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称”魅力元穷——与朱伯石先生商榷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叙述过程中,“第二人称”的“你”和“你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承认“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而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是不妥的!不承认“第二人称”叙述存在,原因何在?有人认为当说到“你”或“你们”时,是以“我”为立足点。仍是“第一人称”叙述;(朱伯石主编《写作概论》第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如果按此推断,那么,“第三人称”叙述也就不存在了!
其他文献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便是恰当而灵活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  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从情感上受到
【正】 《易经》历来被认为是一本占卜之书。南宋大儒朱熹把陈抟所 制《易图》拿来放在《易经》卷首的同时,也放上了一篇《筮 法》。易就是卜,似乎已经成为定论。然而,这里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
精美玉器,离不开工匠娴熟的刀法和巧妙的构思。成名佳作。也少不了作者熟练而得体的表达。诗人塑造意象,抒发感情,更要借助多种技巧。因此要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魅力,就必须熟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
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鲜明的节奏,和谐而精炼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古代诗歌尤其如此,由于时代久远,语言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语法规范有了进一步变化。阅读古代诗歌往往令人头痛。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虽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环节还是有章可循的,特别是古代诗歌的鉴赏。鉴赏诗歌要注意抓整体性,在具体的诗歌欣赏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谙熟各种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提倡“以学论教”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方式,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背景下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阅读教学方式的尝试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
古诗鉴赏题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往往答不好。而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读懂诗。诗词解读和理解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但熟悉一些切入角度,对学生理解诗也很有帮助。    一、从分析形象的特点入手解诗    诗是要靠形象说话的,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忧乐、社会的治乱、个人的遭遇、情感的纠葛,都要借助形象来表达,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从分析形象的特点人手,进而把握诗的主旨。诗中的形象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