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因合作而高效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人际互动的情感交流,体验合作实践的愉悦与成功,从而将数学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一、问题因合作而解决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独立去面对,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仅靠自己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问题时,就需要与人合作,或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课件播放一段录像:繁忙的路口有大货车、公交车、小轿车、面包车……川流不息,教师要求学生统计一分钟内通过路口各种车辆的数量。一开始,学生统计出来的车辆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就小轿车而言,有的是5辆,有的是8辆,还有的是12辆。学生说:“太多了,一个人根本数不过来。”当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一人统计多种车辆的数量有困难时,教师又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要怎么办?这时有学生提出分组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于是教师再次播放录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分工明确,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既准确记录了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又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在统计过程中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尽享学习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补充与合作共进的快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效果才是有效的。上述片段中,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生活、学习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些方法,并共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也因有了这个合作而精彩。
  二、难点因合作而攻破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活动课的一个内容。这是一个综合性、抽象性较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不太熟悉体育的成年人都有困难,何况是一个小学生。在教学时,一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环形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在把难点分散的同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研究出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教师先让学生将内道一圈的长度算出“72.6×3.14159+85.96×2≈400m” 确定第1道的起跑线应设在终点线上,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第2道的起跑线应该设置在哪才合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算出第2道的全长,然后用第2道的全长减去第1道的全长,算出相差多少,就往前移多少。这里设置小组讨论,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层层深入,使每一位同学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要确定第2道的起点,只要用第2道的全长减去400米,多多少就把起跑线往前移多少。那么第2道比第1道长7.85 m,它们主要相差在哪里呢?又是合作讨论得出相差在弯道上,与直道无关。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并得出:“相邻外圆周长-内圆周长=路程差”。也就是“相邻外道全长-内道全长=前移的长度”。攻破最后难点,第3道的起跑线应该设置在哪里更合适呢?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75.1+1.25×2)×3.14159-75.1×3.14159
  =(75.1+1.25×2-75.1)×3.14159
  =1.25×2×3.14159
  ≈7.85(米)。
  刚才同学们在算第3道与第2道的全长的差时,是根据外圆周长减内圆周长的数量关系写出算式,运用乘法分配律后,算式变成“1.25×2×3.14159”。这里的“1.25”、“2”、“3.14159”分别表示什么?前面计算第2道与第1道的全长差时也变成“1.25×2×3.14159”,这里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请在小组内议一议。(小组讨论后交流)生1:相邻两道的起跑线差与跑道关系最为密切。生2:要求相邻跑道的路程差,只要知道相邻跑道的宽就可以了。生3:跑道宽×2×π=相邻两条跑道的差。(教师板书)
  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在环形跑道上确定起跑线的秘密!回顾一下,我们探索出了哪几种方法求相邻两条跑道的全长差呢?(学生汇报)你能运用这种方法确定第4道、第5道、第6道的起跑线吗?
  在这一节课中,小组合作贯穿始终,但没觉得有任何的多余,而只觉得每一个讨论都是恰到好处,点中要害,层层突破,最终攻破了难点,把本来很难上的一节课,化成了轻松的、快乐的、充满挑战又富有成功的课。
  三、思维因合作而发散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朝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合作学习是良好的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集思广益。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比较适宜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94页第3题:“我已经打了1 600个字,正好打了全文的40%。全文共有多少个字?”这道题可以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去解答,在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每个学生都只用一种方法来解答。如果要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就应该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既可以巩固“已知一个数和这个数的对应分率,求总数”类型的题,又可以打开求解这一类型题的其他思路。学生讨论后,得出各种不同的解法。
  生1把全文字数看作单位“1”,根据“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用已打字数除以它占全文字数的40%,即得全文字数,列式解:1 600÷40%=1 600×100÷40=4 000(字);
  生2把40%转化为40∶100,那么全文字数可分为100等份,其中已打字数占40份,可先求出每份有多少字,再求100份有多少字即全文字数,列式解:1600÷40×100= 4 000(字);
  生3根据“全文字数×40%=已打字数”这一等量关系列方程,列式解:设全文字数为x。40%x=1600 x=4 000;
  生4把全文字数看作单位“1”,运用倍比法列式解:1 600×(1÷40%)=1 600×2.5=4 000(字)。
  生5:根据“已打字数和全文字数的比,等于它们相应的份数比”列出比例式。列式解:设全文字数为x。1 600∶x=40∶100,x=4000。
  生1和生4的方法是常用解法,思路简明,易于理解。其他学生的几种解法,都是将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改变思考角度来求解,这是解答分数应用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灵活运用知识,巧妙解题。最后通过比较,大家一致认为生3的方法是本题的最佳解法。
  有人说: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以上案例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能有效交流自己学习数学的一些方法,也使学生明白,要使自己的思维更活,更能发散,就应该与人合作交流,这样自己的思维才能有效得到提高。
  合作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学习主动性上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的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教研室)
其他文献
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教师训练颇多。泛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过早训练、重复训练、机械训练、啥都训练,等等。以阅读教学为例,多数教师实行的是解题式的教学法,即按照中考、高考阅读试题的样式,把课文或课外阅读材料改造成几道试题,然后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几乎就是中考、高考试题的翻版,甚至会直截了当地说:“这样的题型,去年就考过,同学们要当心。”如此与中考、高考接轨,一味追求解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考试也在发生变化,逐步与新课程理念在靠拢。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的是学生的见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是以书为本,考试也是以书为本。而现在的新课程是把教材当例子,让学生用在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所以说现在的考试难了。那么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呢?笔者认为,一是放飞心情
复旦大学药学院与华山医院合作成功开发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探针,它是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可用于脑肿瘤手术导航。通过纳米探针对脑胶质瘤酸性环境的响应成像,进行手术导航行肿
课改进入反思阶段,考试被加码重视。有些学校,从学生到教师直至行政人员,都被考试成绩串并在一起,只要考试成绩不达标,相关人士都将被单列管理。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只能为考试服务,阅读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景”:教学纯粹为考试服务,教学内容是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形式是考问,教学结果是乏味,没有语文情趣。  语文情趣来自它的本色和魅力。语文的本色是:情理是语言文字组合的纽带,情感是语言文字的生命。语文的魅力是:字
现在学校和社会对考试过分关注,主要是考试具有评价、衡量和选拔的功能。家长喜欢根据考试的得分评判孩子学习的好坏;学校惯于根据统考的成绩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考试成了社会看待学生学业、观察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效益的唯一“窗口”;考试成了学校评估教师工作、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尺。考试俨然就是一根指挥教学工作的指挥棒,考啥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成了紧跟考试、疲于奔命的士兵。由此滋生出诸如题海战术、强化
数学课要凸显数学学习的本质,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这些方面怎样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呢?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数学教学要实行三个先后顺序转变,即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变“有疑先议”为“存疑后议”,变“先操作后想”为“先想后操作”。这样三个转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加以具体阐述。  一、变“有问先答”为“先探后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至今已有十余个年头了,在课程新理念的推动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讲为主的现象。教师拽着学生学,“霸道十足”地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实践、体验、探究、讨论的机会,依然以灌输为主,追求应试成绩的急功近利意识还相当强烈。造成小学语文课堂学段目标不明,如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第一至第三学段的教学一样,看不出学段的界限与区分,看不见学生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征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三大参照。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呢?  ………… 有效合作的互补 …………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两个人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强壮的,瘸子的眼睛是明亮的
合作学习,在今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然而,课改10多年来,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理念、学习形式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得到很好落实呢?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否有了一定提高呢?走进课堂,我们却发现,效果并不尽然。  案例一:  一位教师教学《船长》一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船长为什么不和游客们一起逃生呢?  话题一出,同学们便前后4人一组开始了讨论和交流,场面热烈。约2~3分钟后,教师要求各小
在激情澎湃的绿茵赛场边,淑女也会欢呼雀跃,在哀乐悲伤环境中,悍男同样潸然泪下。这就是环境对心理暗示的结果,即场效应。西方现代心理学家勒温运用物理学中有关“场”的理论来表明心理也是个应力和应变的系统。他认为心理场的核心是“动力与整合”。因此,有课堂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场。课堂上学生合作的心理氛围又称合作学习的 “场效应”,是教学时师生及生生间共同营造的心理环境,消极的“心理场”会使学生的思维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