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a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理解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37
  王梓坤先生在《今日数学与应用》一文中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如果要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数学知识,就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
  一些学生学习数学时,会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做数学题、掌握计算的技巧,这种认知会让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不会自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文化。
  例如,教学“统计(合理存款)”一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生活中的事例:“张妈和李妈一起去买菜,张妈决定将工资存到银行去,李妈说‘现在在银行存钱,会把钱越存越少,我们一起投资黄金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李妈说现在在银行存钱,会把钱越存越少?”经过思考后,一名学生回答:“因为现在银行的利息下调了,所以存款没有收益。”……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理解统计(合理存款)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这节课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存款利率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文化,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以后就会从数学的角度探索生活中的问题。
  二、结合规律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找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规律,所以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从抽象数学问题规律的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知识,从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
  如上述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某银行存汇款的利率表。如下: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张妈的儿子六年以后要考大学,为了给儿子存上大学的钱,张妈想得到收益最大的存款方式并拟出了三种存款方案:先整存三年,再整存三年;先整存一年,再整存五年;先整存两年,再整存两年,最后整存两年。请你帮张妈参考一下,这三种方案中采用哪种方案可取得最大的收益?”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就是一个万花筒,一个数学问题可以由不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变化,数学家之所以热衷于研究数学问题,就是感受到了寻找数学规律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规律的演变,使学生理解数学文化积累的过程,学生就能从各种数学规律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的变化,他们在探索数学知识时就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三、结合数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创造数学文化
  在学生了解数学规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尝试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创造数学文化。
  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父母每个月给你们多少零花钱?”“怎样将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才能既方便自己的生活,又能取得最大的收益?”教师可让学生去调查邮政储蓄银行、建行、农行等几大银行的存汇款利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到一个最佳的存钱方式。学生在存钱过程中,将接触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比、统计等知识,通过整合所学知识,找到最佳的数学知识应用方法,继而可能创造出新的数学文化。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整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而是尝试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发现数学文化是可以在自己手中创造时,他们就能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数学问题。
  总之,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宏观的角度看待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创造数学知识。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接到多媒体赛课的课题《认识公顷》后,我就一直思考:怎样上好这样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如何体现出多媒体的优越性呢?经过反复的思考、修改、试讲,最终形成了下面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的视频资料,恢弘的场面,浩大的声势,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通过填写枪口、炮口、坦克占地面积的面积单位,复习旧知,再填写天安门广场占地面积的面积单
[摘 要]分数是小学阶段复杂、重要的数学概念,但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教学,却出现了学生无法将分数与小数有效衔接的现象。通过从分数的产生、概念构建、拓宽教学维度等方面去思考和实践,有效解决了分数与小数衔接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分数 认识 小数 概念 思考 发展 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数学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的头脑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而应该在静静的等待中孕育,在宽容的温床中滋长,在精心的引领下潜移默化的渗透,进而获得师生和谐共长的愉悦,我想这就是和谐课堂的要义所在吧。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缔造和谐数学课堂?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多一些等待 少一些催问    教师要尽可能的少一些“自我表演”,少一些打乒乓球似的一来一回的“穷追猛打”,为学生主动探索留足“弹性空间”,为
[摘 要]要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有效,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更要关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对教学中细节的处理,体现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数学教学 细节 预设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28  最近有幸听了徐斌老师教学“认识乘法
估算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渗透和发展的空间,主要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它为精确的笔算服务,以熟练的口算为基础。学生的估算能力越强,计算能力也会越高,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数字结果。可见,估算教学对于计算教学而言很重要。  一、新课程背景下估算教学的困惑  加强估算教学的必要性日趋重要,教师需要积极改进估算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估算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估算教
传统教学中教师“唱戏”,学生“听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反思过去的数学教学,学生问得少,教师问得多;学生悟得少,教师牵得多,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被动应付,使课堂教学失去生机。  “三阶一链”教学模式,通过“前置性学习”“生成性学习”“拓展性学习”三个阶梯,形成自主学习链,少教多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展示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师本课堂”逐渐
近日,笔者听了我校李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感触颇深。李老师的课堂没有优美动听的语言,没有活泼可爱的动画,看到的是朴实的师生互动,听到的是别具一格的引导与启发。  一、真实的情境体验——铅华去尽  概念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在难以用语言描述,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加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师:老师想和小朋友们玩一个“猜词语”的游戏,
一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并具有超越数概念一般发展水平的巨大可能性。一年级学生掌握百以内数概念的顺序是:认数一数序与系列、组成一相邻数、比大小一应用。学生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指标是能进行数的分解与组成,能进行大小比较并合理应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数的分解与组成及相邻数的认识上,对那些数概念掌握较差的学生则帮助其形成数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一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概念。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可否认,生活化教学对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但笔者发现,这几年许多教师在实际运用中,曲解了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他们将“生活内容”生硬地叠加于“课堂教学”,这样的生搬硬凑很容易造成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水土不服”,带来课堂热热闹闹,教学效果普普通通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数学课堂数学性缺失这样令人失落的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发展。下面,我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