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中两个问题的分析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同质量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和在纯氧中燃烧。哪一个放出的热量多,为什么?
  首先,反应热是指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进行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发生的条件没有必然联系,通常用焓变表示,即AH表示。AH的确定有两种方法。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l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如图2所示。
  AH=反应物的键能和一生成物的键能和
  依据以上知识,不难得出结论,问题一中两反应放出能量相等。因为两种情况下发生的反应都是
  S(s)+O2(g)=SO2(g)无论从(1)角度还是(2)角度分析AH都是相等的,即硫在氧气中和在空气中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而对于硫在空气中和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不同的,在空气中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为蓝紫色火焰,也就是说此时化学能转化为光能部分是不相同的,依据能量守恒定律Es(s)+Eo2(g)=Eso2(g)+△H+E光,可以得出结论,硫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的热量大于在氧气中放出的热量。
  问题二(2015年北京四中模拟)已知1g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热量143kJ,18g水蒸气变成液态水放出44kJ的热量。其他相关数据见表1:
  则表中x为(
  )。
  A.920 B.557 C.436 D.188
  这道题表面看是一很平常的考查键能与AH关系的题目,依据△H=反应物的键能和一生成物的鍵能和”代入求解即可,可是如果仔细思考就发现了问题。(1)此题给出的数据为“lmol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这个能量是“键能”吗?两者是什么关系?(2)AH的计算与状态有关系吗,此时的能量究竟什么状态下的能量呢?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这是一道错题,表1可改为表2,或表3
  之所以说它是一道错题,原因在于必修教材中并没有介绍有关键能的概念一气态基态原子形成lmol化学键所释放的最低能量。改成表3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键能的概念介绍给学生,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强调必须是气态,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他文献
一、同分异构體的概念
期刊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
期刊
某反应物与另一反应混合物中的几种成分都能发生反应,就存在反应先后的顺序问题,产物的量则由后发生的反应来决定。本文举例对比说明如下。  一、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同  对于一些平行反应,不同产物的生成顺序与反应顺序一致,产物的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也相同。  例1溶液中c(Al3+)=1mol/L,c(NH+4)=2 mol/L, 若取该溶液100mL,当加入1 mol/L NaOHmL时, 沉淀量不再增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继而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两者在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状况的认知能力及其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郑长龙教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时,实现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层级结构理论,构建了CPUP模型。不同的教师行为规律蕴藏在不同
期刊
氯是高中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卤族元素,也是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笔者将其常见的考点分类例析如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氯气性质的考查  例1(2015年山东高考题)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B.Na2OC.FeCl2D.SiO2  解析由于Cl2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的氯化物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习盐类水解知识后常会产生困惑:CH3COOH溶液呈酸性。CH3COONa溶液呈碱性,当把这两种溶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又呈何性?  二、问题解决  问题1常温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Ka=1.76×10-5)和CH3COONa混合溶液呈何性? 1.理论分析  在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 H+
期刊
化学计算是能力要求很高的题型,复习中,不少教师用导学案编制专题,绞尽脑汁,花大力气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一般,往往是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一知半解,举一反三能力欠缺,到头来还是不会解题。笔者所在学校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但笔者坚信导学案本身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教师选的题难度大且缺乏代表性,学生遇到新情景,理不清题意;②学生使用化学
期刊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作为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介绍到糖类、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外,还会考查到化学元素及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另外,关于“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考点设计除了考察学生对化学元素的了解外,还要检测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等。  一、明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在初中
期刊
一、考情分析  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形式上看,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内容、角度、方式等越来越“细”,特别是对实验仪器的考查,仪器使用的细节等越来越“精确化”,一些“有机合成”仪器也逐渐受宠。从考查形式分析本部分知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辨析常用仪器的不同用途;②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仪器选择、仪器链接;③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④特殊仪器的名称;⑤画出缺少的仪器示意图等等。从题
期刊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历来被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各类化学杂志上所刊此类文章也在数千篇之上,各种教辅书籍和试卷更是充斥校园,在百度中输入“初高中化学衔接”一词,便可弹出650000条目,如此众多的“衔接见解”大多是从理论层面、学生层面、知识层面等进行归因罗列,然后提出了一些理论性的对策,这些对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一线教师来说,更多的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的指导,此类文章少得可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