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的讨论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领悟教材的编写思想,才能在课堂行为中不囿于教材给定的材料,个性化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组织探究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分析教材中探究教学内容编排的局限性
  现行教材为了表述的简洁、严谨和完整,更为教师在课堂行为中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只是简单陈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至于如何引发猜想、怎样设计实验、如何测量实验数据以及如何验证等,没有详尽表述.正是如此,教师在课堂行为中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新.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怎么让学生想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在人教版和苏科版教材中,都是从阿基米德洗澡时看见浴缸中水的溢出而突然想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进而推想“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密切的关系,然后将弹簧测力计下的物块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分别测量物块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得到“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结论.如果按照教材安排的流程实施教学,学生只是通过实验验证了一个事实,至于为什么想到这个方法?怎样得到这个结论,学生全然不知,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2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的核心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下面笔者根据这些核心要素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教学设计,以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2.1 感受生活,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猜想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给出下列几种猜想及依据:
  生1: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所处液体的深度有关.例如,我们在河里、海里或泳池里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时,感觉身体越来越轻,则身体受到的浮力增大.
  生2: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例如,木块的密度比石块、铁块要小,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石块、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
  生3: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例如,漂浮在大海上的小木船和大轮船受到的浮力都等于自身的重力,而小木船比大轮船的重力小得多,所以小木船在大海里比大轮船受到的浮力要小得多.
  生4: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因为物体受到的浮力是由其所处的液体提供的,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提供的浮力可能不同.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之间的“死海”是世界上最深和最咸的咸水湖,湖水含盐量极高,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
  生5: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例如,大河里的运砂船在航行时,如果所装的砂石越多,船和砂的总重力越大,船的吃水深度就越深,根据二力平衡可知船受到水的浮力越大.
  对于学生的猜想,特别是无关因素的介入,教师要能洞察学生产生这些错误猜想的原因,并能在大脑中即时搜索相应的处理对策和合适的教学方法.生1的答案中实际变量不是物体所处的深度,生2、生3的答案中没有考虑其他变量对浮力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课堂行为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探究.
  2.2 设计方案,验证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提问:测量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和准备实验器材,整理如下:
  (1)有关常见的液体:酒精、水、浓盐水.密度分别为0.8×103 kg/m3、1.0×103 kg/m3、1.2×103 kg/m3,数值呈线性关系,便于数据分析.
  (2)不同种类的物体:橡胶、铁块、铝块.为了便于控制变量,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去学校金工室,利用车床将这三种不同的物体加工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圆柱体(直径约30 mm、高约40 mm),在圆柱体的高度上进行四等分,并标上刻度线.在圆柱体的中间分别打一细孔并穿上细线,便于悬挂.学生自己制作实验器材,既熟悉器材的结构原理,又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更能提高学习兴趣.
  (3)盛装液体的器具:水槽、烧杯(3个)、溢水杯、量筒.
  (4)其它器材:电子测力计(如图1所示)、铁架台、升降台.电子测力计的精度可以达到0.01 N以下,量程可以达到500 N以上,无须调零,液晶屏直接显示读数,拉力变化时下端物体位置不变,并且还能测量推力.因此,利用电子测力计测量力,可以节约实验时间,提高实验精度.铁架台用来固定电子测力计,方便读数.在升降台上放置水槽或烧杯,调节升降台高度的过程中可以调整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位置.
  教师提问:如何测量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
  学生回答:先用电子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再将物体放入液体中相应的位置,记录此时电子测力计的示数,测力计的两次读数之差即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力、液体的密度和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等因素有关.
  (1)与物体在液体中深度的关系:将圆柱体的铝块或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测量其在不同深度处所受浮力的大小.
  (2)与物体密度(或重力)的关系:用电子测力计测量圆柱体的橡胶、铝块和铁块的重力,然后将它们分别竖直放在水槽中,液面在物体的刻度线处,测量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数据记入表1.   (3)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将圆柱体的铝块分别浸没在酒精、水、浓盐水中,测量铝块受到浮力的大小,数据记入表2.
  (4)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将圆柱体的铝块竖直放入水中部分的体积不同,分别测量其所受浮力的大小,数据记入表3.
  2.3 数据分析,探究物体所受的浮力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如图2所示,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组装实验器材,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填写相关表格,得出相应结论.
  (1)因为圆柱体的铝块或铁块浸没在液体中不同深度处,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所以浮力的大小跟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当液面分别在橡胶、铝块和铁块的12刻度线处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1,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由数据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和重力无关.
  (3)将铝块分别浸没在酒精、水、浓盐水中测量其受到的浮力.表2数据表明,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其所在液体的密度成正比,即F浮∝ρ液.
  (4)当铝块在水中部分的体积不同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3,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与铝块在水中的体积成正比,即F浮∝V液中物.
  综合以上结论可知:F液=kρ液gV液中物,若要求出比例系数k值,还必须测量V液中物或V物的值.
  教师提问:你能想出哪些方法来测量实验中铝块的体积?
  生1:因为铝块为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只需测量底面直径和高即可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
  生2:先在溢水杯中装满水,接着将铝块放入溢水杯中,待水溢出后取出铝块,然后用量筒将溢水杯中的水再加满,则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就等于铝块的体积.
  教师在这一情境下因势利导,学生就会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V液中物”就等于溢水杯中“溢出的液体的体积”,即“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V排”,即F浮=kρ液V排.
  教师提问:现在你们能想办法求出k值吗?
  生1:根据表2中液体的密度和浮力的数据,再将V排=V铝带入F浮=kρ液V排,即可求出k值.
  生2:在表3的第一行中,将测量的铝块的体积带入后即可计算V排,而ρ液=1.0×103 kg/m3,根据F浮=kρ液V排即可求出k值.
  通过计算可知,k=g,所以F浮=ρ液gV排=G排,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因此,浮力的大小只与ρ液和V排有关,与ρ物(或G物)、深h无关,与V物也无直接关系.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中生1、生2、生3的回答究竟有哪些问题:游泳时人由浅水区走向深水区是因为人体排开水的体积V排越来越大,所以人体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木块浮在水面是因为G木=ρ液gV排(ρ水<ρ液,V木>V排),而铁块和石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G物>ρ液gV排;在海水中,小木船排开水的体积远小于大轮船排开水的体积,所以小木船受到的浮力比大轮船小得多.
  在课堂行为中,教师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理念,深挖教材内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形势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课改”的重点向“改课”转移,那么如何改课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呢?本文就该话题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 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1.1 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要坚持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就会导致课堂上情绪低落,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实验也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改进实验设计,会有更多的惊喜.  1 自制实验器材 增强教学效果  作为一个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只会用教材所提供的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不但符合新课标与素质教育要求,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对此,笔者分析了如下实施路径.  1 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以问题与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如
大气压时刻在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大气压会伴随季节变化、海拔高度变化及天气因素而发生变化,测量大气压工作对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苏科版物理教材中估测大气压值主要运用弹簧测力计、注射器和刻度尺.运用这几种方法和以往传统托里拆利实验有很大区别,它们极易使学生充分理解大气压值和大气压现象,并有效防止水银危害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  1 原估测大气压值实验的缺陷  运用注射器估测大气压方法非常方便操作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对物理学习总是一筹莫展,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仍然学不好.实际上,对于这样的同学,他(她)们经常发现,同样的努力方式在其他学科(例如英语等语言学科)却能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物理学习中的思维到底有何特点呢?该学科有没有需要同学或教师引起特别关注的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思维方式)?  为了能够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不妨用类比的方法加以探讨.在此尤其比较一下以英语
本文先通过装有水的塑料袋和蒙有橡皮膜去掉瓶底的矿泉水瓶两种简单易见的器材让学生体验到液体对容器底、容器壁、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然后介绍怎样用透明胶片、医用输液管、钩码、红墨水、自制刻度尺、塑料袋、透明胶、铁丝等生活常见的材料自制“土压强计”.最后引导学生用“土压强计”分组参与实验操作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从而使学生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以前在讲《液体的压强》时,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笔者只是使用
改革是一个推陈出新,格物鼎新的过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需要新的血液来延续生命,它要求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的因素.一直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从事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刚刚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它是一门相对复杂难懂的课程.新课标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物理实验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可是,改革还是要以启发学生为重点,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为目的.本文就新课程标准
从事物理教学工作者,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如何提升信息技术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运用,同时也非常重视提升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课程的效果.而在此课程中涉及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个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学校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完成信息技术环境,改善上述问题.而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怎样利用较小的投入来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这是值得大家从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磁现象》的第五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磁场的基本性质与电流的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现象,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用左手定则判断力的方向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发现和总结物理规律,再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让学生学到了知
2014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Ⅰ第19题为天体运动问题,学生普遍难以下手,下面我们对这一题做一研究.  题19 太阳系各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沿同一方向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当地球恰好运行到某地外行星和太阳之间,且三者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的现象,天文学称为“行星冲日”.据报道,2014年各行星冲日时间分别是:1月6日木星冲日;4月9日火星冲日;5月11日土星冲日;8月29日海王星冲日;10月8日天王星冲日.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