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纸芯引发的思考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n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为了支持孩子们在“风情街”中有创意地玩,开设了一间“材料超市”,专门投放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一天,中班的男孩洋硕匆匆来到风情街的“材料超市”,将一整箱纸芯搬走了。我很纳闷,别的幼儿三三两两拿一些,而他拿走了一整箱,我暗自跟了过去,发现他把纸芯拿到自己的店里却没有使用,又开始摆弄起另一箱废旧材料瓶。
  不难看出,洋硕对于材料的选择是盲目的,看到什么拿什么,这正表现出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选择具有随意性,没有明确目的。
  我进一步观察中班孩子在面对众多材料时的行为表现,发现有几种典型行为:“拿来主义”(不假思索,拿到什么用什么)“挑花眼睛”(面对材料犹豫不决,不知拿什么好)“乱拿一气”(什么都想要,拿了又不用,造成资源浪费)。
  这些游戏行为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更好地选择材料。于是,我先从洋硕入手。
  从“使用者”到“供应商”
  我先問洋硕:“你为什么要拿纸芯呢?”他回答:“因为我看到了纸芯呀!”我又问:“你拿了纸芯,准备干什么呢?”他回答:“这个,我还没想好。”
  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胡乱选择,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材料的不了解。于是,我决定从引导幼儿收集材料开始。
  收集材料是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去了解材料的功能、用途。有一次,洋硕叫住我:“小宋老师,我今天是警察,但是没有口哨,我需要一个口哨。”我回道:“游戏是你的,材料也应该由你来准备。”他愣了一下,没过几秒便回应:“好,我明天自己带一个来。”果然,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了一个口哨。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口哨,他能从颜色、形状到声响说个不停,不断向小伙伴们推销。
  于是,更多的孩子成了“风情街”材料区的供应商,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并能向身边的伙伴介绍。这个过程也帮助孩子们更了解材料。
  从“杂乱无章”到“错落有致”
  由于风情街的材料种类多且杂,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材料堆积在一起,常常使孩子们囿于其中,百般寻找,也找不到所需要的东西。我把这个问题抛向了孩子,不少孩子纷纷附和:“太乱了,太难找了。”“我想找可乐瓶,怎么也找不到。”我趁势追问:“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建议可以整理一下,大的放一边,小的放另一边;有的孩子建议可以换成透明箱子,从外面一看就能看见里面是什么;还有的孩子建议要做箱子的标签。
  最后,根据幼儿的集体讨论,我们将材料区划分为大型材料区、废旧材料区、综合材料区,利用透明整理箱将各类材料分类,并做好相应的标签,使幼儿一目了然,帮助他们取用。
  材料区建成后的一天,洋硕来到宠物店,老板问:“有什么能够帮助你吗?”洋硕挑了一下,指着一条蓝色的小狗说:“这是我的狗,我从家里带来的。”老板答道:“你凭什么说是你的。”洋硕一下子被问倒了,一筹莫展地来到材料区,一眼就发现了一张废旧的门卡。他突然灵机一动,拿起门卡冲到宠物店对老板说:“看,这是我小狗的挂牌。”老板欣然地将小狗交到了他的手中。
  分析:这样的游戏成人无法理解,但恰恰展现了孩子们的独特思维方式。由于材料区的许多材料是孩子从家里搬过来的,是跟他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当有序的材料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以往的经验常常能够被唤醒,进而推进他们的游戏行为。洋硕的游戏就是如此。
  从“一物一用”到“以物代物”
  随着对材料理解的深入,孩子们逐渐出现了以物代物的现象。比如,在电影院,几个孩子因为丢了一把椅子发生了争执。洋硕站了出来:“没事没事,我去找个摄像头来。”结果,他找来牛奶盒当摄像头,还高兴地招呼大家来看,嘴里还叨念着:“这下东西不会丢了吧!”
  基于对材料的了解,洋硕开始有目的地利用材料的某些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我决定再次助推一把。
  一天,我佯装浑身发抖,走进了洋硕所在的迪士尼酒店。洋硕问我:“要吃什么东西?”我依旧瑟瑟发抖,表示不想吃东西。孩子大概明白了我的意思,问:“你是冷了吗?”“是呀!”孩子转身就跑了,大概五分钟过去了,只见他拖着一张瑜伽垫、夹着一个牛奶盒回来:“来,我给你开空调。”他还将瑜伽垫当被子,盖在了我的身上。
  分析:不难看出,洋硕已经开始学习根据顾客的需要,有目的地去选择材料。他巧妙地把牛奶盒的口想象成空调出风口,把薄薄的瑜伽垫想象成柔软的被子。他不再是漫无目的地面对材料,而是能结合问题主动思考,寻找材料与需要之间的契合点,有目的地去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匹配。
  洋硕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经历了“解读材料”“明晰需求”“建立需求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完成了从无目的选择到有目的选择的发展历程。尽管洋硕无法清晰地讲清楚选择的意图,但是通过这一过程,他已初步学会了选择的基本方法。
  创设丰富的环境、民主的氛围,让孩子学会选择、自主选择、自信选择,也体现了我们对儿童进行科学素养启蒙教育的意图。我和洋硕一起经历的“选择”的故事既是洋硕积极应对成长挑战的答卷,也是我积极践行专业发展挑战的答卷。
其他文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唐诗《悯农》中的诗句,这首古诗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但城市中生活的小朋友们却鲜有机会体验播种和收获的过程。在我园的生态教育园里,幼儿可以走近农作物,体验劳动,感知植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体会劳动的乐趣。  大米的家在哪里?  秋天的种植园里,红、黄、绿三色交织在一起,一派丰收的景象。乐天指着稻田兴奋地喊道:“小麦熟了。”涵悦说:“那不是小麦,我们在中班看到的小麦是有长刺的。”
本套试卷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设置,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在选材上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宽角度、高视度、多层次考查数学理性思维,难易程度上尽量贴近高考要求.在试题的设计上,本套试卷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填空题一方面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性,另一方面注重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与化
“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有一点粗,却牵着我学会了走路……”这歌词说的是谁呀?对,就是咱们那勤劳、能干又可爱的老爸。父亲节到了,瞧下面几位同学,就自豪地把自己老爸最可爱一面给秀出来了——  一号攻擂手:梧州市藤县藤城中心校四(7)班高雨欣  一吃完饭,我就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我们去逛街吧!”爸爸正跟爷爷聊天,于是对我说:“好的,等一下去。”听到爸爸这样说,我只好一边心不在
在犹太教典籍《塔木德》中,有一则“三妾分产”的故事.该故事记载于《塔木德·妇女部·婚书卷》,说的是一名富翁在婚书(婚姻契约)中向他的三位妻子许诺,死后将给三老婆100个金币,二老婆200个金币,大老婆300个金币. 可是富翁死后人们分割其遗产时,发现他的遗产根本没有600个金币,那么他的三位妻子各应分得多少金币?  人们去找“拉比”,拉比是犹太人中的博学之士,他们不仅研究犹太教律法,还担任民事法庭
摘 要:本文以某高职院校开展的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为对象,通过对23门MOOC课程一学期的运行数据和352名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给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变革,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大部分学习者的肯定与欢迎。在实施过程中,线上学习辅助性教学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教师对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学习者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可度和适应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实施的效果。课前学习任务
结合孩子年龄特点开展“真游戏”一直是我们在努力达到的。10月末,天气渐凉,除了冷空气的来袭以外,雾霾和大风天气也慢慢增加,每每遇到不良的天气不能到户外游戏,孩子们便闷闷不乐。恰巧今年班里睡眠室的床变成了上下铺,室内空间一下子大了很多,屋内的空间变化以及孩子们生活经验的丰富,让他们一下子想到了把游戏搬到屋里来玩。在尝试中,不断有新问题出现,老师该如何顺应幼儿的发展,找到合适的时机介入到游戏当中,是我
寓言是一种形象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拉·封丹說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灵魂。”  《揠苗助长》是一则非常经典的寓言。在组织教学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和“消化”寓言内涵。  一、紧抓课题,整体感知故事  1.以课题为文眼,紧扣“揠”字,以“揠苗”为线,引导学生读、思、议:(1)农夫为什么揠苗?(
【摘 要】以“童创谷”为定位的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基于儿童立场,以“心有根,创无限”为理念,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立足国家级新区的时代发展,传承南京工业大学的文化精神,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 创新 未来  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别名“童创谷”。学校为四轨制公办小学,2019年秋季学期开办,逐年招生。建校一年多来,学校形成了以“童创谷”为定位、以“乐享生命
数列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难点,由于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因此能与很多知识综合. 近年来,关于数列的综合题往往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成为同学们取得高分的一道“坎”. 本文对数列知识作一梳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
“形缺数时难人微”,直观的空间几何体有时给人以错觉,借助空间向量精确描述其各种属性是数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答立体几何试题的法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