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语文新课程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课程总目标中,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臧克家说:“想写好作文,不但要熟悉生活,而且要学会观察、分析,多读别人的作品,自己也不断磨炼,使写出的作品精炼,有文采,能够动人”。文学巨匠的精辟言论,概括了作文的一般方法。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指导应根据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写好一篇文章,立意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材料是血肉。在动手写文章之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很多学生感叹写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材料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从何来?主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的出发点。在写作上,观察深入细致,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题材,写出来的作品就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能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鲁迅先生在写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明确指出了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掌握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现象观察的同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属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观察,全面把握事物的特点,观察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贯穿联系的观点,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作全面的观察、了解,同时还要坚持写观察日记,记录观察结果,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提高学生阅读、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口语交际是写作表达的方式。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把生活表现好,就需要多读多写。看的书多了,词汇丰富了,可以借鉴的东西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阅读是内化、吸收、理解的过程,写作是外化、表达、运用的过程。没有吸收,就不会有表达。吸收多了,表达就会运用自如。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基础,口语交际、写作才会才思敏捷、信手拈来。
阅读教学中,要坚决反对不求甚解,要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琢磨、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脉络及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达技巧,有的时候,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样对自己的写作是非常有利的。
三、加强平时练笔
勤写勤练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练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通过练笔,可以把观察积累、阅读所的的知识、理论,有关素材和实际问题综合表达出来,有助于形成写作技能和技巧。只有勤于练笔,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才能不断提高。练笔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练笔时要注意:
1.要明确练笔的目的和要求。
2.练笔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练笔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练笔时,还可以从课本文章或者课外阅读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练笔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练笔要勤,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既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指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贯穿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是可以行得通的。
一、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写好一篇文章,立意是灵魂,结构是骨架,材料是血肉。在动手写文章之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很多学生感叹写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材料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从何来?主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的出发点。在写作上,观察深入细致,就可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大量题材,写出来的作品就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能表达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体验。鲁迅先生在写给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明确指出了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掌握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对现象观察的同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属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观察,全面把握事物的特点,观察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贯穿联系的观点,运用多种感官对事物作全面的观察、了解,同时还要坚持写观察日记,记录观察结果,思考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提高学生阅读、交际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口语交际是写作表达的方式。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把生活表现好,就需要多读多写。看的书多了,词汇丰富了,可以借鉴的东西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阅读是内化、吸收、理解的过程,写作是外化、表达、运用的过程。没有吸收,就不会有表达。吸收多了,表达就会运用自如。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基础,口语交际、写作才会才思敏捷、信手拈来。
阅读教学中,要坚决反对不求甚解,要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琢磨、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脉络及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表达技巧,有的时候,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样对自己的写作是非常有利的。
三、加强平时练笔
勤写勤练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练笔是学生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通过练笔,可以把观察积累、阅读所的的知识、理论,有关素材和实际问题综合表达出来,有助于形成写作技能和技巧。只有勤于练笔,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才能不断提高。练笔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因此,练笔时要注意:
1.要明确练笔的目的和要求。
2.练笔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练笔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做到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练笔时,还可以从课本文章或者课外阅读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练笔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8.练笔要勤,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既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指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贯穿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都是可以行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