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卷高考实验题的特点与题型归纳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情分析
  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形式上看,对化学实验的考查内容、角度、方式等越来越“细”,特别是对实验仪器的考查,仪器使用的细节等越来越“精确化”,一些“有机合成”仪器也逐渐受宠。从考查形式分析本部分知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①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辨析常用仪器的不同用途;②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仪器选择、仪器链接;③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④特殊仪器的名称;⑤画出缺少的仪器示意图等等。从题型看还是传统、稳定的的选择与填空题。
  二、考情解密
  分析近5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常用仪器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考查:1.结合实验基本操作如:过滤、蒸发结晶、萃取分液、制备气体等考查仪器的选择与使用。2.结合某定量、定性实验考查计量、分离仪器。涉及的计量仪器有酸(碱)式滴定管、量筒;分离提纯仪器有分液漏斗;配置溶液的装置如容量瓶等。3.结合误差分析纵向考查仪器使用细节。如结合某些典型实验考查仰视量筒读数、俯视容量瓶定容、滴定管的洗涤、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等。
  三、六大题型归纳
  题型一、指定实验选择仪器
  例1
  下列选用的相关仪器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
  解析橡胶中存在不饱和碳碳化学键,浓硝酸可以将其氧化,橡胶塞受到腐蚀,因此,宜用玻璃塞,A错;水和乙酸乙酯互不相溶,两者可用分液法分离,B正确;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现准确量取9.95mL水,要精确到0.01mL,只能用滴定管,c错;实验室制乙烯时,加热温度应迅速升至170°C,显然D项中温度计的量程不符合要求。答案:B。
  题型二、常用仪器实验细节考查
  例2下列有关仪器的实验操作或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容量瓶、锥形瓶等洗净后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后,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才可以装标准溶液
  c.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常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的方法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解析锥形瓶可以烘干,但容量瓶有固定使用温度,用烘箱烘干,会导致测量数值不准确,A项错误;滴定管使用前,要先用标准溶液润洗,减小实验误差,B项正确;酸碱滴定实验中,不能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否则会导致待测液增多,影响测定结果,C项错误;若加水超过容量瓶的刻度线,需重新实验,D项错误。答案:B。
  题型三、给出仪器组合。根据实验目的组合链接仪器
  例3 CaH2固体是人们常用的氢气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拟选用如图1所示装置利用金属钙与H2反应制该物质。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解析金属钙属于非常活泼的金属,极易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由于水蒸气、盐酸的挥发从而制备的气体中肯定会混有水蒸气和HCl,所以在制备氢气前需要除杂和干燥,分別选用试剂是氢氧化钠和浓硫酸;同时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最后还需要连接干燥管,所以正确的顺序为:i—e,f→d,c→j,k(或k,j)→a。
  答案:i→e,f→d,c→j,k(或k,j)→a。
  题型四、根据实验目的要求画出缺少部分仪器
  例4某化学小组设计的气体制备装置如图2所示,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
  若用以上装置制备氢气,则气体发生装置中必需的玻璃仪器名称是——;在右侧虚线框内画出收集干燥H:的装置图。
  解析根据氢气的制备原理,就不再需要加热,所以此时剩余发生装置中的玻璃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和蒸馏烧瓶;氢气的密度是小于空气的密度,因此要收集干燥的氢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答案:蒸馏烧瓶、分液漏斗题型五、有机合成新型装置组合考查
  例5已知制备晶体的装置如图3所示(其中加热和夹持装置等已经略去):在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仪器c的名称是——,其作用是——。
  反应结束后加适量冷水,使产品结晶析出,再分离出产品粗品。下列仪器中可用于分离苯乙酸粗品的是——(填标号)。
  A.分液漏斗B.漏斗C.烧杯
  D.直形冷凝管E.玻璃棒
  解析根据所学化学仪器名称,结合图示,仪器a是三颈瓶;仪器c是球形冷凝管,起冷凝回流的作用;分离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过滤,过滤需用到普通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答案:三颈瓶;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B、C、E。
  题型六
  限定实验目的选择合理实验装置
  例6(高考试题组合改编)(1)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一氧化氮气体。图4中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填序号)
  (2)实验室用贝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并收集CO2气体,图5所示装置中合理的是——。
  解析(1)实验室常用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取一氧化氮气体,由于NO与氧气在常温下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此操作要点是:“短进长出”,只有装置I符合此要求。排出的水需要仪器进行接收。(2)实验室制取co2的特点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由于盐酸易挥发,因此在收集之前需要除去挥发出的Hcl气体,而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宜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采用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需插入到溶液中,以防止C气O2体从长颈漏斗中挥发出来,因此选项B、D正确。答案:(1)I(2)B、D
其他文献
应用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1.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注意:  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2.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应注意:  金属不包括K 、Ca 、Na;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
期刊
一、引入碳碳叁键  若要达到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叁键,可以选择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卤素原子或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各有一个卤素原子的有机物。注意“细微末节”,更趋严密和完整。例如:  CH3CH2CH+2NaOHBrBr  醇△CH3CCH+2NaBr+2H2O  CH3CHBrCH2+2NaOHBr醇△  CH3CCH+2NaBr+2H2O  二、引入碳碳双键  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个碳碳双键,可以选
期刊
一、同分异构體的概念
期刊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
期刊
某反应物与另一反应混合物中的几种成分都能发生反应,就存在反应先后的顺序问题,产物的量则由后发生的反应来决定。本文举例对比说明如下。  一、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同  对于一些平行反应,不同产物的生成顺序与反应顺序一致,产物的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也相同。  例1溶液中c(Al3+)=1mol/L,c(NH+4)=2 mol/L, 若取该溶液100mL,当加入1 mol/L NaOHmL时, 沉淀量不再增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继而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两者在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状况的认知能力及其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郑长龙教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时,实现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层级结构理论,构建了CPUP模型。不同的教师行为规律蕴藏在不同
期刊
氯是高中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卤族元素,也是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笔者将其常见的考点分类例析如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氯气性质的考查  例1(2015年山东高考题)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B.Na2OC.FeCl2D.SiO2  解析由于Cl2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的氯化物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习盐类水解知识后常会产生困惑:CH3COOH溶液呈酸性。CH3COONa溶液呈碱性,当把这两种溶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又呈何性?  二、问题解决  问题1常温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Ka=1.76×10-5)和CH3COONa混合溶液呈何性? 1.理论分析  在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 H+
期刊
化学计算是能力要求很高的题型,复习中,不少教师用导学案编制专题,绞尽脑汁,花大力气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效果一般,往往是学生听得昏昏沉沉,一知半解,举一反三能力欠缺,到头来还是不会解题。笔者所在学校也有过这样的困惑,但笔者坚信导学案本身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教师选的题难度大且缺乏代表性,学生遇到新情景,理不清题意;②学生使用化学
期刊
“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作为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介绍到糖类、油脂、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外,还会考查到化学元素及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另外,关于“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的考点设计除了考察学生对化学元素的了解外,还要检测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有害物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等。  一、明确“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在初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