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198505050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来巩固旧知、发展智力而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记》中也把“善问”看成是“进学之道”。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目前有些老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要求不够明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不甚了解;提问数量,多而杂乱;提问质量,良莠不齐;上课时虽步步设问,有时甚至一问到底,但仅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呢?笔者认为:提问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全的考虑,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克服盲目性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在一起,像一把钥匙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启迪他们领悟所学知识,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
  根据这一目的,提问不能太多太滥,力求少而精。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示范性,注重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自己的诵读、议论能够理解的就让学生自己解决。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看教师提问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是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否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那种认为所有的提问都是启发式教学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足取的。
  
  二、问题要有整体性,变“零”为“整”
  
  整体性原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一篇课文或一段文章的提问设计,必须形成一组问题,而问题与问题要前后关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整组问题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能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得出“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的结论。这种提问就像一条链条,每个问题都是链条上的一个链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问题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学实验表明:过难或过易的学习都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削弱注意。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不能太深或太浅,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回避或厌倦、轻视的心理,应具有针对性,所提的问题应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根据教材特点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而认真设计。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使思维深刻化,使问题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回答出来,使学生能摘到成功的果子,品味成功的甘甜。
  
  四、问题要有启发性,变“死”为“活”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合理的、灵活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能够启发思维是衡量提问质量的标准之一。北京市特级教师刘福增认为提问要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问: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智不智?并说明理由。学生回答“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并举出文章中的语句加以印证。接着追问:为什么课文又分别称他们为“愚公”、“智叟”?这样一问把内容和形式的矛盾提示出来,画龙点睛,诱人思考。
  
  五、问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趋力。提问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问才能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探求问题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如钱梦龙先生教授《多收了三五斗》一文,开篇设疑:“有人认为,要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生活,写‘少’收了三五斗不是更好吗?或者进一步写一个大灾年,颗粒无收,农民卖儿卖女,逃荒要饭,不是更能反映农民生活的悲惨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学生始而积极思考,继而竞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在不断深入的探求中,易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好的提问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来自于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熟谙于心,来自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如指掌。因此,教师既要深钻教材,又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掌握提问的规律与技巧,才能使课堂提问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
其他文献
表达方式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文章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传统文章学对表达方式的认识一直处于经验的理解,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例如,记叙和叙述是什么关系?叙述和说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很难从语言形式上对文章表达方式作出明确的区分?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表达,人们一般只从文章学的角度进行了界说,但并未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文章作为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既是文章学的,也是语言学的
境界说是王国维标示词艺术特性的美学范畴。他论词首标境界,《人间词话》第一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  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说”高出于严羽的“兴趣说”和王士祯的“神韵说”。《人间词话》第九条:“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予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
审美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定向的审美关系,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理想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把人类创造的各种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提高他们认识世界的审美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把“培养高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常被人认为是受了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启发,带有明显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种影响是部分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这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便是恰当而灵活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情境教学,主要是以“美”为向导,以“思”为核心,以“动”为途径,以“境”为源泉。  情境创设得好,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全身的感官去感知课文的内容,并从情感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