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高年级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学习时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布置学生预习作业,让学生借助多媒体,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文中人物的一些事迹,了解诗歌作者的生平故事等,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丰富了储备,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一、查阅背景资料,胸有“丘壑”
许多课文的故事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时代烙印明显。如果不了解故事的背景,教师凭空讲解,学生有时很难准确把握。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事发生时的时代背景,消除对文本的距离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领悟文本的内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课文《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驴子》,都和长征有关。课前,我让学生查阅了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课堂上组织交流。学生知道了长征的原因,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敌人的凶狠残酷,红军的坚忍不拔,懂得了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决定性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就能产生共鸣,就会在诵读“三军过后尽开颜”时不由自主地面露自豪的喜悦。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了解,学生对“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更能肃然起敬,能准确地把握在那个特殊的战争时期,彭德怀面对大黑骡子时复杂的情感交集,才能读懂彭德怀平静的外表下是万般的不舍,“怒吼”是因为他爱兵如子的高尚情怀,“发火推开碗”是缘于彭德怀的“重情重义”。
二、走近诗文作者,心心相通
古诗简洁凝练,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都特别需要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诗作的风格等。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走近作者,走进诗词,从而更精准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如在学习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贾岛的生平经历,这位诗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屡试不第。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白,在封建社会,文人的生活状况和理想追求,搜集贾岛的一些诗句,如:《题李凝幽居》的名句,“三年两句得,一吟双泪流”而得名“苦吟诗人”。在教学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寻隐者时的心里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贾岛寻隐者所为何事,隐者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正因为有了课前对诗作者做的“功课”,学生在谈诗意的时候,会感慨“云深不知处”的不仅仅是隐者,童子的师父,还有贾岛的抱负和思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千金易得,知己难遇啊!
三、了解人物事迹,感受品质
教材中有很多讲述伟人故事的课文,这些故事如一粒粒珍珠,闪耀着人物高贵的品质和精神。但是,如果就“文”论“人”,人物的形象往往略显单薄。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故事,那么,这些人物会更加有血有肉,更丰满立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课文,作者借樟树赞颂了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这样的课文,如果学生事先对宋庆龄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就根本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宋庆龄的小故事,并专门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丰富了积累,人物的形象也渐渐清晰。在学习课文时,文章的难点“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学生结合他们搜集的故事,有的说“这些害虫就像当时的反动派,宋庆龄就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有的说“宋庆龄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一手创立的宋庆龄基金会现在仍让很多的儿童受益。”不需要教师费尽口舌地去讲解,借助多媒体,用“四两”之力巧拨“千金”。
四、搜集图片音像,丰厚“存量”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一单元写景的课文,引领学生在世界遨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对于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图片、音像,从这些资料中获得信息,了解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人文信息,感受它的迷人风韵。学生在课堂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景也不再是空中楼阁,虚幻缥缈。
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游”为快,在直观的图像面前“游”个来回,体验黄山松的“奇”,黄果树瀑布的“壮”,莫高窟的“绝”。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有滋有味,沉浸其中,从而准备地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
五、链接同类文章,由点及面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很好的范例。要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体会文本的情感,领悟语言的精妙,预习时的适当拓展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像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冯骥才的《珍珠鸟》等。课前,可以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预习:了解作家的生平、写作风格、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学生充分了解了萧红、孙友田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了冯骥才他们的生活状态,对他们的资料掌握的越多,就越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地品味这些名篇佳句,涵泳在文字无穷的魅力里。课堂上学生才能走进萧红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园子”,才会在交流时说“这是萧红童年成长的乐园,也是萧红一辈子的精神家园”;也明白了为什么不识字的母亲却是作家的“启蒙老师”,会在阅读孙友田描写晚年母亲的文章下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感受到“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真好!”,会写下这样的感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友好共存,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课前的预习,搜集资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不能让学生如茫茫大海捞针,同时也不能让这样的预习成为一个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应精心选择,从而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一、查阅背景资料,胸有“丘壑”
许多课文的故事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时代烙印明显。如果不了解故事的背景,教师凭空讲解,学生有时很难准确把握。因此,课前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事发生时的时代背景,消除对文本的距离感,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领悟文本的内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篇课文《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驴子》,都和长征有关。课前,我让学生查阅了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课堂上组织交流。学生知道了长征的原因,感受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敌人的凶狠残酷,红军的坚忍不拔,懂得了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决定性意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学生在学习时,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就能产生共鸣,就会在诵读“三军过后尽开颜”时不由自主地面露自豪的喜悦。也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了解,学生对“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更能肃然起敬,能准确地把握在那个特殊的战争时期,彭德怀面对大黑骡子时复杂的情感交集,才能读懂彭德怀平静的外表下是万般的不舍,“怒吼”是因为他爱兵如子的高尚情怀,“发火推开碗”是缘于彭德怀的“重情重义”。
二、走近诗文作者,心心相通
古诗简洁凝练,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都特别需要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生活经历,诗作的风格等。学生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走近作者,走进诗词,从而更精准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如在学习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贾岛的生平经历,这位诗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屡试不第。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白,在封建社会,文人的生活状况和理想追求,搜集贾岛的一些诗句,如:《题李凝幽居》的名句,“三年两句得,一吟双泪流”而得名“苦吟诗人”。在教学时,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寻隐者时的心里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丝希望、彻底失望,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贾岛寻隐者所为何事,隐者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正因为有了课前对诗作者做的“功课”,学生在谈诗意的时候,会感慨“云深不知处”的不仅仅是隐者,童子的师父,还有贾岛的抱负和思想,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千金易得,知己难遇啊!
三、了解人物事迹,感受品质
教材中有很多讲述伟人故事的课文,这些故事如一粒粒珍珠,闪耀着人物高贵的品质和精神。但是,如果就“文”论“人”,人物的形象往往略显单薄。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故事,那么,这些人物会更加有血有肉,更丰满立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课文,作者借樟树赞颂了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这样的课文,如果学生事先对宋庆龄这个人物一无所知,就根本无法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宋庆龄的小故事,并专门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丰富了积累,人物的形象也渐渐清晰。在学习课文时,文章的难点“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学生结合他们搜集的故事,有的说“这些害虫就像当时的反动派,宋庆龄就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有的说“宋庆龄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一手创立的宋庆龄基金会现在仍让很多的儿童受益。”不需要教师费尽口舌地去讲解,借助多媒体,用“四两”之力巧拨“千金”。
四、搜集图片音像,丰厚“存量”
每册教材都安排了一单元写景的课文,引领学生在世界遨游,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对于这类写景状物的文章,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图片、音像,从这些资料中获得信息,了解某一名胜的地理环境、人文信息,感受它的迷人风韵。学生在课堂学习这类文章的时候,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美景也不再是空中楼阁,虚幻缥缈。
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游”为快,在直观的图像面前“游”个来回,体验黄山松的“奇”,黄果树瀑布的“壮”,莫高窟的“绝”。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有滋有味,沉浸其中,从而准备地把握文章的核心价值。
五、链接同类文章,由点及面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很好的范例。要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体会文本的情感,领悟语言的精妙,预习时的适当拓展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像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孙友田的《月光启蒙》、冯骥才的《珍珠鸟》等。课前,可以要求学生从这几个方面预习:了解作家的生平、写作风格、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学生充分了解了萧红、孙友田他们的成长历程,了解了冯骥才他们的生活状态,对他们的资料掌握的越多,就越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课堂上,学生才能真正地品味这些名篇佳句,涵泳在文字无穷的魅力里。课堂上学生才能走进萧红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园子”,才会在交流时说“这是萧红童年成长的乐园,也是萧红一辈子的精神家园”;也明白了为什么不识字的母亲却是作家的“启蒙老师”,会在阅读孙友田描写晚年母亲的文章下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泪;感受到“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是“真好!”,会写下这样的感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与自然友好共存,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课前的预习,搜集资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不能让学生如茫茫大海捞针,同时也不能让这样的预习成为一个沉重的课业负担,而应精心选择,从而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