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yz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书相遇和与人相遇是一样的,我们决定去读一本书,大抵是与这书有些缘分。听人推荐,知道了《浮生六记》这样一本书,初闻之时,仅仅是书名都让我心生钟情,感慨良久。“浮生”二字本不陌生,也并非沈复首创,自《庄子·外篇·刻意》中首先提出恬淡平静之圣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后,后来的文人墨客便常有用“浮生”入诗文以感叹世事,南朝宋鲍照感慨“浮生急驰电,物道险弦丝”;唐代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吟唱“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慨叹“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苏轼轻吟“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明代王錂也曾感慨“浮生回首如驰影,能消几度闲愁闷”……对生命若浮的感叹人皆有之,而以浮生为名写下千万言一己生活之慨叹,写下夫妻之缱绻情深,写下游历四方的奇闻趣观,写下人生欢愉与坎坷,千百年来,独沈复也。
  此书起初并未被重视,经俞平伯、林语堂、陈寅恪评价后,才逐渐进入读者的眼中,俞平伯、林语堂、陈寅恪都看到了此书最为闪光、独放异彩的地方,也正是它与其他明清小品不同的地方——对夫妻感情的真挚刻画和对“芸”这样一个颖慧女子的描写。陈寅恪说过:“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部分即使是在当今这个爱情故事如此泛滥的时代,依然无比动人,三白、芸娘二人品月评花,游园访亭的浪漫,课书论古,相与大笑的豪情,跃然纸上,夫妻缱绻深情流动蔓延于文字,而芸娘这样一个独特的女性,其深情、颖悟、率性更是让人掩卷难忘,无怪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了。
  世人多爱芸娘,多爱六记中的第一记,然而我却偏爱三白,爱他在后五记中对生活坎坷苦愁的慨叹,游历四方之快然畅意,对自然万物灵性的细腻感知,对人生,对过往的眷恋和深情。当读至第二卷《闲情记趣》时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童趣》一文,就是选自此书,欣喜不已,少年时代读到“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只是会心一笑,感叹沈复的想象力,多年后读到此句,回忆便如潺潺夏日溪水,朝着过往的童年流去,化作一股绵长的怅然。炙热的夏天,电扇晃晃悠悠发出嗡嗡声,小小的孩子在竹编的凉席上翻来覆去不睡觉,百无聊赖盯着蚊帐的洞眼,甚至看偷钻进来的蚊子飞来飞去……这样的情景属于每个人的童年,还有“张目对日,明查秋毫”的天真,“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的小小草木世界,观虫斗、赶蛤蟆的乐趣,这些童稚的乐事与感受被沈复用平常之语缓缓道来,最是自然动人。没有忘记稚拙童年的沈复,他的心也保持着明亮清澈,他爱花、爱诗、爱画,爱四方游历,爱观世间万物,在他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排列小艇随潮涨落的“梳头婆”,闻到了能使人说话都散发着香气的“香雪海”,听到了如鸣金鼓的枕畔潮,也仿佛同他一起骑牛背狂歌,在沙头醉舞。
  如果全然是醉心诗画,徜徉山水的文人士大夫趣味,《浮生六记》难得今日之赞誉,它之所以动人更在于沈复对人生坎坷艰难之状的诉说,对人生悲剧性的慨叹,这也是它素有“小红楼”之称的一个原因。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一种悲局早设的凄凉情绪贯穿着整本书,无论是游历山川的壮志疏狂,还是赏花观石的雅致趣味,都在无形中带着一丝凄凉。沈复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都是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沈复在第一卷卷首即自叙身世,称自己生于太平盛世,书香名门,自己也承认“天之厚待,可谓至矣。”他和芸娘相偕相伴,和友人的交往酬唱,前半生可谓是幸福而温馨、快乐而自足,然而这些快乐之后就是后半生的潦倒沦落,第三卷坎坷记愁读来令人心碎,奔走衣食,变卖家产,艰难度日,妻子亡故,一件一件的打击让往日的繁华、欢愉都成了幻影,沈复在写前半生之友人欢聚之时就发出“而今天各一方,风流云散,兼之玉碎香埋,不堪回首矣”、“当日浑闲事,而今尽可怜”的感叹,昔日的聚合、欢愉与今日的分离、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唏嘘。整本书就像一个回忆录,沈复回忆着过往的欢愉与悲苦,心中凄凉悲苦难以自遣,甚至在最后《养生记道》卷中寻遍天下解脱之法来缓解自己的痛苦,读经悟道也好,沐浴养心也好,寄心田园也好,三白淡然说来,却加重了全书的悲凉意味。
  生命悄然流逝,经历欢愉幸福,经历痛苦坎坷,回顾一生,面对如烟往事,谁能不发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叹?沈复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浮生六记》这样一本仿佛自叙传和回忆录的作品,淳朴而自然,细致而深情,俞平伯在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马汉茂博士德文译本《浮生六记》序文中称“今读其文,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可谓是恰到之评。
其他文献
背景资料:2012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并对“中国梦”进行了“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的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也于5月28日邀请连云港市人大司法委员会主任杨春生教授为全体党员、
期刊
儒家哲学至宋代,发展为格物致知、明心见性的“程朱理学”,朱指朱熹,程指“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作为“二程”的兄长,程颢从小聪明好学,十五六岁时,师从道州(今湖南道县)周敦颐,研经习道,发奋钻研,一生不辍,“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宋史·程颢传》)终成一代大儒,对中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奉为“先贤”,祀于孔庙东庑第38位。让人惊异的是
期刊
老子的政治智慧当然不是一片光明,关于统治者如何对待老百姓,老子有一个似乎让我们不能容忍的思想,那就是愚民。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意思是,古代善于治国的人,不是教百姓聪明,而是让百姓愚蠢。如今的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谋心机。因此用智谋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难,不用智谋去治理国家,是国家的幸福。  这
期刊
私人讲学的历史常常要追溯到孔子的杏坛讲学。而实际上孔子之前有没有私人讲学的历史还很值得探究。自汉武帝取董氏的“独尊儒术”后,孔子的地位一下子从诸子中脱出,成为一种官方载体,从文化、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终极理想,而后成为中国的人文地标,以至于先秦的许多难以确考并且通常有积极意义的事迹,都大多归于孔子,就孔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贡献,这实在是很可以理解的。那么私人讲学,其肇始之归于孔
期刊
古代书院从唐中叶至晚清延续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社会孕育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1901年,晚清教育改制,书院被废除,其一千多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精华并没有成为现代教育的有益养分,反而遭到彻底否定。  100多年后,现代教育在完全模仿西方的路上渐行渐远,问题逐渐凸显。更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传统,重新审视古代书院的时代价值。  白鹿洞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突出体现了传统的书
期刊
据本刊记者向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求证,自唐至清,古代书院仅有记载的就达7500所之多。其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最具代表性。  古代书院的创建者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应天书院是范仲淹的讲学之所,嵩阳书院是程颢、程颐二兄弟的播道之地,白鹿洞书院由朱熹整顿复兴,岳麓书院经张拭盛极一时,声名遐迩。  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代书院围绕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经营学田六
期刊
近十年间兴起的现代书院从创办人的办院理念、宗旨到教学内容及具体运营模式都还不够成熟,对古代书院教育精华的借鉴仍处于探索期。  以“书院”为名不是为了追忆,更不是为了复古,随着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的改变,现代书院的功能、作用和教育形式必然不同。现代书院不仅要在市场经济的基底上找到其持续运营的经济基础,还要苦练内功,从古代书院吸取养分,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推陈出新,提供真正有益于当下的创新教育服务。
期刊
在记者走访的十几家书院中,培德有些与众不同,它本质上是一所现代国际学校,其创办人是李亚鹏和来自台湾道禾书院的曾国俊。  1995年,为了给女儿选一所满意的学校,曾国俊先生在台湾创办了第一所道禾幼儿园,随着女儿的成长,他又开始办小学、初中、高中……  20多年来,曾国俊坚持以东方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提倡“中西融合,三代塾学”,在台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这让对“根深中国,盛开国际”的华人教育理念
期刊
第一次听李里先生讲课是六年前,一袭长衫,温文尔雅,既不用PPT,也不带教案,大段经典信手拈来,文本解读深入浅出逻辑清晰。也正是那次课程让我对他创办的传薪书院心生向往,并终于近日成行。  传薪书院位于成都三圣花乡幸福梅林,书院绿树环绕、竹影婆娑,既有融于自然的素雅之感,更充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书院正门“传薪书院”四个大字古拙苍劲,门框两边是一幅“通圣言而遍环宇,导世界以趋大同”对联。厅堂名“传心
期刊
不悲不喜,即是人生哲学。人生是苦的,生老病死苦。人生在世,劳其形、苦其心、烦其气,顺心的时候少,烦恼丝总来。婴儿呱呱坠地,哭啼之声震耳欲聋,揭示人生苦海无边。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白驹过隙,时光飞逝。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求不得苦,怨声载道更苦。苦,是生命的真相,可是苦中也有乐趣。苦中也有滋味,苦尽可以甜来,苦有苦的味道。人生虽苦,但生命不悲不惧。悲观的人生是苦中之苦,不悲不忧才是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