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深沉 情思绵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故都的秋》是一篇辞约意丰、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意味隽永、饱含着浓郁的故都秋思的写景抒情散文,美读此文,细品慢嚼,才能悟出其中的“清”、“静”、“悲凉”的细腻深沉的情致。
  【关键词】《故都的秋》 细腻 深沉 绵邈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给郁达夫带来美誉的是小说创作。1921年,他的短篇小说结集出版,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也成为与鲁迅一样享有盛名的一代文学巨匠。郁达夫的散文影响较之小说稍逊,但散文创作的造诣并不在其小说之下。其体物叙事,写景抒情,隽美洒脱,秀逸风神,韵致清丽,显示出郁达夫堪称散文大家的功底,其情韵、意境、个性以及独到的赏鉴能力,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郁大夫先生已绝尘远逝,他的音容也显得隔膜依稀,可是一篇美文——《故都的秋》却让他重新驻足目前,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位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翘楚奇才将阔大的背影豁然显露于读者的视野。美读其文,让人久久难以释怀。美源于生活,情发诸生活。设若没有对故都北平发自内心的挚爱和平日细腻如发的观察深印脑际,是绝然写不出看似信手拈来却行云流水的文字的。慢嚼细品,这文字下渗露出的作者的“清”、“静”、“悲凉”的心绪远非字面所能涵括的。文贵乎情,景语即情语。那“秋槐”、“秋蝉”、“秋雨”都是故都特有的秋意,洋溢着一种恬静的画面美和悠然的音乐美。眷恋故都的情愫溢于言表。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戛然结束之笔,似绕梁余音,萦回耳际,使读者鲜有不唏嘘者,不情动于衷者,不泪眼晶莹者,不默然抚然者。这发自肺腑的惜秋情语,是作者的对故都的一种遥忆和深祝。浓浓的情意给读者留下一片无限的想象天地,此情此景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让我们重新捧读这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名篇,采撷精华、咀嚼含英那细腻深沉、情思绵邈的佳作吧。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作为全文的文眼,这是一种独特的秋意,也是一种独有的秋味,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这一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显得明快而清新,又显得含蓄而深沉,一幅秋的画轴渐显于读者的面前,这是一幅很具立体感的叠加画图。可是别急,来看看似闲来的一笔:“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这一种对比中,表达出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眷恋之情。
  先来欣赏五幅清新、淡雅的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颂赞自然之秋、颂赞北国之秋。回环往变中充分展开,酣畅淋漓。再看极平常的故都秋景: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的“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国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这景以情来驭,这情以景来显,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情趣都包容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从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声秋实秋意中,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出的“清”、“静”、“悲凉”,流露出的深沉真切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休闲的生活情趣;流露出的对浓厚的北国地方特色的风物人情的热爱赞美,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慕;也有一种幽幽的忧思和缕缕落寞之情。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这些足令喜欢南国之秋的文士自慰、自豪,但作为南国之人的作者却说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可见“故都的秋”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怎样一幅色彩浓丽的画,如陈年老酿有滋有味。“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在内容与形式上迥异:它们是“黄酒”与“白干”,一个清而淡,一个浓而烈;“稀饭”与“馍馍”,一个稀薄,一个厚实;“鲈鱼”与“大蟹”,一个是柔软,一个刚强;“黄犬”与“骆驼”,一个纤小,一个魁伟。情显于景,可亲可感,披文入情,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
  作为写景抒情的“茗品”,《故都的秋》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相较。在行文思路上,《荷塘月色》是以不“静”——求“静”——寻“静”——得“静”的情来驭“荷塘月色”之景的,工笔写景,却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掩藏。而《故都的秋》略于写景,却尽力抒情。“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而“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这“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不著痕迹地道出了郁达夫个人人生的感受:在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的战乱,民生的凋敝,读书人为谋食而转徙颠沛,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落寞与苦涩,一切尽在“悲凉”中,惜墨如金,独抒己情,“清”、“静”、“悲凉”尽占风流。
  “故都的秋”于自然气息之外,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那日光在槐树叶底可以“细数着一丝一丝”,那树(槐树与枣树,代表着秋的全盛时期)、那雨(息列索落)、那人(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无不折射出故都所特有的印记,这厚重的人文特色,那“一层秋雨一层凉”(念“阵”总老像是“层”字,这错念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的声调,这是京韵大鼔,陡生一种亲切感,这是作者的灵气之所在,也是作文思路开阔之所在。
  秋的巨幅画面,带着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仰望碧空,俯撷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静动合宜。俯仰之间,独有的声、特有的色、独到的味俱出,故都之秋特有的风味与精神,尽显神情逸致。真是“Golden 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
  “一语天然万古新,铅华落尽见真淳”。这情深意浓的“故都之秋”,这“清”、这“静”、这“悲凉”的心态意绪,美谈不尽,情味不已。斯人已去,斯文永垂。细腻中见深沉,情思中尽绵邈。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内官营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摘 要】李商隐有多首以“曲江”为题的诗,孤立看各有奇妙,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记录了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不仅可以帮助考辩义山的诸多情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江 王氏 复辞重言 时空跳跃     李商隐曾有诗曰:“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的确,义山一生情事颇多,情诗也乱,以至后人不断的在考辩和论证。但李商隐有多
【摘 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考生的青睐。考察近年各地公布的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叙议结合、繁简得宜、准确对接等是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关键词】议论性散文 论据选择 论据使用 叙议结合 繁简得宜 准确对接    作为散文的一种体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有近五成是用议论性散文的形式写作的
【摘要】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但在李白浪漫主义的豪迈中透着一种辛酸,而在杜甫现实主义的辛酸中透着一种浪漫,两人都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关键词】浪漫;现实    李白与杜甫的诗是中国诗坛的两座高峰,是群星灿烂的宇宙中的“双子星座”。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诗歌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在唐朝就获得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赞语。两人并列诗坛,一为“诗
【摘 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落实字句的翻译以外,还应该注重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品读鉴赏。本文以《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朗读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  【关键词】朗读 精读 品读 情感    长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是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对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缺少品鉴,只是简单地“知道”和“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官网2018年12月13日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BC)政府将拨款23万美元,用于支持BC省交互与数字媒体产业协会(The Interactive
【摘 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名士生活在相对承平的东晋中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清旷灵秀、虚静淡远的会稽山水。置身于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崭新世界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体酣畅。千百年来,纠缠于士人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在这佳山秀水中逐渐得以化解,直接进入一个精神自由、风流飘逸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王羲之 东晋士人 生命情结    在中国的诗文里,生与死的感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
【摘 要】本文从朗读的分类、作用切入,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只有大力倡导品读文化,才能使学生亲近文本、体味作者。培养和形成爱语文的特点,荡出涟漪之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日前听了一堂关于巴金《短文两篇》的公开课。执教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巴金和他的夫人萧珊女士的生平简介、成就以及他们在上海、重庆等地的生活,到文章的题目;从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到字、词的注音和讲解,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