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中国好声音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rra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朗读;语感;方法;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的阅读活动。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动听。
  真正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法宝,但是,当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是庖丁解牛式的解剖作者的心灵,肢解文本,或改满堂灌为满堂问,朗读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朗读的现状让人堪忧。不识其要,不懂其法,不得其味,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主要症结所在。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不识其要
  不少同学甚至老师都认为,“朗读”是小儿科,小学阶段要学字组词造句,朗读是必要的,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既费时又费力,这样阅读效率太低;更何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环节。古人把朗读视为学习语文的至妙之法。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语文大师刘国正先生说,他的先生“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啊!
  (二)不懂其法
  小学阶段,课堂上朗读的时间虽然较多,但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声、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到了中学阶段,接触的诗文情感丰富细腻,语言含蓄隽永,学生虽能意会但却不能用朗读去传达这种情味、韵味。
  (三)不得其味
  真正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于是,想象被唤起,情感在流淌,朗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仿佛两条来自不同源头的小溪汇入了同一条大河,同呼吸,齐喧腾。声情并茂的朗读令朗读者到达忘我的境地,令听者情不自禁地浸染甚至陶醉,也到达忘我的境地,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不识其要,不懂其法,不得其味,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至妙法宝遭受中学生的摒弃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中学教师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琢磨对策,如何树立朗读的新形象,让朗读真正走进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
  二、朗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一般步骤
  朗读教学的技巧包括:语音(音量、音准、音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势、节奏、感情。
  课堂朗读的几种常见形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自由读、诵读、美读、赏读、感情朗读。
  课堂朗读的常见组织方式:教师范读、个别朗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赛读、配乐朗读、师生共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
  采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表达欢快喜悦的感情,适合集体朗读,抒发哀怨凄婉的情绪,宜用个别读;气势如排山倒海的最好齐声读,描述似精雕细刻的当然要自由读;段与段如串珠的可以接力读,层与层对等并列的可以轮换着读;篇幅长句子拗口的可以跟着读,对话多的可以分角色朗读;女性作家笔触细腻的文章,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
  朗读教学一般分为五个步骤—读通(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并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读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读懂课文内容和文体特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读情(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出文章的思想 感情,还要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声情并茂的语音将其表达出来);读美(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三、怎样的朗读教学才是有效的
  (一)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師(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说实在的,有的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平,实在不必“循规蹈矩”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转,还是多读读吧。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是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排练场,不是少数学生表演的小舞台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黄河颂》是光未然写的一首诗,诗歌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等等,而且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品读”文本。“品读”之“品”从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次、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读《黄河颂》,仅仅理清了诗歌的内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这首诗展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请大家把它读出来。” “哪些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呢?”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必须有机结合。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关注到诗歌中的动词“掀、奔、劈”等词,让学生反复咀嚼、品读它们的效果,还可用换词法进行比较。经过品读,学生才会恍然大悟,更好把握诗的诗情画意。关于这一点在附件《社戏》朗读教学案例(片段)中还有具体展示。
  (四)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當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黄河颂》中的朗诵词部分的读法,用呼告的方式,语速要缓慢,语音要低沉。而歌词部分,描绘黄河外观部分,就应用急速而高亢的语调来读。这样读,就能感受到诗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 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 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的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
  (编辑:陈 岑)
其他文献
【摘要】此文体现对社会弱小群体的关爱与同情,是一篇有思想内涵的好文章,学生理解尚可,深度领会确属不易,要让学生心灵感到震撼则需要打破常规模式,有创新思维,把《艺术人生》搬上课堂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设计形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老王》一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以平淡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老王凄苦的身世及几个与老王交往
【摘要】试卷讲评,在任何时候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它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去正视它,用新课改的理念去引领它。当我们处理好了教师、学生、试卷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试卷讲评课的实效也得到了保障。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若学生将一份试卷中可以利用的语言材料积累下来,那么试卷讲评课无疑也就取得了实效。  【关键词】试卷讲评;问题;师生互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心中多装着学生,做个有心人,利用课内外结合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创
【摘要】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通过课内外的有效结合向学生渗透正确的爱情观,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而且还能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爱情观;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向往憧憬爱情是身心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
【摘要】诗词需要通过感悟才能够领会到其中所蕴涵的诗意,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展开了系统探讨,从几个层面入手,来强化小学生对于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这样能够更加的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诗词教学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入影响。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诗词讲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诗词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属于必不可少的精华型内容,无论哪个层面的语文教育,诗词都不可或缺,特别是针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已然替代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的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在于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语文工作者应以此作为研究课题,不断发展和完善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探究性;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标准中,“自主、合作、探究”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如何才能创设好自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练习对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技能的熟练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材中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加入延伸性、创新性题型。本文就小学语文教材“练习”的设计与教学问题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理解语言进而运用语言,由此可
【摘要】本文在小学低中年级情感体验作文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欣赏型习作评价”,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比较、内容的挖掘、语言的体味、情感的体悟、个性的欣赏等方面多角度进行赏评,提出了“赏标题”“赏主题”“赏语言”“赏情感”“赏个性”的五赏评价,并建立了七星评价表,在有效的评价方式中获得比较高的作文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中年级;作文评价;欣赏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
【摘要】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尤为重要。老师必须关注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情况,尽可能地拓宽孩子们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教师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开辟课外阅读这片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为他们打开一扇扇充满生机的知识窗口。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拓视野,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
【摘要】本文认为由于时代距离以及高考加大对学生的考察力度,古诗词难以为高中生所青睐,学生对诗歌兴趣渐行渐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架构各种桥梁,让学生亲近诗歌,消除对诗歌的困惑,从而做好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桥梁;亲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毋庸讳言,古代诗词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今人阅读有着一定的难度。加之诗词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因此对诗词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