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baby54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创设情境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使学生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则必须落实到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当中。而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向学生渗透生物新课程标准下体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知识性和思想性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重视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身处农村,作为一名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完成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教师必须明确生物新课标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比如,在讲述“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时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即细胞、组织、系统、生物体,而细胞是由各种化学元素所构成的。在讲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比如竹节虫的体形与竹枝非常相似,称为拟态,这能有效的躲避敌害,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充分阐述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物尽天择,适者生存”。当然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体现的基本观点还有许多,如对立统一、整体与局部、一般与非凡等。假如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和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以人为本,根据学校本身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通过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完成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后,教师的重点转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把握和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直接体现了新课改的意图和新课标的贯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最重要的力量,假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农村的初中学生居住地分散,所接受的小学教育层次不一,理解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并且大都没有学过自然、地理等科目,对生物学的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介绍。另外,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严重落后,如没有学生住宿楼,没有多媒体教室,连幻灯机都是破烂不堪等。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学生天天走很长时间的路到校上课,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将局限于理论……这一切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但农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居住于大自然中,天天都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对生物有熟悉感,对各种生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也为乡村教师的生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善于设计演示实验,创设情境。设计合理的小实验,教师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生物教学中若能辅之设计合理的小实验,则将势必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一试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及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和掌握了。这样一来,无疑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学龄人数逐年减少,普通高校的扩招、职业技术学院的不断壮大以及普通高校成人函授、远程(网络)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办学形式的多元发展,加之电大远程教育质量问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超前化的起因  随着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改进,学前教育的小学化超前化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中不可不去的刺。可要剔出这颗已入骨的剌却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处在农村的幼儿园,因留守老人及儿童过多,而他们对于新知识,新方法的接受力较弱,面对着那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却难以运用。如,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教育应该是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可家长们每天放学都会不厌其烦的问教师“我的孩子在学校为什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顺应民主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成长趋势而日益被关注的教育管理问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它具有历史性,“学生自治”是例证;它很国际化,西
摘要: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教师职业操守与整体素质的提升下,从多角度探讨提升教师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职业操守,将更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实现。本文将围绕当前职业学校师德建设的整体需求与专业素质、职业操守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全面探讨多方面提升职业学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更好的推动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职业学校;师德建设;职业操守  师德建设古而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场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工作。教育的创新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过程。江泽民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强大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在
新课程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教学”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
提问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人们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是因为它不仅要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同时还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就是教学艺术的魅力。苏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新编教材把英语教学目的定
摘要: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识字与阅读的实践,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①补充课文材料②由课内引向课外③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思维 材料多元
本文是一篇综合研究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专题论文。文章阐述了直接选举的理论依据、历史沿革,以南京市2007年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为例,就现行的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