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道高考题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eng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7世纪开始,笛卡尔就将以太引入科学,认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必须通过以太传递。19世纪,科学家们逐步发现光是一种波,而生活中的波大多需要传播介质。受经典力学思想影响,于是他们便假想是以太这种物质在光的传播中起到了介质的作用。以太的假设代表了传统的观点: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一个“绝对静止”的参照系,当参照系改变,光速也改变。以太这个“绝对静止系”就是“以太系”。其他惯性系的观察者所测量到的光速,应该是“以太系”的光速与这个观察者在“以太系”上的速度之矢量和。按照当时的猜想,以太无所不在,没有质量,绝对静止。以太充满整个宇宙,电磁波可在其中传播。假设太阳静止在以太系中,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相对于以太具有一个速度v,因此如果在地球上测量光速,在不同的方向上测得的数值应该是不同的,最大为c v,最小为c-v。如果太阳在以太系上不是静止的,地球上测量不同方向的光速,也应该有所不同。
  1879年,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一种探测方法:让光线分别在平行和垂直于地球运动方向等距离地往返传播,平行于地球运动的方向所花的时间将会略大于垂直方向的时间。1881年到1884年,阿尔伯特·迈克尔逊和爱德华·莫雷为测量地球和以太的相对速度,进行了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方向上的光速没有差异。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即真空中光速在任何参照系下具有相同的数值,与参照系的相对速度无关,以太其实并不存在。
  如何去理解这一测量原理呢?我们先来看2011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的一道题目:
  如图1所示,甲、乙两同学从河中O点出发,分别沿直线游到A点和B点后,立即沿原路线返回到O点,OA、OB分别与水流方向平行和垂直,且OA=OB。若水流速度不变,两人在静水中游速相等,则他们所用时间t甲、t乙的大小关系为
  A。t甲t乙 D。无法确定
  [TP12GW165。TIF,BP#]
  解析 设甲、乙游速为v,水速为v0,OA=OB=l,
  则甲所用时间t甲=[SX(]l[]v v0[SX)] [SX(]l[]v-v0[SX)]=[SX(]2vl[]v2-v20[SX)],
  乙为了沿OB运动,速度图如图2。
  则乙所用时间[JZ]t乙=[SX(]2l[][KF(]v2-v20[KF)][SX)],
  经运算得[JZ]t甲>t乙。
  本题选C。
  那这道题又跟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只要我们把题目中的水流看做以太,把甲、乙两人的游速看做光速c即可。假设装置在以太中向右以速度v运动,且从部分镀银的玻璃片到两面镜子的距离为L,如图3所示。与上题同理,那么向右的那一束光在向右的过程中相对装置速度为c v,花费的时间t1=[SX(]L[]c v[SX)],返回时速度为c-v,时间t2=[SX(]L[]c-v[SX)]。
  所以总的时间是[TP12GW166。TIF,Y#]
  t1 t2=[SX(]2Lc[]c2-v2[SX)]=[SX(]2L[]c×(1-[SX(]v2[]c2[SX)])[SX)],
  而对于向上的那一束光,设它到达镜子所需的时间为t3,则
  [JZ]2t3=[SX(]2Lc[][KF(]c2-v2[KF)][SX)]=[SX(]2L[]c[KF(]1-[SX(]v2[]c2[SX)][KF)][SX)]。
  所以两束光的到达时间是不同的,那么两条光线之间就会存在一点相位差,结果将会产生干涉现象。但如果这个装置在以太中静止不动或者根本不存在以太,那这两个时间应该精确相等。迈克尔逊和莫雷通过该实验装置观测到了明显的干涉现象,由此证明以太是不存在的。就像在该道高考题里,如果河水静止不动,那么甲乙两人所用的时间一定是相同的,如果两人以相同的速度运动再返回所用时间不一样,也就说明了河水是流动的。在进行实验时,迈克尔逊和莫雷将仪器调整到使得GM2方向平行于地球的运动轨道,地球轨道速度约为30 km/s,那么,在一昼夜的某个时刻和一年之中的某些时候任何“以太漂移”都至少应有这么大。仪器的灵敏度足以观察到这种效应,但是,实验并没有发现时间上的差别,地球通过以太的速度无法被检测到。该实验由此证明了以太是不存在的。[HJ1。6mm]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物理学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该实验破除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的“以太说”。将该道高考题拓展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理进行讲解,不仅让学生对题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对该实验的介绍,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原本难以理解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合此道高考题,也变得容易理解了。
  出题者在出此题的时候,是否也是因为想到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所以才将实验的原理巧妙的结合在题目当中。还是这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两者之间的联系只是一个巧合而已。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要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原理结合高中所学知识进行考察,为何不直接将该实验引入题目,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这一在物理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验的原理,而且也灵活的考察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使题目的考察不仅仅是局限在知识点的考察,而是扩展到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考察。这也有利于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物理的兴趣的培养。
其他文献
教师培训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实现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国家核心价值切实传导的理念之维、教育先进技术有效推广的实践之维和理论实践贯通教师体认的策略之维是教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媒体工具日渐频繁地进入了教育教学领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工作,这些新媒体工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风貌、甚至是师生关系,但同时,新媒体的应用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简单介绍了新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势和弊端体现。在新媒体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教具的应用给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带来广泛
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毒害,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科基础薄弱。而历史学科人文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点凸显了它的地位。因此,初中的历史教学至关重要,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又要提升学生的兴趣,健全学生人格,而课前演讲是提升学生兴趣的一剂良方。  一、运用课前演讲的必要性  1.提供平台,提高自信。  课堂提问由于时间关系,涉及面有限,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举手的学生,这在无形中
设问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概念规律教学中使用,也可以在例题、习题、实验等教学过程中使用.总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使用.  1设问的类型与方法  1.1加(减)条件式设问  就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条件,通过加上(或减去)另外一些条件再进行设问的方法.  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它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减掉一个条件:“均匀”,那就是这样设问: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吗?  让学生
高中物理是在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对物理学的进一步研究,知识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难度也相对较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直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停滞不前,让学生失去自我,让学生越来越抵触物理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创新自己在课堂中所用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以问题的形式推动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引领高中物理课堂走向高效。  1 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抽象、
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由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概念的局限以及由词语带来的误解进行不恰当类比而产生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或相悖的理解认知,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的影响.  1前概念的来源  前概念的来源是多样的,主要源于日常生活经验、对概念认识不全面以及旧知识的影响.例如,有些同学从生活现象中观察到温度高时会有地面上的水会蒸发,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在温度高时才会有蒸发
材料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试题,此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知识从历史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史学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的学科能力.特别是实
众所周知,海上的帆船是依靠风驱动的,虽然我们对各个海区的季风情况已比较熟悉,但有时因受制于目的地的位置,帆船不得不面对逆风的情况,下面我们就从受力的角度剖析一下帆船为什么可以逆风而行。  [TP12GW160。TIF,Y#]  先来看一种比较简单的力学解释,如图1,风从船的右前方吹来,调整帆面MN,使其与风向成一个较小的锐角,风对帆的作用力可分解为沿着帆面的F1和垂直帆面的F2,其中F2又可分解为
近年来,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得到了持续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中,学讲模式是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与优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政治教学中以学讲模式为抓手,紧扣关键节点,给予学生更为自主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政治教学深入开展。  一、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标准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