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效教学研究从关注教学行为转向关注学习行为,教学设计研究逐渐转向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行为的关注,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体现出学习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对高中化学有效学习行为的研究不仅顺应时代的需求,而且对相关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意义深远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它具有“时间短、容量小、内容精”、“可反复观看学习”、“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微课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
一、分层走班教学背景 现行普通高中学校普遍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建立行政班,行政班之间学习能力较为平衡,这便于学校进行业绩考核。但同一班级里的学生间差异较大,既表现在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也表现在对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学习需求,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这种现象一直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为使高中教育真正做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笔者结合2016年各地高考试题为例进行分类解析,构建思维模型,使学习能够触类旁通,让思维在陌生中熟悉思路,在遷移中提升能力。
一、树状分类法简述 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通过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更系统化。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分类。分类过程中,学生认识、学会了树状分类法,落实了课标要求。树状分类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方法、好工具,也是培养分类思想的切入点。笔者对树状分类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回顾、梳理、总结,希望与同行分享
新人教版模块教材设计安排了大量的课堂演示实验及科学探究实验,图文并茂,每一组实验旁边都附有真实的实验图片,形象直观;同时还单独设计一本实验化学教材(选修6),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多年的化學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探究发现,在课堂上补充一些演示实验,会让化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下面是笔者在多年教学中补充完善过的一些演示实验,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进行举
对于中考试题的分析与评价一向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以往的试卷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是对试题整体风格、试题命制趋势及典型试题的研究。本文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为标准,以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试卷为例,分析试卷内容的考察层次,并尝试提出有关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在大量研究和总结过后,于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
应用一: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1.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应注意: 金属必须排在氢前面;酸一般指盐酸或稀硫酸。 2.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反应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应注意: 金属不包括K 、Ca 、Na;盐必须可溶于水。 例1判断下列物质能否
一、引入碳碳叁键 若要达到在分子中引入碳碳叁键,可以选择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卤素原子或相邻的两个碳原子各有一个卤素原子的有机物。注意“细微末节”,更趋严密和完整。例如: CH3CH2CH+2NaOHBrBr 醇△CH3CCH+2NaBr+2H2O CH3CHBrCH2+2NaOHBr醇△ CH3CCH+2NaBr+2H2O 二、引入碳碳双键 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一个碳碳双键,可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