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43-01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指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科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实践能力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小小运动会》时,先出示小小运动会热热闹闹的场面,师问:“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看看动物运动会,愿意吗”?(生:愿意)“不过在去之前,你们要先过一关,争取拿到门票才可以参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争取门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实践中去。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感知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市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8~10只,而一只鸭却有两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实践练习
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学习了测量一些知识后,利用课堂练习时间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比如测量课桌面积、操场的面积、旗杆的高度;或在操场上划掷铅球的场地;用称计量各种物品重量等等。在学过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搜集一些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球队的进球数、胜负场次数做个统计,预测哪支球队能获本届冠军,或对你喜欢的球员进球数进行统计,预测谁能当选本届世界杯最佳射手。这些练习,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意识和态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的有些桌椅松动了,谁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想到桌椅的稳定。怎样使桌椅稳定呢?不一会儿,绝大多数同学豁然开朗,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我拿出工具让一位同学动手修理,还要求其他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修理松动的桌椅。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牢,又会应用,自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再如教学“利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的税款,计算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学生又发现通过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个发现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使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方法更加熟练,而且还发现了多得利息的策略。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以及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这是做多少数学练习也达不到的。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五、充分利用考试导向
教师要充分利用考试积极的、正面的导向作用,在考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寻找突破口。考题中适量增加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的题目。例如,学习了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检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设计这样的考题:测量一间未装修的房子的面积,到建筑装修材料商店了解地砖的规格和单价,设计铺设地砖的方案,并计算出需用多少钱?又如,学习了长方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剪四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用这四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以这样的考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再如,学习“圆锥体积”后,以让学生测量图锥体沙堆、谷堆的周长和高,计算它的体积、重量等作为考查内容,这样考能考出兴趣,考出信心,营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向题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玉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 2009.03
[2]姜庆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2
[3]史青峰, 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能力探究.[J] 华章 2010.02
[4]王巧连,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指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科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师不仅要注意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实践能力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小小运动会》时,先出示小小运动会热热闹闹的场面,师问:“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看看动物运动会,愿意吗”?(生:愿意)“不过在去之前,你们要先过一关,争取拿到门票才可以参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争取门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实践中去。
二、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感知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下课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市场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由于单个东西的大小不同,所以一千克物品的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8~10只,而一只鸭却有两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牢固。由于问题来自于生活,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三、实践练习
让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学习了测量一些知识后,利用课堂练习时间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比如测量课桌面积、操场的面积、旗杆的高度;或在操场上划掷铅球的场地;用称计量各种物品重量等等。在学过了统计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搜集一些世界杯足球赛的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球队的进球数、胜负场次数做个统计,预测哪支球队能获本届冠军,或对你喜欢的球员进球数进行统计,预测谁能当选本届世界杯最佳射手。这些练习,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组织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与实践的意识和态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的有些桌椅松动了,谁能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联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想到桌椅的稳定。怎样使桌椅稳定呢?不一会儿,绝大多数同学豁然开朗,刚学过的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我拿出工具让一位同学动手修理,还要求其他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修理松动的桌椅。经过“学习—思考—应用—实践”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记得牢,又会应用,自然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再如教学“利息的计算”后,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的税款,计算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学生又发现通过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个发现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使学生对利息的计算方法更加熟练,而且还发现了多得利息的策略。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以及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这是做多少数学练习也达不到的。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五、充分利用考试导向
教师要充分利用考试积极的、正面的导向作用,在考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寻找突破口。考题中适量增加一些应用性、操作性、实践性的题目。例如,学习了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后,检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设计这样的考题:测量一间未装修的房子的面积,到建筑装修材料商店了解地砖的规格和单价,设计铺设地砖的方案,并计算出需用多少钱?又如,学习了长方形的认识后,让学生剪四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用这四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以这样的考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再如,学习“圆锥体积”后,以让学生测量图锥体沙堆、谷堆的周长和高,计算它的体积、重量等作为考查内容,这样考能考出兴趣,考出信心,营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向题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玉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教学 2009.03
[2]姜庆红,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2
[3]史青峰, 小学数学教学与实践能力探究.[J] 华章 2010.02
[4]王巧连,小学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