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 教学有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jmy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p39~41“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例2)”。
  
  案例A:
  
  1 引入。
  “你想了解老师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统计图中的信息来了解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张画有条形统计图的较大的纸(投影上显示不下),创设一个矛盾情景,从而引出把纸下面一部分折叠起来,既能显示完全,又不会影响数据的观察。为正式教学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统计图做铺垫。
  2 探究。
  以教材中的身高这一素材为探究内容,让学生在空白的条形统计图中画一画。教师准备一张很长的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画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虽然能画下,但是互相之间差距不大,无法清楚、直观地看出学生的高矮。而以一当一等,虽然能看出高矮来,但又太长了。在比较中,让学生思考,得出可以把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下面一部分也折起来。接着引导学生理解画图时,可以在起始格上用折线来表示这个“折”的过程。
  3 巩固。
  在补充完整教材上身高和体重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起始格,体会与一般条形统计图的不同。
  4 分析。
  出示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与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值比较,让学生简单分析数据。
  5 练习。
  书本配套练习,让学生在观察这些统计图的过程中,再一次体会起始格和统计的作用,能对图中数据的分析估计发展趋势。
  
  案例B:
  
  1 情景导入。(略)
  2 认识新知。
  a (出示身高统计表)观察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b 你能把它变成统计图吗?
  引导学生说出以一当一、以一当五、以一当 、以一当二十等情况,然后教师利用电脑直接演示,让学生认识到以一当一、以一当五在这张空白统计图中画不下。即使能画下也太长了,不方便,而且以一当十、以一当二十又看不出高矮来。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旧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进而引导学生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与起始格。
  c 重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这些统计图,在与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的比较中,体会这些数据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事物的意识。
  3 巩固练习。
  虽然是练习巩固题,但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简单地做一做,始终围绕着读图和分析展开教学。在读懂图、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起始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同时关注学生对于数据所代表的发展趋势的预测。
  
  反思:
  两个教学案例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案例A是以探究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的问题为主,分析数据为辅。案例B是以数据分析为主,探究很少,甚至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电脑演示采理解。这就涉及对于教材整体思路的把握。这里,其实就是一个目标定位的问题,即对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要求是定位在理解上,还是定位在了解上。
  原来我们学习以一当一、当二、当五时,很多都是通过探究来学习的。特别是以一当多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发现格子不够了,从而让学生探究出可以用一格代表5、10等来表示。按照这种惯性思维来说,似乎用探究的方法更好些。同时,教材安排的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结构和前面类似,也很有探究的价值。
  同时,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案例A:探究花时太长。难度过高。三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弱,在空白统计图中画以1当10、当20的条形统计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始终受到原有数据的影响,从自己所画的图中,很难发现条形统计图上各个数据间格子高低相差不大。进而不能很好地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缺陷。由于花时长、难度高,对于后面教学环节,数据的分析基本上只能一语带过。案例B,因为在探究起始格与其他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花时很少,省下大量的时间来指导学生读懂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这种统计图的好处。
  综上所述,案例A中的教师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很巧妙,然而因为教材把握上的失误和目标定位上的偏差,造成了根源性的错误。而案例B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才更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
其他文献
估算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渗透和发展的空间,主要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它为精确的笔算服务,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数字结果。可见,估算教学对于计算教学而言很重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估算教学的困惑  加强估算教学的必要性日趋重要,教师需要积极改进估算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估算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学生问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悟得少,教师牵得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  “三阶一链”教学模式,通过“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三个阶梯,形成自主学习链,少教多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师本课堂”逐渐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
[摘 要]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理解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
朴素、实在、简约、高效的课堂一直是我所追寻的。基于省级课题的子课题《整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的申报成功,我对自己的课堂提出更高要求,力求从教材与教法整合的角度,让自己的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整合  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根据这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实现从单一的偏重知识技能目标,
画图策略是小学生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之一,利用画图可以直观地显示题中信息、问题之间的联系,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反映数量间的关联性,引发学生的有序思考,形成解题思路。下面,我结合“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教学与思考,提出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教学片断一:  师:大家都知道画图能把题目意思反映得更清楚,那你能用这个方法去分析思考下面的例题吗?  出示例题:桃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
教学片断:  师(出示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这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多少?  生1: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12平方厘米。  师:如果我把这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那么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是12平方厘米。  师:到底是不是12平方厘米,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组合后的长方体。(学生观察)  生3:不是12平方厘米,应是10平方厘米,因为有2个面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