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体味诗情,在导引中洞察人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诗歌内容简介
  海子的这首诗,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脍炙人口,备受人们喜爱。但对其诗歌情感的把握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因为在其独特的简洁形式中充分体现了中国诗歌虚与实高度统一的特色,堪称矛盾与暗示的天然之作。很适合从诵读、想象、炼字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诗歌的理解与赏鉴必须借助诵读与联想,对高一刚入校的学生更要强化“读”与“想”的意识,尤其要培养他们再现画面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表里之间千丝万缕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表现力的诵读诗歌,体验情感;
  2.炼字分析,理解文本,走近诗人;
  3.感受美好诗情,体验人生艰难与追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生命在崇高追求中的犹豫过程,一种凤凰涅槃般的毁灭与生存。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撕裂般的疼痛,我们甚至能触摸到诗人最深沉的孤独:我这样坚持爱,有没有必要?我是不是也应该有权利像普通人一样,去自由快乐地生活?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要学生能够用心品读,就会发现处处都存在着矛盾:面朝大海,怎会“春暖花开”呢?“从明天起”,那今天呢?因此要真正读懂这首诗,难点就在学生的用心品读和对诗人生平及人生境界的了解。
  四、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语文课堂是一种体验情感、展现思维、交流思想的过程。因此本课时以学生诵读为主,老师点拨为辅,兼有学生对各种风格的诵读的鉴赏;以读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立足文本,在“有”中看“无”,在“显”中读“隐”,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1.诵读与感受
  (1)学生自由诵读整首诗,描绘出心中展现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用什么颜色来表现。
  (2)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诵读这首诗(老师准备好配乐),并请你们感受其语速和节奏。
  (3)听配乐朗诵,感受其重音与节奏。
  2.品读与鉴赏
  (1)女生读,要求:轻快而温暖;
  (2)男生读,要求:舒缓而深沉。
  (3)一个轻快而温暖,一个舒缓而深沉;他们传达出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一个是憧憬与祝福,一个是现实的孤寂与无奈)
  (4)男女生分节读,体会诵读重音,并请描述出你感受到的海子。
  (纯净质朴、真诚善良、激情满怀但有无比孤独的一位诗人)
  3.了解与领悟
  “诗言志”,诗歌在很多时候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一种体现。通过前面的诵读,学生慢慢走近了海子,但大家可能对这位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中国诗歌、中国美学神话的诗人还知之甚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首诗、了解海子的材料。
  (1)了解诗人生平
  15岁毕业于清华大学,19岁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25岁卧轨自杀,7年创作诗歌200多万字。
  (2)了解诗人对诗歌、理想的追求
  “给我月亮和身体,我保证造一个叫你十分满意的世界。”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成为太阳的一生。”
  “谁在这城里快活地走着/我就爱谁。”
  (3)了解诗人对人生的认识
  三种苦难:流浪、爱情和生存
  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和太阳
  从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理想主义诗人,纯净质朴,不仅用哲学家的眼光审视着生活,更用诗人的执著与激情践行着生命最崇高的追求。可以说海子的生命完全就是为最后的死亡在做准备。日本哲学家三木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死亡的准备,就是不断地创造自己所留恋的东西。结果,海子生前的每一首诗都是为死亡做的准备。每一首诗,都是非常清新地表达出他对诗歌、对这个世界的清醒认识。正是对这个世界看得太透彻,对这个世界爱的太深沉,海子在精神生活的苦难与幸福中走向永恒。从这个层面来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应该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冲突中最为决绝、从容的选择。如果读的轻快温暖,那是海子对人类的最真诚的祝福;如果读的舒缓而深沉,那是海子心底最低沉的歌。
  4.讨论与认识
  (1)请描述出你感受到的海子。
  (2)你从海子殉道式的一生中怎样看待人生?
  (海子是一个醉心于诗歌创作,坦然面对生活苦难,并用生命去践行自己人生理想的里程碑式的孤独的诗人。)
  六、设计说明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力图做到让学生在感性的诵读中感悟情感,在理性的导引中提升对诗歌,对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品读文本,走进诗人,洞察人生。
  在课件的使用方面,利用音响效果加强情绪的感染;补充诗人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城四中。
其他文献
【摘 要】审美教育是以开启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位为目标,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核心内容,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在审美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个性和审美技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人生观。  【关键词】和谐教育 审美观念 审美个性    审美人生教育着力于人的情感教育,即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向往和自塑真、善、美之人性的能力,培养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德育”是前提,“智育”是关键,“美育”
【摘 要】虽然从小学就学习记叙文写作,学生作文中也不乏佳作。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高中生越来越不善于表达情感,体现在记叙文写作上,就是直白、浅层次地抒发情感,没有思想高度,没有行文逻辑。这样的作文很难在高考众多作文当中脱颖而出,甚至会落到三、四类文等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一篇典型的记叙病文出发,贴近教学实际,从提高文章思想境界、合理安排材料两方面谈谈如何让记叙文从浅层次的徘徊中走出来。  【关
【摘 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示范性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在文章中读准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诵读 意义 情感 审美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名篇,成就才子之名、高阁之誉!每每诵
【摘 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与生理成熟发展相一致的理论是能够被“证伪”的;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的发展从表面上看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只是促进了儿童“智力认知结构”的发展,而由于“社会性思维认知结构”只能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和社会化的程度,是不能被超越的,所以反而可能导致儿童“整体心理认知结构”的失衡。皮亚杰既不是“成熟优势论”者,也不是“学习优势论”者,他
【摘 要】多媒体技术广泛进入了中学课堂,但一些教师缺乏对这一新事物的认识,缺乏对其运用规律的研究,以致于出现了种种误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和优势。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 运用 误区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应用到了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改变了我们以往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
【摘 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笔者以为可以从刺激创作欲望、搭建阅读平台、培养创新精神三方面激发写作的热情;可以从加深同学间沟通、师生间交流两方面架起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写作 培养 促进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和人们对多年来语文教学失误的反思,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关注。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还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怎样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笔者做过许多尝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状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我们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更新自己的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解决难题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调动学生,让课堂变成一个每个人都可以绽放光彩的舞台。  【关键词】学生 舞台 素质 角色 模式  老师常常抱怨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提出任何问题后,不论难易,不论深浅,学生都沉默不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
【摘 要】对于《祝福》的反封建礼教主题,已早有定论。本文从爱情婚姻角度,及其与鲁迅个人爱情生活的角度,对小说文本作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 《祝福》 主题 爱情婚姻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很少,最为典型的是1925创作的爱情伤感小说《伤逝》,因此也颇为研究者重视。然而,鲁迅先生在1924年创作的《祝福》长期以来被人们冠以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加以探究,而其在鲁迅先生
【摘 要】日记写作是引导学生个性化作文的一个有效方法。只要坚持写日记,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有可能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独特的作文路子。  【关键词】日记 个性化写作 作用 方法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写不下去,又有不少学生总感觉写出作文来经常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很难写出自己的特色。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广泛涉猎、开阔眼界、阅读名篇佳作、学习写作技巧外,
【摘要】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古风余韵》单元中选取我国古代人物传记,传主时间跨度长、身份多样。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体味传主的人格魅力,理解传主身上焕发出的厚重的人文精神之光,学生精神定能受其熏陶,并对学生写作材料的充实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粤教版;传记;古风余韵;人文精神    粤教版《语文·传记选读·古风余韵》单元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传主的时间跨度从秦末汉初直到清朝末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