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灵感火花 闪现智慧光芒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ang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我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就有意外的课堂生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部分,记录了作者成长的足迹,感人至深。文章长,涉及内容多,进行本文的教学设计时,我以品味语言淡雅、体验父爱情深、感悟成长真谛作为文章的重难点。我用诗化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文本,整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从学生精彩的发言中,我知道前面的引导、品味和探究是到位的、成功的,一切水到渠成。我也为教学的圆满而暗自高兴。
  教学就在愉快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进行着。“学贵有疑”,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问学生是否还有疑虑,从大家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对文章已有一定的理解把握。可当我的余光扫过教室的右角落时,发现一位平时少语的男生欲言又止。我立即叫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站起来,望了望大家,露出腼腆的神色。我随即鼓励道:没关系,“疑义相与析”嘛,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他清了清嗓子说道:“英子到东交民巷寄钱出来以后,看到花圃中种满的蒲公英,她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这当中的‘蒲公英’有什么特殊含义吗?”此刻我分明看到这位学生眼睛里因为这一问题而散发的光彩。接着他的同桌也发问了:“为什么英子那一刻会想到要让爸爸也种上‘蒲公英’?”我不禁一愣:对啊,蒲公英,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是否别有含义?离下课时间还不到十分钟了,怎么办呢?还是让大家讨论?如果大家讨论再展开,会不会浪费时间?但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心中又告诫自己:这个“火花”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过、否决它。放过它,可能会丧失一次绝佳的教学机遇;否决它,更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既然已经出现了,不如乘机引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于是,我让全体同学带着问题再仔细研读课文内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接近尾声的课堂却出现了罕见的高潮。下面是学生的讨论呈现(我有适当归纳):
  生1:在英子成功寄出钱之前,心里是那样的惴惴不安,她不知道自己能否完成任务,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非一件易事!而她按照爸爸的吩咐,果真顺利地完成任务!成功的喜悦必将给她带来好心情。而这时的英子看到了蒲公英,感觉当然特别美,因为这是她成功后的第一道风景,犹如她的吉祥物,那是她经历成功的标志!就很自然地想到要让爱花的爸爸也种上一些。
  这个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教室里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深情地说道:“这份美好的回忆当然要珍藏了,看来,这个蒲公英含义丰富啊。”
  生2:“花”在文中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蒲公英”便是这一根线索的组成部分。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顿时来了灵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爸爸是个爱花的人,每天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邻居的话也道出了爸爸喜欢花,所以养了一堆女儿。从爸爸对花的悉心照料,我们似乎就看到了他对女儿的呵护备至。由此观之,女儿在爸爸的关怀下已开始乖巧、懂事了。
  生4:蒲公英的出现标志着英子已经能为家里出力了。
  生5:那朵戴在英子胸前的夹竹桃花伴随英子上台领毕业证书,也伴随她告别童年、伴随她勇于面对生活——她已不再是小孩子。爸爸的夹竹桃花落了,正是她成长的标志。
  我顺势小结道:“由此看来,虽然这只是轻轻一笔,却含义丰富。本文原题叫‘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显然成长是本文的主题,花是为主题服务的,英子的成长足迹就是通过花来体现的。我们不难发现,在英子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变成为一个遇事镇定的小大人的整个过程中,过渡是那样的自然,因为每一次关键的成长都有‘花’作为标志。全文就是借用‘花’来清晰地引出一段段回忆的,这,正是英子成长的足迹。”
  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大家都沉浸在其中,连下课的铃声都被淹没了。平心而论,这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曾被我认为是一群“木讷”的学生今天居然激情横溢、灵光闪现,我被学生震惊了。
  这是为什么呢?课下我思绪翻涌。记得陶行知说过,“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节课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形成的一堂超出原先设计的课堂。课堂上学生们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我看到了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情点燃。
  我豁然明白:以往课堂上,往往对学生放心不下,仍是我讲得多,很多地方没有放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没完全打开。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很单一,尽管也有自主探究方式的运用,但学生仍以回答问题为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没落到实处,学生也就成了“接受器”,学生的“死笨笨”不就是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所造成的吗?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出学生的青春活力,如何才能闪现学生的智慧光芒?我想,首先应该关注疑问之处。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此则方是长进”。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熟悉教材,挖掘教材,对文本资料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照搬教参,不迷信权威,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观点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敢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其次,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就自然地提高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激发了学生敢于表達不同见解的勇气,从而使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在文本阅读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可见,成功的一堂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使其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阅读赏析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了解赏析模式,做好铺垫工作;其次,要重视方法指导,力争以一当十;第三,要注重典型引领,提供例文示范。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赏析 语文素养    在农村中学里,学生的阅读课很少。至多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种形式的阅读学生能有多少收获,笔者存有很大的问号。
【摘要】《与妻书》是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该文从追忆往事、倾诉爱意,寄望后人、深情嘱托,为国捐躯、赤胆忠心三个方面表达思想情感。  【关键词】《与妻书》;情感表达;思想感情    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这样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细细体味,笔者认为这封信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一
【摘要】我们需要“经验教育”、“良好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比较时兴、比较有创意的教育,我们当努力实践之。  【关键词】经验教育 良好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    尽管“高考指挥棒”实质性改革的预期永未如课程改革一样迅速到来,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呼声与实际操作程序,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有许多话想说,但论题大了些,不妨换一个小得多的、与之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民主的氛围、创造快乐的情景、创设愉快的心境、激发灵感、激起兴趣、培养习惯、引导孩子用眼耳心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
摘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借课本中的典范文本,分析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技巧,并指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形象塑造 性格心理 情节发展    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对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要把他们“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写人物转变的渐进性和艰巨
【摘 要】“而”字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在各种教参与教辅资料中,对“而”的用法及作用都有较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在诸多阐释中,大多忽略了“而”表假设关系的语言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虚词 语言作用 假设关系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主题与背景    对传统篇目特别是名家名著,很多人认为很难教出新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常读常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积极探究,求新求深,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乐趣。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当我宣布第二天上这一课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摘 要】汉字构字法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对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知识,同时获得独特的美学体验与教育。  【关键词】汉字 美育 文化内涵    从接触文字以来,我们记忆它,使用它,却很少深入了解它。原因是我们单纯的以学习、使用为目的,却很少把使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富足,审美的增强。作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