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借山水以化郁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名士生活在相对承平的东晋中期,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清旷灵秀、虚静淡远的会稽山水。置身于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崭新世界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体酣畅。千百年来,纠缠于士人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在这佳山秀水中逐渐得以化解,直接进入一个精神自由、风流飘逸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王羲之 东晋士人 生命情结
  
  在中国的诗文里,生与死的感叹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说弥漫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深沉叹息中,一方面沉重地慨叹生命短促,另一方面则是严肃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表达出对生的执著,对存在的领悟。这种执著的探究在魏晋时期更加明显地凸现出来。李泽厚说:“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末,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美的历程》)这个时代的人们,从个人年华的流逝来认识宇宙,并发现了人生的价值,从而感伤它的短暂,慨叹逝去的一切。从《古诗十九首》中“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再到陆机的“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再到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所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思绪,同一音调”。
  在生命无常、人生如寄的感伤中,自建安至西晋,士人于同样的叹息中发出不同的渴望。《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觊觎着世间的享乐,“何不策高足,先据路要津”。曹操于“人生几何”的背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和任气。在老庄玄学的影响下,西晋士人则把对人生的一切感伤都上升为一种对整个宇宙的哀婉,他们希望站在宇宙的哲学高度探索人生的真谛,从宇宙的冥漠中观察的不再是人生的价值,而仅仅是可悲的短暂,是它在广袤的宇宙中所显露出的轻微,表现于诗歌中就是酒阑歌散后不可名状的痛苦和战栗。如陆机的《折杨柳》:“盛门无再入,衰房莫若开。人生固已短,出处鲜为谐。慷慨惟昔人,兴此千载杯。”感伤中透出萧索空虚。
  和前朝士人不同的是,偏安东南的东晋是一个纵情山水的时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名士又生活在相对承平的东晋中期,他们每天面对的又是一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世说新语·言语篇》)的充满清旷灵秀、虚静淡远的会稽山水。置身于这样一个鲜活生动的崭新世界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体酣畅。他们更喜欢以山水怡情悦性,所谓“虽无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会稽的山水成了他们心灵安顿的最佳所在。参加兰亭雅集的另一名士孙绰在《兰亭集后序》中道出了名士们共同的心声,他说:“为复于暧昧之中,思萦拂之道,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孙绰把握了山水自然对于人的精神意义,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说的“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异曲同工。“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这一出语深著的慨叹,简直可笼罩古今中外无数哲人对自然山水的人生思考。千百年来,纠缠于士人心底那种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在这佳山秀水中逐渐得以化解。心中的“郁结”一经化解,则“情”得以“畅”,“怀”因之“散”。他们观照山水,首先想到的是从中悟道,心境玄远,终而顺乎自然,物我两忘,与山水融合。王羲之在兰亭诗说得十分透彻,其一云:“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以兰亭山水来“畅情”,与山水自然相处相融,同时又保持一种互不役使的关系,摆脱了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以致产生“适我无非新”的感受。宗白华先生评价它说:“‘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两句尤能写出晋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这世界,使触着的一切呈露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艺境·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这种感受也同样体现在其他士人做的兰亭诗中,兹举例若干:“在昔暇日,味存林岭。今我斯游,神怡心静”(王肃之)、“林荣其郁,浪激其隈。泛泛轻觞,载欣载怀”(华茂)、“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秀薄粲颍,疏松笼崖。游羽扇霄,鳞跃清池。归目寄欢,心冥两奇”(王徽之)。放眼望去,但见会稽山水气韵生动,天机溢发。这样一个灵气灌注的世界,怎不使人陶然神往,飘然忘步;又怎不使人心襟开阔,感兴勃发!
  诚然,会稽山水最终使王羲之悟出的仍然是“一生死”、“齐彭殇”之类的虚妄,也就是说生死之忧仍然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兰亭诗中在表现出士人对时间超脱的同时,亦表现出他们对时间的敏感,如“代谢鳞次,忽焉以周”(王羲之)、“时来谁不怀”(曹茂之),但他们完全没有了孔子“逝者如斯”的积极用世精神和紧迫感。在他们看来,“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竞安在,即顺理自泰”(王羲之),宇宙永远在运行,自然无为,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只需顺从自然,心安理得。因此,当时序更替、寒来暑往之际,他们不恋旧、不感伤,也不慷慨激昂,以平静的心态喜悦迎新,进入新的时间和空间。就如郭象在《庄子·秋水篇》注中说的:“明终始之日新也,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是以涉新而不愕,舍故而不惊,死生之化若一。”“新”、“故”只是相对而言,新不停出现,转瞬又以为故,一如王羲之在序言和诗中分别说的那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于今为神奇,信宿同尘滓”。以理性的观念看待“新”化为“故”,达观处之,才不至于动情伤感。生命的愁结也在这种理性豁达中化解于会稽山水间,直接进入一个精神自由、风流飘逸的生命境界。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中国士人在东晋以前是寥寥无几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主题与背景    对传统篇目特别是名家名著,很多人认为很难教出新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常读常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积极探究,求新求深,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乐趣。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当我宣布第二天上这一课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摘 要】汉字构字法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对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知识,同时获得独特的美学体验与教育。  【关键词】汉字 美育 文化内涵    从接触文字以来,我们记忆它,使用它,却很少深入了解它。原因是我们单纯的以学习、使用为目的,却很少把使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富足,审美的增强。作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
【摘 要】李商隐有多首以“曲江”为题的诗,孤立看各有奇妙,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记录了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不仅可以帮助考辩义山的诸多情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江 王氏 复辞重言 时空跳跃     李商隐曾有诗曰:“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的确,义山一生情事颇多,情诗也乱,以至后人不断的在考辩和论证。但李商隐有多
【摘 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考生的青睐。考察近年各地公布的高考作文中的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叙议结合、繁简得宜、准确对接等是议论性散文论据的选择和使用应遵循的总体原则。  【关键词】议论性散文 论据选择 论据使用 叙议结合 繁简得宜 准确对接    作为散文的一种体裁,议论性散文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学生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有近五成是用议论性散文的形式写作的
【摘要】李白和杜甫,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但在李白浪漫主义的豪迈中透着一种辛酸,而在杜甫现实主义的辛酸中透着一种浪漫,两人都是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徘徊者。  【关键词】浪漫;现实    李白与杜甫的诗是中国诗坛的两座高峰,是群星灿烂的宇宙中的“双子星座”。两人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在诗歌上都取得巨大成就,在唐朝就获得了“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赞语。两人并列诗坛,一为“诗
【摘 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除了落实字句的翻译以外,还应该注重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品读鉴赏。本文以《祭十二郎文》的教学为例,论述了朗读对于文言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初读文本,整体感知;精读文本,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品读文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  【关键词】朗读 精读 品读 情感    长期以来,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常常是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对有着丰富情感和思想的文章缺少品鉴,只是简单地“知道”和“
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官网2018年12月13日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BC)政府将拨款23万美元,用于支持BC省交互与数字媒体产业协会(The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