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十大热点题型分类例析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氯是高中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卤族元素,也是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笔者将其常见的考点分类例析如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氯气性质的考查
  例1(2015年山东高考题)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B.Na2OC.FeCl2D.SiO2
  解析由于Cl2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的氯化物,所以FeCl2不能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C错误; Na2O与Ba(HCO3)2反应没有气体生成,B错误; SiO2不与Ba(HCO3)2反应,D错误。唯有AlCl3可由Al与Cl2反应制得,AlCl3与Ba(HCO3)2反应生成CO2和Al(OH)3沉淀,A正确。答案:A。
  二、有关氯的化合物性质的考查
  例2下列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HClO是弱酸,所以NaClO是弱电解质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C.HCl溶液和NaCl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离子化合物
  D.电解NaCl溶液得到22.4 L H2(标准状况),理论上需要转移NA个电子(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解析HClO为弱电解质,NaClO却为强电解质,故A错误;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由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可得,故B正确;HCl为共价化合物,NaCl是离子化合物,故C错误;氢气的物质的量为1 mol,理论上需要转移2NA个电子,故D错误。答案:B。
  三、氯水性质的考查
  例3(2016年上海高考题)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能增强溶液漂白能力的是
  ()。
  A.碳酸鈣粉末B.稀硫酸
  C.氯化钙溶液D.二氧化硫水溶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氯水的性质。
  在新制的氯水中存在下列平衡:Cl2+H2OH++Cl-+HClO。若
  溶液中
  c(HClO)增大,其漂白性会增强。由于酸性HCl>H2CO3>HClO,所以向溶液中加入碳酸钙粉末,会发生反应:2HCl+CaCO3CaCl2+H2O+CO2↑,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导致c(HClO)增大,则溶液的漂白性增强,A正确;若加入稀硫酸,使溶液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漂白性减弱,B错误;加入氯化钙溶液,不能发生反应,溶液中的水对氯水起稀释作用,使溶液的漂白性减弱,C错误;加入二氧化硫的水溶液,H2SO3与Cl2反应使化学平衡逆向移动,溶液的漂白性减弱,D错误。答案:A。
  四、以氯气的氧化性为素材,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气与水反应:Cl2+H2O2H++Cl-+ClO-
  B.向Na2S2O3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S2O2-3+2Cl2+3H2O2SO2-3+4Cl-+6H+
  C.向加有KSCN的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成血红色:Fe2++Cl22Cl-+Fe3+
  D.漂白粉溶液在空气中变质失效:
  Ca2++2ClO-+H2O+CO2CaCO3↓+2HClO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次氯酸是弱酸,不能拆,A错误;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S2O2-3氧化成SO2-4,故离子方程式为S2O2-3+4Cl2+5H2O2SO2-4+8Cl-+10H+。C中离子反应的电荷不守恒。只有D选项符合。答案: D。
  评注在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判断是否正确,包括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的拆写是否正确、阴阳离子的配比是否正确等;②仔细观察是否守恒,包括原子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恒;③全面检查是否规范,包括化学符号、等号“”与可逆号“”、气体符号“↑”与沉淀符号“↓”、加热号“△”等。
  五、氯气实验室制取的考查
  例5在实验室里,可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起反应制取氯气(Cl2),该气体能溶于水,回答下列问题:(1)制取氯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分别是(填序号)。
  (2)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1)由于实验室中制取氯气所用药品是固态的二氧化锰和液态的浓盐酸,条件是加热,故发生装置要选A;氯气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其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择收集装置F;(2)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应先加药品后加热,加药品时应“先固后液”,则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加热。
  答案:(1)A 、F (2)ACB。
  六、次氯酸的考查
  例6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次氯酸是一种弱酸的是()。
  A.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
  B.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
  C.次氯酸钙能与碳酸作用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
  D.次氯酸能使染料和有色物质褪色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次氯酸的性质。根据选项可知,A是次氯酸的不稳定性,B、D均是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唯有C选项能说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答案:C。
  七、氯离子检验的考查
  例7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l-,正确的操作是()。
  A.取样,滴加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   B.取样,先加盐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C.取样,先加稀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D.取样,加少量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看白色沉淀是否消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氯离子的检验,在检验时要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A中可能含有CO2-3等离子,不能确定是否为Cl-;B中加盐酸,引入了Cl-。C、D选项均正确。答案:CD。
  八、次氯酸钠的考查
  例8(2015年北京高考题)某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还含有一定量的NaOH,下列用来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已知: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
  A.该消毒液可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备:
  Cl2+2OH-Cl-+ClO-+H2O
  B.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
  ClO-+H2OHClO+OH-
  C.该消毒液与洁厕灵(主要成分为HCl)混用,产生有毒Cl2:
  2H++Cl-+ClO-Cl2↑+H2O
  D.该消毒液加白醋生成HClO,可增强漂白作用:CH3COOH+ClO-HClO+CH3COO-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次氯酸钠的性质及制取。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故A正确;该消毒液的pH约为12,而饱和NaClO溶液的pH约为11,故用水解解释不合理,pH约为12是因为溶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B错误;C选项,二者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正确;D选项,发生反应CH3COOH+ClO-HClO+CH3COO-,增大了HClO的浓度,漂白作用增强,D正确。答案B。
  九、考查有关氯及其化合物的计算
  例9一定条件下磷与干燥氯气反应,若
  0.25 g磷消耗掉314 mL氯气(标准状况),则产物中PCl3与PCl5的物质的量之比接近于()。
  A.1∶2B.3∶2C.5∶3D.3∶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基本化学计算能力,若按化学方程式解则比较繁琐,运用元素守恒法即可解得。设n(PCl3)=x mol, n(PCl5)=y mol,由P元素守恒有:
  x+y=0.25/31≈0.008①
  由Cl元素守恒有
  3x+5y=(0.314×2)/22.4≈0.028②
  联立之可解得:x=0.006,y=0.002。故选D。 答案:D。
  十、以氯气的制取和回收氯化锰的实验为素材,考查实验方案的评价
  例10圖1所示装置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并回收氯化锰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
  C.用装置丙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锰溶液
  D.用装置丁蒸干氯化锰溶液制MnCl2·4H2O
  解析实验室用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氯气时,需要加热,装置甲中没有酒精灯,即A错误;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应用饱和NaCl溶液作吸收剂,且气体通过洗瓶时应“长进短出”,B不正确;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锰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C正确;在加热氯化锰溶液的过程中氯化锰会发生水解,最终得不到MnCl2·4H2O,D也不正确。
  答案:C。
  (收稿日期:2016-09-10)
其他文献
笔者结合2016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分类解析,构建思维模型,使学习能够触类旁通,让思维在陌生中熟悉思路,在遷移中提升能力。
期刊
一、树状分类法简述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通过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更系统化。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分类过程中,学生认识、学会了树状分类法,落实了课标要求。树状分类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工具,也是培养分类思想的切入点。笔者对树状分类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回顾、梳理、总结,希望与同行分享
期刊
新人教版模块教材设计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及科学探究实验,图文并茂,每一组实验旁边都附有真实的实验图片,形象直观;同时还单独设计一本实验化学教材(选修6),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让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补充完善过的一些演示实验,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举
期刊
对于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一向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往的试卷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对试题整体风格、试题命制趋势及典型试题的研究。本文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为标准,以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试卷为例,分析试卷内容的考察层次,并尝试提出有关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在大量研究和总结过后,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期刊
应用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1.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注意:  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2.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应注意:  金属不包括K 、Ca 、Na;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
期刊
一、引入碳碳叁键  若要达到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叁键,可以选择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卤素原子或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各有一个卤素原子的有机物。注意“细微末节”,更趋严密和完整。例如:  CH3CH2CH+2NaOHBrBr  醇△CH3CCH+2NaBr+2H2O  CH3CHBrCH2+2NaOHBr醇△  CH3CCH+2NaBr+2H2O  二、引入碳碳双键  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个碳碳双键,可以选
期刊
一、同分异构體的概念
期刊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
期刊
某反应物与另一反应混合物中的几种成分都能发生反应,就存在反应先后的顺序问题,产物的量则由后发生的反应来决定。本文举例对比说明如下。  一、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同  对于一些平行反应,不同产物的生成顺序与反应顺序一致,产物的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也相同。  例1溶液中c(Al3+)=1mol/L,c(NH+4)=2 mol/L, 若取该溶液100mL,当加入1 mol/L NaOHmL时, 沉淀量不再增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继而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两者在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状况的认知能力及其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郑长龙教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时,实现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层级结构理论,构建了CPUP模型。不同的教师行为规律蕴藏在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