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使课堂更加生动

来源 :快乐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en65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竞争能力,因为他们要参加未来世纪的竞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人类的进步有所作为,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而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知识、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也就是人们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创见的思维。
  而小学生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这种思维,加强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日常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教材运用要灵活
  1.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创造性的文章,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造的精神,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现课内外沟通,拓宽学生思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
  3.要因人而异使用教材,体现分层教学。同样的教材,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我们的教学要求也要有所不一样,同一节课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二、方法要灵活
  1.配乐朗读,引发联想,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儿童阅读活动,离不开其已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联想与想像。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文字信息与记忆中相似的生活信息组合,引发联想,启迪再造想像与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引路,诱发争议,激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见解,或由此诱发的争议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教学时,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问题引路,诱发争议,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鼓励多元,自主评议,培养学生自主取舍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我觉得这条建议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许“多元”实际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了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学生已经进入到“多元”的学习情景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评判,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出适当选择和取舍呢?比如“称象”那个问题,除了“往船上装石头(曹冲的办法)”之外,学生还想出了“往船上装泥沙”“往船上装人(因为曹操有的是兵)”等办法,很明显“装人”比起“装泥沙”来更巧妙得多(因为既省力又省时)甚至比曹冲的装石头还来得明了。在类似的问题上,如果能够做到“多元”之后再加以“取舍”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4.合理点拨,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想像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点拨,启发想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三、氛围要宽松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的深入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这就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新、求异,并且善于应用激励策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要呵护学生的灵性。有人说“创造的灵性,创造的欲望,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会创造而只会重复,那将是人类向动物的回归。可是在教学实际中,有许多扼杀学生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骂为“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些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在课堂上我充分吸取的上一位教育者的失败,对学生既便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也要加以灵性的呵护,再引导。
  创新,让我们的课堂活跃起来,创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們的灵感,使学生顺应时代的需求,成为未来竞争中的佼佼者。所以语文课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的脉络,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的网络,把握纵横联系,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深厚的基础。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旺泉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其他文献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思想品德课主导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高效 创新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摘要】地理课堂的有效提问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几点体会:要有效地创设所提问题的情景;要注意所提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时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能激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发掘学习潜能。然而,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2010年秋期重庆市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有幸成为第一届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
本文采用压缩这种变形方式,对铸态AZ91镁合金和20%SiCw/AZ91镁基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不同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了高温压缩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压缩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追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以往偏执于知识的追求,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设,不但可以熏陶学生情感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方法,希望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课堂中有效高效的问题对话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积淀,还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潜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社会、自然、人生对话,走出文本,获得智慧,走向幸福的成长。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常见缺憾  就当前许多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师生对话往往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常呈现出种种不尽人意的缺憾:  一是课堂提问封闭拘谨。许多问题的设计带有明显的束
随着一轮一轮的课改培训,外出听课,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也逐渐看到了不同地域风情的美术资源的开发,从不同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中发掘出能够代表地方文化中先进的,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能够满足学生更高尚精神追求的那部分素材,在美术课中进行探究、尝试。这让我也大胆的去搜寻、创编身边的美术资源,不断地开阔视野,创造条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提高美术教育教学和教学质量。下面是我对如何开发地方美术资源的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具有价值的新颖性成分的见解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也是创造力形成的核心。它在听说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在听话时能提出与众不同的合理想法;在说话时能谈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那么,在听说训练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这一品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启发质疑,引动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