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导学隶构筑支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支点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标杆,以亮点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习有路、有劲,进而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导学案;支点;亮点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很多,我认为课堂上可以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支点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标杆,以亮点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习有路、有劲,进而突破重难点,保证课堂的高效实施的同时使课堂氛围生机盎然。下面就以《陋室铭》一文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让学生学习有路可寻
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就是引导学生课前在导学案上确立好学习目标,并附上简单的学习步骤及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方向明确、有路可走、有法可施。我在《陋室铭》的学案中设计如下:[学习目标](留空给学生补充)[课前预习]1_初读,读通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2.再读,疏通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句。[课堂研习]3.品读,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主题。4.悟读,质疑问难,体会高尚情操。[课后练习]5.诵读,用原文理解默写。[学习收获](留空)。
教师在发学案给学生预习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的考查题型,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由科代表统一同学的意见,把目标写在黑板上。接着,学生对照目标,结合学案,开展自学课文的活动。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及质疑问难的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总结得失,表扬鼓励。
由于在活动前大家齐心协力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及老师在课前$gAi-了简单的学习流程,学生活动起来目标明确,有效地克服了活动环节的随意性与费时低效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所以说,课前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及设计简单的学习步骤,就像给学习活动树立一支行动的标杆。给课文构筑好了这个支点,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变得有纲有目,有条有理,课堂也就便于收放自如了。
二、借助导学案营造亮点,让学生学习得法有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导学案指导学法,引导质疑,善于设计梯度练习,这样就能让课堂亮点纷呈,趣味盎然,也能让学生收获成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一)一路走来一路引,导学案让学生学习有法
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方法可具体也可概括,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师生接触的默契程度而定。如果是刚接班的学生,方法尽量具体明确。你要求学生讨论,就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能操作。如果課堂上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时间较少,那么教师过于简单的学法指导,就会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未必能理解,更别说实践了。而如果师生之间平时沟通较默契,那学法指导则尽量从简,以节省篇幅。
笔者在《陋室铭》的学案中就有这样的设计:初读要读准字音与节奏;再读最好能突出韵脚,读出韵味来;品读可以想象一下古人朗读的样子,虽然我们未必要摇头晃脑,但语气可以舒缓些;悟读时则要入情入境,是读得自得其乐,还是读得热血沸腾,就看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了。对朗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如此具体,主要是考虑到这篇铭文的特点以及这个班学生原有的朗读现状。而对解词译句、配对翻译的学法指导则非常简单:参考文后注释和工具书,充分利用翻译“五字决”。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五字决”,因为解词译句的方法我们在前几篇文言文的教学中实践过,自然无需详说。一路走来一路引,使学生学习有法,可说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一路思来一路问,导学案让学生边学边思边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笔者在导学案中就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小组讨论,班内悬赏解答。在《陋室铭》一文的质疑问难环节中,我只提了一个问题:
“陋室陋吗?”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活动中根据这个大问题去发现补充更多的小问题,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小问题,从而引出对大问题的理解。学生提出了“陋”与“不陋”的观点,又顺势提出了“陋与不陋的原因所在”,接着又围绕着“为什么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说明陋呢?”展开讨论。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热闹非凡,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一路思来一路问的目的,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难点。当然,要想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做足引导提问的功夫。提问的技巧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找准课文中的“问点”。在《陋室铭》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着眼于文章的“矛盾点”所提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学生问:“为什么前文说‘可以调素琴’,后面又说‘无丝竹之乱耳’呢?这里不是矛盾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了,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背后蕴藏的感情。可见,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导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让学生边学边思边问,在思中疑,在问中解,就不失为教学的亮点。
(三)一路学来一路歌,让学生越学越有劲
笔者在《陋室铭》的学案中做了梯度的练习设计:[课前预习]部分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韵脚,解词、译句。[课堂研习]部分的研讨赏析讨论题以及[课后练习]中的诵读,用原文理解默写等。在练习题的旁边附上难度级别以及简短的鼓励性语句,如:A级解词,小试牛刀,我能行!B级译句,各显神通,我自信!C级质疑问难,过关斩将,我最棒!D级用原文理解性默写,攻克难关,我精彩!有梯度的练习设计学案,使每个学生都有题可做,有题会做,都能在课上找到成功,收获喜悦,有助于各类学生的发展。简短的鼓励性语句,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能促使他们学得兴致勃勃,生机盎然,这也可谓课堂亮点之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确立目标与学习流程,就等于构筑起了课文的支点,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活动的标杆,使学生的学习有路可寻。如果能借助导学案指导学法,让学生自能质疑,练习设计梯级化,就能让课堂亮点纷呈,使学生学习有法有劲。总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给课堂教学构筑好了支点,营造了亮点,让学生学习有路、有法、有劲,高效有序而又活力无限的理想课堂就不再是梦想。
[关键词]导学案;支点;亮点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很多,我认为课堂上可以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支点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标杆,以亮点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学习有路、有劲,进而突破重难点,保证课堂的高效实施的同时使课堂氛围生机盎然。下面就以《陋室铭》一文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让学生学习有路可寻
利用导学案构筑支点就是引导学生课前在导学案上确立好学习目标,并附上简单的学习步骤及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方向明确、有路可走、有法可施。我在《陋室铭》的学案中设计如下:[学习目标](留空给学生补充)[课前预习]1_初读,读通课文,感受文章的音韵美。2.再读,疏通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句。[课堂研习]3.品读,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主题。4.悟读,质疑问难,体会高尚情操。[课后练习]5.诵读,用原文理解默写。[学习收获](留空)。
教师在发学案给学生预习时,要先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的考查题型,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由科代表统一同学的意见,把目标写在黑板上。接着,学生对照目标,结合学案,开展自学课文的活动。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及质疑问难的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总结得失,表扬鼓励。
由于在活动前大家齐心协力制定了学习目标,以及老师在课前$gAi-了简单的学习流程,学生活动起来目标明确,有效地克服了活动环节的随意性与费时低效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所以说,课前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及设计简单的学习步骤,就像给学习活动树立一支行动的标杆。给课文构筑好了这个支点,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变得有纲有目,有条有理,课堂也就便于收放自如了。
二、借助导学案营造亮点,让学生学习得法有劲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导学案指导学法,引导质疑,善于设计梯度练习,这样就能让课堂亮点纷呈,趣味盎然,也能让学生收获成功,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一)一路走来一路引,导学案让学生学习有法
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学。方法可具体也可概括,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师生接触的默契程度而定。如果是刚接班的学生,方法尽量具体明确。你要求学生讨论,就必须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能操作。如果課堂上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时间较少,那么教师过于简单的学法指导,就会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未必能理解,更别说实践了。而如果师生之间平时沟通较默契,那学法指导则尽量从简,以节省篇幅。
笔者在《陋室铭》的学案中就有这样的设计:初读要读准字音与节奏;再读最好能突出韵脚,读出韵味来;品读可以想象一下古人朗读的样子,虽然我们未必要摇头晃脑,但语气可以舒缓些;悟读时则要入情入境,是读得自得其乐,还是读得热血沸腾,就看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了。对朗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如此具体,主要是考虑到这篇铭文的特点以及这个班学生原有的朗读现状。而对解词译句、配对翻译的学法指导则非常简单:参考文后注释和工具书,充分利用翻译“五字决”。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五字决”,因为解词译句的方法我们在前几篇文言文的教学中实践过,自然无需详说。一路走来一路引,使学生学习有法,可说是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一路思来一路问,导学案让学生边学边思边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笔者在导学案中就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问,交小组讨论,班内悬赏解答。在《陋室铭》一文的质疑问难环节中,我只提了一个问题:
“陋室陋吗?”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在活动中根据这个大问题去发现补充更多的小问题,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小问题,从而引出对大问题的理解。学生提出了“陋”与“不陋”的观点,又顺势提出了“陋与不陋的原因所在”,接着又围绕着“为什么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说明陋呢?”展开讨论。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热闹非凡,问题很快就得以解决。一路思来一路问的目的,其实是引导学生学会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难点。当然,要想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必须做足引导提问的功夫。提问的技巧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找准课文中的“问点”。在《陋室铭》一文的教学中,学生着眼于文章的“矛盾点”所提的问题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学生问:“为什么前文说‘可以调素琴’,后面又说‘无丝竹之乱耳’呢?这里不是矛盾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了,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背后蕴藏的感情。可见,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导在关键处,点在要害处,让学生边学边思边问,在思中疑,在问中解,就不失为教学的亮点。
(三)一路学来一路歌,让学生越学越有劲
笔者在《陋室铭》的学案中做了梯度的练习设计:[课前预习]部分的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韵脚,解词、译句。[课堂研习]部分的研讨赏析讨论题以及[课后练习]中的诵读,用原文理解默写等。在练习题的旁边附上难度级别以及简短的鼓励性语句,如:A级解词,小试牛刀,我能行!B级译句,各显神通,我自信!C级质疑问难,过关斩将,我最棒!D级用原文理解性默写,攻克难关,我精彩!有梯度的练习设计学案,使每个学生都有题可做,有题会做,都能在课上找到成功,收获喜悦,有助于各类学生的发展。简短的鼓励性语句,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肯定,能促使他们学得兴致勃勃,生机盎然,这也可谓课堂亮点之一。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确立目标与学习流程,就等于构筑起了课文的支点,给学生树立了学习活动的标杆,使学生的学习有路可寻。如果能借助导学案指导学法,让学生自能质疑,练习设计梯级化,就能让课堂亮点纷呈,使学生学习有法有劲。总之,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给课堂教学构筑好了支点,营造了亮点,让学生学习有路、有法、有劲,高效有序而又活力无限的理想课堂就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