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live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是自主性学习的最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开端。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一、操作论证中诱发反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之小学生学习数学必须遵循直观性原则,因此,动手实践操作是学生检验假设形成概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小数加法”的教学中,学生先猜想末尾对齐相加,发现与实际不符,反思发现在小数加法中末尾对齐不等于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学生在操作论证中反思,使假设附注于现实,使问题解决成为可能。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疑难,再次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及时修改原先的假设,既可以使方案更合理,更具可行性,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二、解题中引导反思
  熟练解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内容和一种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概念的掌握、数学思想的领悟、数学态度的形成都离不分解题实践。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梳理思维过程,反思解题经验,将使解题思维更理性。例如,解决应用题“某修路队修一条路,原计划每天修60米,7天修完,如果要提前1天修完,平均每天要比原计划每天多修多少米”时,学生按常规的解法是“60×7÷(7-1)-60”。这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反思:“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探究出另一种思路:原计划要7天修完,现在提前1天,只用6天修完,那么原来第7天修的米数60米,放在前6天完成,这样只要用60÷6就可解决问题了,即60÷(7-1)。接着,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好呢?”学生通过反思优化了解题方法,拓宽了解题视野。
  三、互动中凸现反思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正如格瑞斯所说的:“孩子们不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当我们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或者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的时候,对于听者和说者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取其精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化。
  四、寻找错因中激励反思
  课堂是个出错的地方。在课堂中往往会因为学生思考问题的片面,或审视的点到即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学习活动或作业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再加上学生常常忽视对解答结果的反思,因此结果有违实际、数据出现差错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错误特点巧设思辨情境,帮助学生剖析错误,反思成因,进而增进掌握数学知识的深度。
  首先,教师结合学生中的普遍错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共同反思。例如,教学植树问题:“园林工人要在一条100米长的绿化带上种树,每2棵树间的间隔为5米(两端都种),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学生列式解答,出现了三种答案:①100÷5=20(棵);②100÷5 1=21(棵); ③100÷5 2=22(棵)。面对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用画图模拟种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各自的思考过程进行自我反省。在学生的多次尝试模拟中,我引导他们发现段数与棵数间的规律所在。对于思维仍有困难的学生,我巧借直观观察加以辅助引导,逐步使出现错误的学生明晰100÷5=20,计算的是树的间隔数,要知道棵数还要用“间隔数 1”的规律。
  其次,我要求学生及时更改作业中的错误,督促他们做到有错必究、自觉反思,让学生将错误的原因,即当时是怎样想的过程写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强化了认识。
  针对基础差、学习不够用功的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则可采取“面批”的形式让其当面反思。教师以诲人不倦的态度,面对面地对学生启发、点拨。剖析错误的原因,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巩固基础知识、全面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五、实际应用中发展反思
  人们的认识是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的过程。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只有应用于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提高素质。同时,在知识的运用中还会有新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实际及时反思。例如,学习“统计图表”之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统计、预测,使数学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使数学学习发挥其价值,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反思,给学生创设反思机会,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参与、愿参与、有效参与,运用生动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学习过程,享受“学”的乐趣,掌握“学”的方法,生成“学”的能力,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生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提供形象可感的生活场景,扩大参与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
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之一。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重视生成性的数学教学课堂的构建,就迫使教学活动既要“预设”又要“生成”。预设就是“防患于未然”,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读透,对教学重点环节进行必要的提前预设,备好学生,备好教材。生成则是体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在遇到问题后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的结果,虽是“亡羊补牢”但却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升华。如何让“预设”和“生
分析:  教材是以一幅主题图为背景展开的,主题图上画的是一所学校的大门口,有马路、房子、斑马线等教学素材,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学校门口还画了两个大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引导到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去。应该说,按照这样的素材进行教学未尝不可,但我在思考,这样的素材明显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牵强附会,纯粹是为了得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
对于新加坡的中学生来说,经过小学阶段的洗礼,他们已经获得了足够的能力去了解这个世界,然而当前的世界,在历经科技革命之后,信息爆炸,各类资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  而刚刚掌握解开这个世界“方法论”的孩子们首当其冲,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同学们正确分辨虚假信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成为了新加坡中学老师们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目前,新加坡学校的老师们正在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地把握课堂,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收获和进步的程度发挥到最大化,这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显著标志。尤其在当前“减负”与“质量”这鱼和熊掌两者必须兼得的时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觉得必须对“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认识要到位,在具体
教学片断:  出示题目: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能直接用720÷(6 1)计算吗?为什么不行?你会补充条件吗?(生答略)  师(总结):看来,我们既可以补充一个倍数关系的条件,也可以补充一个相差关系的条件。  1.倍数关系  师:补充这样一类倍数关系的条件,或者一个相差关系的条件,你能够解决问题吗?  师(出示小杯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我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发现的问题就不少。如教学教科书第94页例3、例4时,我把计算方法、步骤及怎样点小数点都教给了学生,学生当时也说会了,接着我就指名三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郑小鹏:94
行程问题历来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往往对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不准,题目内容只要稍加变化,部分学生就不知所措。而复习课一旦落入新授课的俗套,又势必会引起绝大多数学生的厌倦。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问题:AB两地相距5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4小
“失败是成功之母”,教师在无意中出现的错误都可以转化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发挥独特的教育教学价值。在教育学中,我们将这种转化能力叫做教学机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机智是考验一个数学教师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才能让课堂中教师出现的错误释放独特的美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名师课堂,通过新的视角进行赏析,看看名师是如何运用教学机智成就精彩课堂的。  教学片断一:“错”从错处来(特级教师刘 松)  课
纵观新课程改革下的计算教学,笔者以为计算教学更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需求和情感,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教学的需要出发,适时适宜地变换教师角色。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扮演计算情境的创设者    以往的计算教学,不仅机械枯燥,而且教学模式更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学生充当“计算器”,教师充当计算器的“指令者”。学生不能顾及计算方法的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方法的探索与形成过程。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