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显然,小学生不论从哪方面都要从小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看图作文”我认为就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它也是想、说、写的综合训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了解图画的内容并把图意说清楚,然后按一定的顺序地把图意说出来,最后有条理的把说的过程写下来。教学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发挥合理的想象,把图意表达清楚呢?下面就谈一谈教者对小学生看图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引导学生明确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培养审题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看图写话图前面或后面都有一段话,对本次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开始时,教者先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再作适当地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本次训练的具体要求。如三年级上册《习作3》中图下面有这样一段话:请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请你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行),添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看着这幅你有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想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习作?教者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这段话,再帮助学生明确训练要求:(1)在图中画或贴上几种动物;(2)给整幅图涂色,(3)把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习作。这样,引导学生弄清本次看图作文的要求,学生就知道写之前要做什么?该怎样去写?写什么?
二、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在学生明确了本次看图作文的要求后,教者引导学生观察整体图画,帮助学生了解图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习惯。如教学看图作文《小鸭子得救了》,先让学生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先中间后四周;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观察。再整体了解图意,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或动物)、事情的顺序提问;如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小动物?(小鸭子、小猴子、小熊、小白兔、小象)发生了什么事?(小鸭子掉到一个很深的坑里)其他动物在干什么?(它们想救小鸭子)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指导有条理地回答,并启发学生想象图中几种动物的思想、活动,培养学生从认真观察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连起来思考构思成一段话。
三、展开合理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
诺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写话及作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引导工作会略显困难,有时无意间会扼杀了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学生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图上那些人和事能够“动”起来。比如全班学生都观察了《找春天》这幅图,但大多数学生就图说图,只是将所看到的一一写了出来,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有一位学生却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大胆想象,不仅将自己看到的写了出来,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想象写了下来,她是这样写的:“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来了,我发现柳树变绿了,发芽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身子,在微风中摇晃着小脑袋;花儿开花了,还在比谁最美呢!我还听见,鸟儿回来了,青蛙苏醒了,它们还在举行歌唱会呢!我想,柳树肯定是春姑娘的一头长发,小草是春姑娘的绣花鞋,花儿一定是春姑娘的面颊,而鸟儿和青蛙,一定是春姑娘那优美的歌声吧!春天,小朋友们脱去冬天的棉衣,跑出家门,去寻找春天的信息;在鸟儿那,他们找到了春天,在花儿那,他们找到了春天;在柳树那,他们也找到了春天,春天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找到调皮的春姑娘的踪影。”因此,在引导学生想象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生活实情和自己的经验方面引导,使画面上的景物有色彩、有声音,增加作文的生动性,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说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比较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达后语或重复罗唆,有时错别字连篇还带有语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三点:(1)要求说得完整,表达规范,一有语病,马上指出,及时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进行口头表达,还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说话的兴趣盎然,积极性越来越高。无论是小鸭子的入水,还是鸭妈妈的求救,巡警的营救,都启发学生想象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想象合理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有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升级。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去体验,只有亲身体会每个过程,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才能在每一步的训练中丰富情感、积累经验、学到方法,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轻松、走得愉快、走得塌实!
一、引导学生明确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培养审题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看图写话图前面或后面都有一段话,对本次训练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开始时,教者先让学生读一读这段话,再作适当地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本次训练的具体要求。如三年级上册《习作3》中图下面有这样一段话:请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请你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行),添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看着这幅你有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想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习作?教者先引导学生读一读这段话,再帮助学生明确训练要求:(1)在图中画或贴上几种动物;(2)给整幅图涂色,(3)把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习作。这样,引导学生弄清本次看图作文的要求,学生就知道写之前要做什么?该怎样去写?写什么?
二、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在学生明确了本次看图作文的要求后,教者引导学生观察整体图画,帮助学生了解图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的习惯。如教学看图作文《小鸭子得救了》,先让学生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观察;先中间后四周;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观察。再整体了解图意,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或动物)、事情的顺序提问;如图画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小动物?(小鸭子、小猴子、小熊、小白兔、小象)发生了什么事?(小鸭子掉到一个很深的坑里)其他动物在干什么?(它们想救小鸭子)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指导有条理地回答,并启发学生想象图中几种动物的思想、活动,培养学生从认真观察中得出结论的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连起来思考构思成一段话。
三、展开合理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
诺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写话及作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引导工作会略显困难,有时无意间会扼杀了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学生开动脑筋,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图上那些人和事能够“动”起来。比如全班学生都观察了《找春天》这幅图,但大多数学生就图说图,只是将所看到的一一写了出来,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也就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有一位学生却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大胆想象,不仅将自己看到的写了出来,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想象写了下来,她是这样写的:“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姑娘来了,我发现柳树变绿了,发芽了;小草从土里探出了身子,在微风中摇晃着小脑袋;花儿开花了,还在比谁最美呢!我还听见,鸟儿回来了,青蛙苏醒了,它们还在举行歌唱会呢!我想,柳树肯定是春姑娘的一头长发,小草是春姑娘的绣花鞋,花儿一定是春姑娘的面颊,而鸟儿和青蛙,一定是春姑娘那优美的歌声吧!春天,小朋友们脱去冬天的棉衣,跑出家门,去寻找春天的信息;在鸟儿那,他们找到了春天,在花儿那,他们找到了春天;在柳树那,他们也找到了春天,春天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就能找到调皮的春姑娘的踪影。”因此,在引导学生想象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生活实情和自己的经验方面引导,使画面上的景物有色彩、有声音,增加作文的生动性,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四、说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好奇、天真,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好提问题,喜爱表达,思维形象比较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达后语或重复罗唆,有时错别字连篇还带有语病。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三点:(1)要求说得完整,表达规范,一有语病,马上指出,及时纠正。(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进行口头表达,还注意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使他们说话的兴趣盎然,积极性越来越高。无论是小鸭子的入水,还是鸭妈妈的求救,巡警的营救,都启发学生想象不同的情景,采取不同的方法,只要想象合理都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有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指导学生写好看图作文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升级。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去体验,只有亲身体会每个过程,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才能在每一步的训练中丰富情感、积累经验、学到方法,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轻松、走得愉快、走得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