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苏霍姆林斯基已经成为中外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号,很多人热衷于谈论有关他的一切,津津乐道于他的生平,他的著作,他的信念。不错,对于了解他的教育工作者和对教育充满感情的人而言,他们无疑会把其敬奉为自己的精神领袖和理论导师。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在1918年11月28日生于离帕夫雷什(乌克兰克列明楚格市附近)附近不远的奥麦尔尼克村。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可是这个普通的农民却培养了四个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这是一所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933年,一辆小卡车载着苏霍姆林斯基赶往克列缅丘格果戈理大街的师范学院学习,在师范学院里,他沉浸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他在笔记本里摘抄了各式各样的古代著作的片段,在心里默默咀嚼着现代文学的优雅,他嘴里时常念叨着果戈理、普希金的经典片段;在那里,他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几位老师,他不止一次地回忆谢列斯特副教授对他的忠告,“年轻人。如果你想领略最大的快乐,就请你用原文阅读所有的作品”,他很享受与格里戈里老师在一起用餐的时间,吃着与学校食堂一样的饭菜,却感悟着人世间最美好的师生情。可以这样说,在师范学院两年的学习奠定了苏霍姆林斯基成为教师的基础。
  在师范学院求学期间,他不幸患上了胸腔炎,必须离开心爱的学堂,这次病痛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身体是奋斗的基础,在他后来的任教道路上,他非常关心着自己学生的身体状况,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关心孩子的健康——这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教育者的一半的心力要花在孩子健康上。1935年,十七岁的苏霍姆林斯基到离本村不远的一所小学教书。后来,前往进入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班,曾经,马卡连柯也在这所学院学习过,作为校友的马卡连柯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他。他曾经说道:他坚信教育的强大力量,坚信马卡连柯所信赖的东西。他被誉为“马卡连柯的志同道合者”。
  “我们男人必须坚定地认识到:我有两种职业,第一种——或者当教师,或者当农艺师,工程师……而第二种职业对所有人来说都一样——成为祖国的捍卫者。”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执着的信仰。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政治指导员应征入伍,在枪林弹雨、炮火滚滚中,一次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对祖国赤诚的爱也构成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的内容。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致力于让自己的学生以自己的行动热爱上伟大的祖国,而苏联遭受法西斯的重创更加让他明白:祖国一定要足够的强大。所以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轻视知识的传授,智育的重要性。战中,因为伤势,上级将他从前线召回,派往乌发的一所中学任校长,后来又去了家乡的教育局任局长。
  战争,它摧垮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山庄,钟爱的校园,更重要的是,它给孩子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很多儿童变成了无人认领的孤儿,苏霍姆林斯基心中波涛滚滚,他于1948年申请调回学校。担任帕夫雷什的校长,在那里,他所充当的职责不仅仅是一位教师,一个校长,更重要的是,他是饱受磨难的孩子的坚实的后盾和心灵的支柱。没错,在那里,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把帕夫雷什这座在战争中破坏殆尽的中学变成了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校。他一生扎根在那整整23年,直至1970年去世。
  
  一
  
  帕夫雷什中学这个名字一直以来与苏霍姆林斯基紧紧相连,在这里,梦想的种子插上了翅膀,理论之树得以开花,苏霍姆林斯基所有关于教育的信仰有了实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帕夫雷什中学是苏霍姆林斯基思想萌芽、发展、成熟的策源地。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读完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年级的全部教科书,掌握了各年级各门课的教学内容。把全部的数学题都做了一遍;他个人藏书一万八千册,记了四十种分门别类的学习笔记,大量阅读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他兼当班主任,把一群孩子从小学预备班带到高中毕业;他还坚持每天听两节课,遇到当天有事。第二天就把听课补加为四节:他有着一个三千七百页的笔记本,那里记载了他的全部教师生涯,而每一页都奉献给了一个人——他的学生,那是三千七百个命运,三千七百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是刻苦的,他是一位负责的教师,同时,他也是极具担当能力的校长,他深信:全体教师的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保证。他竭力做到居于他这个校长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每天清晨,他和总务交谈十到十五分钟,接下来便不管总务的事情了;然而他却保证与教导主任每周三个小时的交流时间,共同探讨教学技术和技巧;他时常个别地、亲切友好地、推心置腹地与教师进行谈话,因为那些教师的一句话、一丝微笑、一瞥发怒而交谈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三个钟头……
  在他的带领下,所有老师永远把自己的命运跟农村和学校联系起来,不论是谁,谁都不曾想过离开这里到别的什么地方去,或者脱离教学工作。帕夫雷什中学的一位有着三十二年教龄的教师沉思道:“我是带着满意的心情去上每节课的。”当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位老师都是带着满意的心情去上每一节课的。
  帕夫雷什中学地处村边偏僻的环境,周围是大自然,附近又有大面积的水域,同时,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在中学里,他们建造葡萄园和果园,创办绿色实验室,落成物理化学实验室……他深信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的和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尽可能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
  一位优秀的领导,一支务实的团队,一个丰富的环境,一句把整个心灵全都献给孩子们的誓言,成就了帕夫雷什中学的今天,促成了苏霍姆林斯基伟大教育思想的诞生……
  
  二
  
  在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教育学往往被当成一门“目中无人”的学科,教育学的对象被确定为“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规律”,原理和规则似乎成了教育学的全部。
  在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有自己的理解,他一直强调:教育是“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英勇刚毅的爱国者”、“塑造有头脑的劳动者”,不论他提出什么,都无一例外地要求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人应当永恒地存在于教育学的视野当中。
  下面的这个广为传颂的故事贴切地印证了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的地位:
  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了,很严重,季娜想,是不是为祖母采一朵鲜花,就可以使她在病中欢乐一些?不过,寒冬腊月,鲜花何在?这时她回忆起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鲜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快乐之花”。学校明确规定禁止在暖房内采摘鲜花,而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竟然忘记了学校的规定。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   就在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花时,非常讶异,揣测这位恬静的女孩没有原因是不会冒冒失失地违反学校的规定的。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
  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们的思维、意念、倾向、想法,就谈不上教育。一个不了解儿童,不了解儿童心灵的人是无法成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门学科,不管是什么现象、事实、规律、原理、原则,毫无例外的,都必须为人服务。因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教育者当是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们”。
  苏霍姆林斯基故事说不完,而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言论说不完,而你会发现这些言论都围绕着如何将学生塑造成人;苏霍姆林斯基作品说不完,而你会发现这些作品都在点点滴滴地记录着学生成人的历程。
  
  三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人?会读书?会考高分?当然,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这些远远达不到称之为人的标准,人的定义的重要一点当是全面和谐发展。
  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产生有其渊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苏联普通教育中,升学和就业构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在苏联30、40年代的早期,一味地强调劳动者的知识化,普通中学升入高等学校的人数作为唯一指标,然而没有能够升入高校的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就成为极大的问题,而即使是升入高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令人担忧,苏联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在这一大背景下,苏霍姆林斯基立足丰富的实践,立足教育为人的思想,一再提出强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这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而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所有这一切并无主次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教育中一切都是主要的”,无论忽略哪一个,都无法解决其他任务。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始终都是如此践行的:他时常带领着他的孩子去大自然玩耍,体会美的感觉;他时常带领自己的孩子帮助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促使道德的升华;他时常带领他的孩子工作在校园内的果园内,感悟劳动的快乐;他时常带领他的孩子穿梭在科学实验室里,在实验中完善智力的发展;他时常……
  教育的果实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质地的好坏不可能立马显现,这尤其给中国的教师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启示,在现阶段一切跟着分数这根指挥棒走的中国教育,则更需要秉承全面和谐发展理念的教师。诚然,在短时间之内,学生的分数不及通过灌输来得快。学生的收益无法立马凸显,这很可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薪水、待遇。不过,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的苏霍姆林斯基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这一切想必是因为那句“把全部心灵献给孩子们”。
  
  四
  
  事实上,与一些理论、荣誉称号相比,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价值或许更在于那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营养的教育细节中,而这些教育细节如毛细血管或者无数根须一样,布满苏氏的所有著作,撑起了苏氏的教育之树,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建起了世界教育史上真正的丰碑,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当他的女儿向自己父亲提出什么是爱情时,这位开明的父亲牢牢掌握了歌德的话: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他郑重地写了给女儿的著名的《谈爱情的三封信》,他清楚地知道必须要让下一代明白,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他在信中写道:我亲爱的女儿,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毫无例外地懂得爱的智慧。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更加和谐……如果他不学会怎样爱,那么,他仍然是个野人……他像他的外婆曾经告知他一样的告知自己的女儿:谁知道你命中注定的他在何方呢?也许在遥远的地方……但是。他终归会回来……
  《公民的诞生》谈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他以公民教育精神为主线。全面论述了培养真正的公民所要进行的智能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德育、情感教育、美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这个教师的教师,留给了后世《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堪称经典,永远被后世模仿着,却难以被超越。
  《苏格兰文学》曾经发表了他致语文教师的一封公开信,这是他对祖国语言热爱之情强烈的表白:“我对语言诗歌般的音韵的爱恋之情,如同瞩目于一位绝色美女一样,他像太阳,照得你每一根线都清晰明亮……”而爱恋中又有淡淡的惆怅:“言语教育的力量,这在我们的教育田野里还只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
  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来笔耕不辍,挚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无暇顾及自己的生命是否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刻。
  在生命所剩无几的日子里,他依然苦苦伫立在讲台前,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在病情极度恶化的时候,他还埋怨赶来的医生“何必为了一个人,如此兴师动众?”一个外科医生在为苏霍姆林斯基动手术时惊叹:“这样一颗心脏,不知怎么活下来的,更不用说工作了。”
  1970年9月2日,星期三,不幸终究降临,苏霍姆林斯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溘然长逝。
  9月3日,各行各业的人朝村里摆放着苏霍姆林斯基遗体的俱乐部走去,为他送行。那天,阴雨绵绵,上苍都在为这位伟人的离开而悲泣。他被葬在了学校后头的山岗上。在坟墓里头,继续注目欣赏着他所钟爱的孩子和学堂……
其他文献
教育中,我们常常说:为了每一个学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而张家港教育往前更进了一步,抓住了这一理念的逻辑起点,那就是为了每一位教师,不落下任何一个教师。在张家港人看来,只有教师稳定了,幸福了,专业化了,学生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最优质的教育,教育也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1 王开东:一个“客籍教师”的成长故事    2004年8月,王开东和他的爱人一起成了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教师队伍的新成员。这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我的办公室玩。无意中,他看到了我关于学生订正作业的记录本,便调侃我道:“老兄,这是你的‘收租’本吧!”“收租?”我一时还没能回过神来。朋友便解释道:“你们呀,就像过去的土财主,交了租的就把名字划去,名字没划的三天两头就来催要。”不提也就罢了,一提还真有点那么个味儿。朋友走后,我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起我身边的老师对于作业有错学生的一些记载方法,还真是各有千秋。有的老师是把学生做错作业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施恩教授的“心理契约”理论也可以转述为学校管理的一种状态:学校的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但学校与教师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即学校能清楚每位教师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教师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全力奉
在东庐中学的教室里,我们看到不管上什么课,学生手上都有一张讲义,这就是让东庐中学起死回生、创造教育奇迹的“讲学稿”。校长陈康金说,“讲学稿”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产生的。当时,东庐中学老师的整体层次较低,为了提高备课组和教研组的教学质量,学校让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先主备教案,再集体讨论,然后全组老师共同使用。实验最先在数学和化学组进行,在阶段性的测试中,两个组的整体成绩有了明显上升,平行班的
一、儿童生态教育的内涵审视    生态教育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通过生态教育可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生态教育可概括为在生态中进行的关于生态并为了生态的教育。我们理解的儿童生态教育,是指儿童在生态活动中,认识生态,理解生态,掌握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技能
有教育专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别出心裁地让全校教师从一堆木头中找出一块有用的木料,几十位教师反复挑选,最终只有5人找到了有用的木头,其余皆空手而归,说:“一堆废料,没有一块有用的。”校长当即请来一位木匠,让他挑选。木匠说:“这还用得着挑吗?在我眼里,每块木头都是有用的——平整的木头可以做椅面,较长的木头可以做椅腿,短木可以做横档,连一块小木头,也可以做加固的木楔。一句话,只要你用得恰当,所有
[摘要]本文通过提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执行教学任务时产生的诸如“教材上没有的。是不是不能成为教学任务?”“教参上规定的,是不是只能成为教学任务?”等困惑的两难问题。对构成教学任务要素中的“人”“事”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制订教学任务的“入口”与“出口”进行了重新梳理,为正确处理教学任务的“人为”与“为人”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思想基础,并对教学任务从“人为”向“为人”转化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供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推荐表
[摘 要] 站在课程的角度,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思考数学教学,思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可以让教师对数学课程有更为立体的认识. 一般来说,工具理性驱动教师思考“如何教”,而价值理性驱动教师思考“为什么这样教”“还可以怎样更好地教”等问题.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课程;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的正式发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这里有一个基本
[摘 要] 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更强的解题能力,有更高的考试分数的“高效性”理解,并不能让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摆脱困境,也不能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局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让核心素养的六个要素不同程度地落地,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高效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应当关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两个基本要素,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能够体现学生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