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之炊”也难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经验中创设学习背景。但事实上,教师在考虑学生学习背景时,却往往是从数学的逻辑关系出发,或者不切实际地设置一个悬念,以求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背景,思维含量低,缺乏情感因素,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年、月、日”一课的教学,有些教师常常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小明今年12岁了,但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每个学生每年只过一次生日,从来没有听说四年过一次生日的,即使是在新课结束后,学生仍是一片惘然。这样的学习背景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其量也只是为了引出所要学习的课题而已。
  那么,如何创设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背景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1.近。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因此,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要求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所学知识。具体选择学习背景材料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熟悉的事。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或学生身边发生的事。(2)生动有趣的故事。(3)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事情。(4)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材料。
  如“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可从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引入。学生经常在此活动,甚至跑步比赛还获得过奖励。所以当教师提出“在200米跑步比赛时,你有什么获胜的经验”、“200米跑步时,一号跑道与二号跑道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兴奋的神情。如果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探究学习活动,那么,探究的成效性一定能够提高。
  2.活。活泼的形式、活动着的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提供给学生的背景材料,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做到形、声、色统一,情景交融,并力保全体学生的参与。
  学习背景材料的呈现,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内容有所选择。如“猴子吃桃子”、“猪八戒分西瓜”这些童话故事放在低年级,学生就很感兴趣,但如果拿到高年级使用,学生听得多了,自然不感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欲望。
  3.情。数学知识枯燥又抽象,如果仅仅从数学的逻辑关系出发,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铺垫式的学习背景,那是不够的。教师应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活问题,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的肯定会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感熏陶。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可从奥运会上我国男女选手所得奖牌以及国家对每枚奖牌的奖金这一信息引入,要求学生算一算金、银、铜牌的奖金分别是多少。这种将学生高度关注的事情与教学相结合的学习背景,它所蕴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
  4.度。形式的选择,并不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动、玩、笑”之后的思考。这种思考的价值体现在是否有利于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上,切莫形似而神离。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生活化的学习背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如前面提到的“年、月、日”一课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了解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因此,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起点,创设有效的学习背景。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习新知识的客观需要,选择针对性较强、有意义的、有思维价值的和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材料。
  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教材先安排学生分一分积木,这样的学习背景思维含量低。而且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是有一定基础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出问题,这样的学习背景更有利于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5.厚。提供给学生的信息量越丰富,呈现的背景越充分,对学生来说,也就越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情景的展示和图片、材料的呈现时,应该让学生充分感知,使表象厚实起来,再切入主题的学习。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常常对背景材料进行简单化的处理:呈现材料,然后迅速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如主题图的运用,教师没能很好地领会编者意图,在出示主题图之后,马上要求学生提出问题。主题图没能很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也没有充分感知情境,因此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过程就会产生困难。
  厚实的学习背景,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上面提到的“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进行谈话,从学生跑步比赛谈起。这个话题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而且也有亲身实践体验,因此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跑200米取胜的经验。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可以同时出示跑道示意图。在呈现丰富的学习信息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最想知道两条相邻跑道之间相差多少,而这个问题正是学生应该继续探究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有米之炊”也不一定好做。生活化的学习背景应该符合学生的“口味”,同时要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就迫使教学活动既要“预设”又要“生成”。预设就是“防患于未然”,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读透,对教学重点环节进行必要的提前预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生成则是体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在遇到问题后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的结果,虽是“亡羊补牢”但却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升华。如何让“预设”和“生
分析:  教材是以一幅主题图为背景展开的,主题图上画的是一所学校的大门口,有马路、房子、斑马线等教学素材,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学校门口还画了两个大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引导到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去。应该说,按照这样的素材进行教学未尝不可,但我在思考,这样的素材明显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牵强附会,纯粹是为了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
对于新加坡的中学生来说,经过小学阶段的洗礼,他们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当前的世界,在历经科技革命之后,信息爆炸,各类资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而刚刚掌握解开这个世界“方法论”的孩子们首当其冲,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同学们正确分辨虚假信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成为了新加坡中学老师们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目前,新加坡学校的老师们正在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地把握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收获和进步的程度发挥到最大化,这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显著标志。尤其在当前“减负”与“质量”这鱼和熊掌两者必须兼得的时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觉得必须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认识要到位,在具体
教学片断:  出示题目: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能直接用720÷(6 1)计算吗?为什么不行?你会补充条件吗?(生答略)  师(总结):看来,我们既可以补充一个倍数关系的条件,也可以补充一个相差关系的条件。  1.倍数关系  师:补充这样一类倍数关系的条件,或者一个相差关系的条件,你能够解决问题吗?  师(出示小杯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发现的问题就不少。如教学教科书第94页例3、例4时,我把计算方法、步骤及怎样点小数点都教给了学生,学生当时也说会了,接着我就指名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郑小鹏:94
行程问题历来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往往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不准,题目内容只要稍加变化,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而复习课一旦落入新授课的俗套,又势必会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厌倦。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问题:AB两地相距5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
“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在无意中出现的错误都可以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发挥独特的教育教学价值。在教育学中,我们将这种转化能力叫做教学机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机智是考验一个数学教师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才能让课堂中教师出现的错误释放独特的美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通过新的视角进行赏析,看看名师是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成就精彩课堂的。  教学片断一:“错”从错处来(特级教师刘 松)  课
纵观新课程改革下的计算教学,笔者以为计算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需求和情感,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教学的需要出发,适时适宜地变换教师角色。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扮演计算情境的创设者    以往的计算教学,不仅机械枯燥,而且教学模式更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学生充当“计算器”,教师充当计算器的“指令者”。学生不能顾及计算方法的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方法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自主性学习的最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开端。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一、操作论证中诱发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之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