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酸及其盐混合溶液酸碱性探究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o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学生学习盐类水解知识后常会产生困惑:CH3COOH溶液呈酸性。CH3COONa溶液呈碱性,当把这两种溶液以不同比例混合时,又呈何性?
  二、问题解决
  问题1常温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Ka=1.76×10-5)和CH3COONa混合溶液呈何性? 1.理论分析
  在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中存在醋酸的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 H+,醋酸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a=c(H+)·c(CH3COO-)c(CH3COOH)
  。由于溶液中CH3COO-和CH3COONa物质的量相等,因此,CH3COOH和CH3COO-的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因而抵消:
  c(H+)=Ka·c(CH3COO-)c(CH3COOH)=Ka。
  解得c(H+)=1.76×10-5>1.0×10-7。因此,常温下混合溶液呈酸性,分析考虑CH3COOH电离为主。
  问题2常温下,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
  CH3COOH(Ka=1.76×10-5)和CH3COONa按体积比多少混合,溶液恰好呈中性?
  常温下要使混合溶液呈中性,则溶液中
  c (H+)=1.0×10-7。
  与问题1分析相似,
  通过公式转化计算得:
  c(CH3COO-)c(CH3COOH)=
  Kac(H+)
  =1.76×10-51.0×10-7=176,即混合溶液中CH3COO-物质的量浓度是CH3COOH物质的量浓度176倍,
  从而得出等物质的量浓度CH3COONa溶液体积是CH3COOH溶液体积176倍时,混合溶液恰好呈中性。
  上述理论分析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呈酸性、中性时,各自量的比值关系,下面通过实验论证一下。
  2.实验探究
  实验:常温下,向体积为500 mL浓度为
  0.1 mol·L-1 CH3COONa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CH3COOH溶液。
  是一套数字化滴定实验装置,由于pH传感器电极对液体量有要求,故烧杯中盛500 mL
  0.1 mol·L-1 CH3COONa溶液,酸式滴定管盛0.1 mol·L-1 CH3COOH溶液。
  随着CH3COOH溶液逐滴加入,电脑屏幕左方会显示pH逐渐减少,电脑屏幕右方会自动绘制出pH-V(CH3COOH溶液)关系曲线如图2。
  由图2可知,A点溶液呈中性,对应滴加
  CH3COOH体积为2.85 mL,CH3COONa溶液(500 mL)是滴加CH3COOH溶液体积(2.85 mL)的175.4倍,与理论分析176倍接近。若继续滴加CH3COOH溶液,体积增至500 mL(即等体积混合),溶液呈酸性,与前面理论分析一致。
  (1)曲线上A点对应混合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A点溶液呈中性,故c(H+)=c(OH-) 。根据混合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式:c(Na+)+c(H+)=c(CH3COO-)+c(OH-),可得c(CH3COO-) =
  c(Na+),结合A点对应的CH3COONa和CH3COOH量比关系,不难得出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CH3COO-)=c( Na+)>c (H+)=c(OH-)。
  (2)曲线上B点对应混合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B点溶液呈碱性,结合电荷守恒式和量比关系,不难得出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Na+)>c(CH3COO-)>c(OH-)>c (H+)。
  三、问题反思
  前面讨论了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H溶液和CH3COONa 溶液按不同体积比混合,溶液酸碱性情况,若换成其它一元弱酸(HCN)与其盐(NaCN)混合溶液,答案是否相同?
  问题3:常温下,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CN(Ka=4.92×10-10)和NaCN混合,溶液酸碱性如何?
  分析类似问题1,依据HCN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
  Ka=c(H+)·c(CN-)c(HCN),
  混合溶液中的HCN和CN-的物質的量浓度相同而抵消,解得c(H+)=4.92×10-10<1.0×10-7,常温下,该混合溶液呈碱性,分析考虑NaCN水解为主。
  有人认为上述混合溶液以NaCN水解为主,故应从NaCN水解平衡分析入手:
  CN-+H2OHCN+OH-
  Kh=c(HCN)·c(OH-)c(CN-)
  =KwKa=
  1.0×10-144.92×10-10=2.03×10-5
  c(HCN)·c(OH-)c(CN-)=2.03×10-5
  c(OH-)=2.03×10-5>1.0×10-7,该混合溶液呈碱性。
  答案与HCN电离平衡分析一致。因为一元弱酸与其盐无论按何种比例混合组成的混合溶液中,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和其盐水解平衡均存在;故混合溶液酸碱性判断无论从弱酸电离平衡分析入手,还是从其盐水解平衡入手均可。一般从弱酸电离平衡分解较为简便。
  四、结论与启示
  在一元弱酸HX与其钠盐NaX混合溶液中存在一元弱酸HX的电离平衡HXH++X-, 一元弱酸HX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Ka=c(H+)·c(X-)c(HX),
  c(H+)=Ka·c(HX)c(X-)
  决定混合溶液酸碱性因素:   ①电离常数Ka的大小;②c(HX)c(X-)
  比值的大小。
  (1) 当c(HX)=c(X-)时,c(H+) =Ka
  若Ka=1.0×10-7,混合溶液c ( H+) =1.0×10-7呈中性
  若Ka>1.0×10-7,混合溶液c ( H+)>1.0×10-7呈酸性
  若Ka<1.0×10-7,混合溶液c ( H+)<1.0×10-7呈碱性
  (2)当Ka 一定时,决定混合溶液酸碱性的因素又在于c(HX)/c(X-)
  (收稿日期:2016-10-22)
  二、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反
  对于一些循环反应,叠加反应的总结果是:后发生反应的产物优先生成,先发生反应的产物却由剩余反应物的量来决定。所以,计算产物的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反。
  例42 mol NaHCO3與1.2 mol Na2O2混合而成的固体,在300
  ℃灼烧至质量不变,求最终残留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
  解析NaHCO3首先受热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2 mol1 mol1 mol1 mol
  实验证明,干燥的CO2与Na2O2不易发生反应,而H2O与Na2O2极易发生反应,所以应是H2O首先发生反应,然后CO2再与生成的NaOH发生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4NaOH+2CO22Na2CO3+2H2O
  2Na2O2+2CO22Na2CO3+O2↑
  以上反应叠加的总结果相当于CO2与Na2O2先反应生成Na2CO3,剩余的Na2O2再与H2O反应生成NaOH。
  所以,最终生成:n(Na2CO3)=1 mol+1 mol=2 mol
  n(NaOH)=2n(Na2O2) 剩余=2×(1.2 mol-1 mol)=0.4 mol
  例5在标准状况下,将CO和CO2混合气体共0.1 mol,充入盛有3.9 g Na2O2的密闭容器中,然后用电火花不断引燃容器内的气体混合物充分反应。若CO2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试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x值与剩余气体关系的几种情况。
  解析按反应顺序,CO2与Na2O2首先反应,生成的O2再与CO反应生成CO2。CO2循环反应叠加的总结果是
  2Na2O2+2CO22Na2CO3+O2↑
  2CO+O22CO2
  CO+Na2O2Na2CO3
  所以,计算顺序与上述反应顺序相反,首先计算CO与Na2O2反应所消耗的CO, 然后再计算CO2与剩余的Na2O2反应生成的O2。
  因为n(Na2O2)=3.9 g÷78 g/mol=0.05 mol
  所以,当0  n(CO)消耗=n(Na2O2)=0.05 mol,
  n(CO)剩余=\[0.1(1-x)-0.05\]mol=(0.05-0.1x) mol,
  n(O2)=0 mol;
  当x=1/2,CO刚好消耗完,
  n(CO2)=0.05 mol,n(O2)=0 mol;
  当1/2  n(CO2)剩余=(0.1-0.05) mol=0.05 mol
  n(O2)=(0.1x-0.05)×1/2 mol
  例6将烧碱与小苏打组成的混合物分成等量的两份。将第一份充分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5.00 g。将第二份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取出10 mL用甲基橙作指示剂进行滴定,滴定至终点时耗去1.00 mol/L盐酸20.00 mL。试计算原混合物中烧碱与小苏打质量各为多少。解析加热,NaHCO3首先分解,生成的CO2再与NaOH反应,叠加两反应得总反应方程式为:
  2NaHCO3Na2CO3+CO2↑+H2O
  2NaOH+CO2Na2CO3+H2O
  NaHCO3+NaOHNa2CO3+H2O
  所以,计算时首先考虑此反应,然后再考虑剩余的NaHCO3分解。
  设每份样品中含NaHCO3和NaOH的物质的量为x、y
  (x-y)×1/2=5.00/100
  \[2y+(x-y)\]×1/10=1.00×0.02
  解得:x=0.15 mol
  y=0.05 mol
  原混合物中m(NaOH)=0.05 mol×2×40 g/mol=4.00 g
  m(NaHCO3)=0.15 mol×2×84 g/mol
  =25.20 g
  综上所述,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在复杂的矛盾变化中,学会用辩证思维来思考问题,善于抓主要矛盾,才能使学习能力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收稿日期:2016-07-15)
其他文献
一、树状分类法简述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通过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更系统化。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分类过程中,学生认识、学会了树状分类法,落实了课标要求。树状分类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工具,也是培养分类思想的切入点。笔者对树状分类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回顾、梳理、总结,希望与同行分享
期刊
新人教版模块教材设计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及科学探究实验,图文并茂,每一组实验旁边都附有真实的实验图片,形象直观;同时还单独设计一本实验化学教材(选修6),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让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补充完善过的一些演示实验,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举
期刊
对于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一向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往的试卷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对试题整体风格、试题命制趋势及典型试题的研究。本文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为标准,以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试卷为例,分析试卷内容的考察层次,并尝试提出有关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在大量研究和总结过后,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期刊
应用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1.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注意:  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2.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应注意:  金属不包括K 、Ca 、Na;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
期刊
一、引入碳碳叁键  若要达到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叁键,可以选择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卤素原子或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各有一个卤素原子的有机物。注意“细微末节”,更趋严密和完整。例如:  CH3CH2CH+2NaOHBrBr  醇△CH3CCH+2NaBr+2H2O  CH3CHBrCH2+2NaOHBr醇△  CH3CCH+2NaBr+2H2O  二、引入碳碳双键  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个碳碳双键,可以选
期刊
一、同分异构體的概念
期刊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
期刊
某反应物与另一反应混合物中的几种成分都能发生反应,就存在反应先后的顺序问题,产物的量则由后发生的反应来决定。本文举例对比说明如下。  一、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相同  对于一些平行反应,不同产物的生成顺序与反应顺序一致,产物的计算顺序与反应顺序也相同。  例1溶液中c(Al3+)=1mol/L,c(NH+4)=2 mol/L, 若取该溶液100mL,当加入1 mol/L NaOHmL时, 沉淀量不再增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成长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新手型教师向熟手型教师,继而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两者在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对学生状况的认知能力及其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都表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郑长龙教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系统研究时,实现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了化学课堂层级结构理论,构建了CPUP模型。不同的教师行为规律蕴藏在不同
期刊
氯是高中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卤族元素,也是考试命题的一大热点,笔者将其常见的考点分类例析如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氯气性质的考查  例1(2015年山东高考题)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B.Na2OC.FeCl2D.SiO2  解析由于Cl2的氧化性很强,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的氯化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