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三种“情境”的设计思路及创设方法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Dragon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情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课堂常用的三种“情境”,即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计思路与创设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参考。
  一、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问题”上,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窥探”到化学的本质?并非是那些“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现象?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等浅显的问题,同样也不是那些脱离了学生认知实际的高难度问题。而应该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高中生认知规律相契合的,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生们认识“钠”的时候,提问:“当火灾来临,我们第一个想到的灭火方式是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都会回答是水,有的学生还引出“水火不容”的成语。“不错,水的确是灭火的首选,但今天教师却要用水点火,你们怎么看?”说话间老师已经将水滴在了酒精灯灯芯上,酒精灯瞬间被点燃。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沉思了。而此时,教师揭开了里面的秘密:“为什么水能够点火?因为酒精灯的灯芯里面有一个神奇的金属‘钠’!”,随着神秘的“面纱”被揭开,随之而来的是“是钠与水接触后产生了火吗?”“它们两者是怎样发生反应的呢?”这类的问题已经盘恒于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在这种质疑的引导下,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新知了。
  当问题与学生们的日常认知发生了冲突,当知识与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学生们就会自主进入到一个质疑的状态,产生思考的“冲动”。
  二、创设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基于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进行情境创建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熟悉的场景拉近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生活情境最忌加入过多与教材无关的,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的缺乏逻辑性和真实性的,为了创建而夸大或者是捏造的情境因素。虽然情境创设难免有虚拟成分,但并不是要让教育者“掺杂使假”,生活情境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在让学生认识“氯气的性质”时,氯气这种气体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去学生熟悉的消毒液之外,并不常见,而它的性质学生知之更少。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再现一个生活场景:“2005年,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现场,空中先是呈现出黄绿色,然后人与畜类中毒,严重的出现了死亡现象。田间地头的油菜变成了白色,小麦变得枯黄。救援人员带着蘸着稀石灰水的面罩在疏散人群。”这些发生在现实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氯气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印象,所以在接下来教师提出的“氯气的性质都有哪些?”问题中,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几点:一是它是毒性气体;二是具有漂白性;三是与碱液能够发生反应。再进一步结合情境让学生思考,根据氯气这些特殊的性质,可以让它在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从生活中尝试着去提炼化学问题,再将化学知识尝试着应用于生活之中去,这才是化学教育的根本。
  三、创设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重要的一部分,实验同时也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内容。但很多教育者对于实验教学往往存在误区,认为所谓的“做实验”,就是做给学生看的实验,导致实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高中化学的课堂,实验可谓无处不在,要设计学生去做、学生想做、学生乐做的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探究性。如在让学生们学习“化学能与热能”一课时,教师就先用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用最常见的废旧易拉罐、塑料瓶,还有酒精与棉花做了一个“热气球飞天”的实验,当学生看到“热气球”(塑料袋)飞上天的时候,非常兴奋,学习热情高前空涨。这时再引入探究性问题:“这个实验主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能量转化?”“化学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的形式有哪些?”。而当学生面对“铝片和盐酸之间的反应”探究性实验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他们进行预测和想象:“你认为自己会在反应过程中看到什么?”、“要想了解反应中热量变化你会采取怎样简单又易操作的方法?”然后再引导他们进入实验。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进行实验,学生们才会深入到实验的核心,探究到有价值的知识。
  总之,只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学生所需为根本去设计、创设有效情境,才能够让情境教学真正成为高中化學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收稿日期:2016-10-15)
其他文献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可反复观看学习”、“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课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
期刊
一、儀器的“反常使用”
期刊
一、分层走班教学背景  现行普通高中学校普遍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建立行政班,行政班之间学习能力较为平衡,这便于学校进行业绩考核。但同一班级里的学生间差异较大,既表现在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也表现在对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为使高中教育真正做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期刊
笔者结合2016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分类解析,构建思维模型,使学习能够触类旁通,让思维在陌生中熟悉思路,在遷移中提升能力。
期刊
一、树状分类法简述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通过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更系统化。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分类过程中,学生认识、学会了树状分类法,落实了课标要求。树状分类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工具,也是培养分类思想的切入点。笔者对树状分类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回顾、梳理、总结,希望与同行分享
期刊
新人教版模块教材设计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及科学探究实验,图文并茂,每一组实验旁边都附有真实的实验图片,形象直观;同时还单独设计一本实验化学教材(选修6),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让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补充完善过的一些演示实验,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举
期刊
对于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一向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往的试卷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对试题整体风格、试题命制趋势及典型试题的研究。本文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为标准,以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试卷为例,分析试卷内容的考察层次,并尝试提出有关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在大量研究和总结过后,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期刊
应用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1.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注意:  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2.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应注意:  金属不包括K 、Ca 、Na;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
期刊
一、引入碳碳叁键  若要达到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叁键,可以选择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卤素原子或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各有一个卤素原子的有机物。注意“细微末节”,更趋严密和完整。例如:  CH3CH2CH+2NaOHBrBr  醇△CH3CCH+2NaBr+2H2O  CH3CHBrCH2+2NaOHBr醇△  CH3CCH+2NaBr+2H2O  二、引入碳碳双键  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个碳碳双键,可以选
期刊
一、同分异构體的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