先通过教师提供的范例,学生学习怎样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接着,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自己揣摩;最后,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逐步学会揣摩词句的方法。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的原则,把学生始终推向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在真正的学习中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五、实践语言,内化积累(在运用中学)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我们还要学会讲好这个故事。讲好这个故事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内容,讲清故事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语言或动作,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就更生动了。
  1.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适当添加一些语言或动作。
  2.自主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
  3.一个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其他学生根据讲故事的要求进行评价。
  4. 引导学生小结怎样讲好这个故事。
  【思考: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语言学习。讲故事是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讲故事,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又可以内化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语言。在这环节中,教师没有盲目地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而是先让学生明确讲好故事的一般要求,再根据要求进行自主训练和交流,有目的进行评价,最终让学生学会讲故事的方法。该教学环节清晰地体现“学为中心”这个思想,教师的活动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
  六、作业巩固,培养能力(在拓展中学)
  搜集卢纶另外一首《塞下曲》读一读、背一背,结合查找的资料讲一讲古诗的故事。
  【评点:这项作业设计明显体现出学生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延伸的思想,让学生将课内学习到的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始终伴随在学生的身边。】
  【总评】
  “学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科学、合理地引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经历和体验,表现的是师生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把学生真正推向课堂学习的前沿。本课教学紧紧围绕“学为中心”这个理念,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对方的肯定很重要  每年回家,我都得充当父母之间的调解员。  这一次母亲又气呼呼地念叨:“我这一辈子努力上班,孝顺公婆,可如今,你爸居然说要赶我出去!”我默默地听着。虽然我们几个孩子对母亲赞誉多多,但她最想要得到的是父亲的肯定。这太难了,父亲是一个倔脾气。  母亲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我当时就说,要走也是你走,这屋子有我的一大半,儿女们是我生、我养的。”我心想,完了,父亲这么要面子的人,哪里受
在第十八届“教海探航”特级教师优课展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一课。他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如痴如醉。不仅读懂了课文,读出了语感,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薛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之高,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倡简,语文课堂教学“回家”的路。    一、多维的教学目标因选准了教的落脚点而简 
姜姓的起源很清楚,也非常有意思。  最主要的起源是炎帝神农氏之后。《说文解字》记载:“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炎帝神农氏住在一条叫姜水的河边,就以姜为姓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炎帝生于姜水边上。姜水在哪儿?在今天的陕西岐山县。  第二,桓氏改姓,这个相对不多,但是也很昌盛。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年间,经高宗李治批准,大司徒桓庭昌改为姜姓,其子孙世代称姜姓至今。  第三,其他民族改姓。尤以羌族最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这是对贾宝玉出场的描写,其中,“外面一阵脚步响”,人未到,声先行,就像王熙凤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前者是脚步之声,后者是话语之声,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一直以来,由于王熙凤泼辣的话语之声过于经典,而使人们忽略了贾宝玉那急促、有力而且欢畅的脚步声。“声音是世界上最奇
[摘 要]以四上第四单元教学为例,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课堂练笔,让学生掌握“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融入真情”“按一定顺序描写”“运用修辞手法写活语言”四个技巧,并在单元习作教学时进行综合训练,由点到面,从简到难,试图提高学生动物作文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动物;习作;课堂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8
语文阅读教学贵在学好文字,读好文字,写好文字。如何才能落实这些呢?笔者再次欣赏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发现于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诚心诚意地与学生交流写字、理解词语、朗读和阅读思考。这种语言沟通的艺术,正是大师的课堂魅力所在。现从课堂对话的角度,谈谈于老师的语言渗透艺术。  一、从实际出发,和学生一起写好字  写字教学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始终,是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关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极大部分课文都属于文学作品,作者所创设意境,塑造的形象,都渗透着想象。孩子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凭借着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条可行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思维全面发展的契机。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四年级下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
【摘 要】随着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变革期,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不变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深圳市龙岗区立足于本区实际,通过深入调研培训需求、大胆革新研训机制、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十年探索与追求,形成了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培训模式,大大提高了本区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认可。  【关键词】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摘要]《“诺曼底号”遇难记》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以单元导读目标——“感受人物品质”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本文出发,经历感知、感悟、感动,与作者产生共鸣、心生敬仰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形象的认识渐渐丰满起来。这样的抽丝剥茧的读书,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感悟人物的品质。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评析;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