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指书面的文字作品转化成为口头的,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以期产生强烈感染力的再创造。它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小学生的朗读潜能如何开发呢?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备”字上下工夫
教师备课,往往只备教学运用、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而忽略备朗读,即使备也只是以看代读。疏不知:“看”,只用眼用脑,重在会义生情;而“读”,眼、脑、口并用,能表义传情。这就好比面对一桌佳肴,看,只能引起食欲,至多想象它的味道,而用口尝尝才能知其美味一样。所以备读,能在声中找到正确的感觉,能发现自己读的毛病,能通过细心品味读出味来。读懂了,读好了,读出感情来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设计的教法自然顺畅多了。而课堂教学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便使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对于小学生朗读潜能的开发更是巨大的,直接的。
备课备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 备语音
音准是读好课文的基本条件。备课时,教师对吃不准的音,一定要查字典,有范读音带的一定要听几遍,再跟着读几遍,绝不能想当然。
(二) 备技巧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甚至于每一字的具体读法,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来学习。内容包括:把握音的轻重(使学生懂得:当表达幸福之情时 ,应轻轻地读以显柔和;表达坚定感情时,应有力地读以显刚强……);懂得如何停顿;掌握语速缓急;注意语调高低。
(三) 备感情
备课时,教师要反复地朗读体味,吃透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把握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吃准课文中情感的发展变化。最后有分寸,有层次地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来。
(四) 备体态
老师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会使学生在模仿中心领神会。
(五) 备道具
教师要备好课堂上所要的布景。头饰、音响等能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自然会触景生情了。
二 、在“导”字上做文章
教师扎实的备课,必须通过“导”才能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朗读潜能。具体指导方法如下:
(一) 让学生有时间读
每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简化教学过程,把读课文的时间还给学生。低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要占全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即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要把握在15分钟左右;高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下朗读训练(准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不回读),让学生正确地再现字、词、句、段、篇,学习普通话,理解,积累词汇,掌握语言规律。
(二)让学生理解地读
理解地读,即边读边思,读中顿悟。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我先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请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结合师生评议点拨),使学生知道:后一个“带着”比前一个“带着”更有力。“向敌人头上砸去”读升调较合适。为进一步烘托“砸去”,学生读到“向敌人头上”后面,要稍稍停顿一下,“砸去”要读出力度。紧接着,老师范读。最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经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潜能被开发了。
(三) 请学生表情达意地读
表情达意地读,即有感情地读。朗读时请学生以“正确”、“流利”为前提,发自内心,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引起听众想象,激发听众情感,从而获得共鸣。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第三课时初,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竟使全班学生抽泣。3分钟后,学生用无比怀念,悲痛的心情齐读了全文。读毕,不少同学都伏在桌子上——这足够说明有感情朗读的重要。
(四) 使学生善读
善读,即学生朗读时不仅读得好,并读得通,读得懂。读后能理解文中语句含义,把握文章脉落和结构层次,领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清作者的主要写作技巧。
(五) 请学生熟读背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大部分琅琅上口,因此,低年级课文,我要求学生每篇都熟读,直至背诵;中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背每篇文章中的重点的句、段、篇;高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背重点章节。
当然,“导”须因文而定。
实践证明:在老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的“导”,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定能充分开发,于读,于写,无不得益匪浅。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小学生的朗读潜能如何开发呢?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备”字上下工夫
教师备课,往往只备教学运用、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等,而忽略备朗读,即使备也只是以看代读。疏不知:“看”,只用眼用脑,重在会义生情;而“读”,眼、脑、口并用,能表义传情。这就好比面对一桌佳肴,看,只能引起食欲,至多想象它的味道,而用口尝尝才能知其美味一样。所以备读,能在声中找到正确的感觉,能发现自己读的毛病,能通过细心品味读出味来。读懂了,读好了,读出感情来了,恰当的教学方法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设计的教法自然顺畅多了。而课堂教学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便使一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对于小学生朗读潜能的开发更是巨大的,直接的。
备课备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 备语音
音准是读好课文的基本条件。备课时,教师对吃不准的音,一定要查字典,有范读音带的一定要听几遍,再跟着读几遍,绝不能想当然。
(二) 备技巧
教师备课时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甚至于每一字的具体读法,并考虑如何指导学生来学习。内容包括:把握音的轻重(使学生懂得:当表达幸福之情时 ,应轻轻地读以显柔和;表达坚定感情时,应有力地读以显刚强……);懂得如何停顿;掌握语速缓急;注意语调高低。
(三) 备感情
备课时,教师要反复地朗读体味,吃透全篇文章的主旋律,把握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再吃准课文中情感的发展变化。最后有分寸,有层次地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来。
(四) 备体态
老师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会使学生在模仿中心领神会。
(五) 备道具
教师要备好课堂上所要的布景。头饰、音响等能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自然会触景生情了。
二 、在“导”字上做文章
教师扎实的备课,必须通过“导”才能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朗读潜能。具体指导方法如下:
(一) 让学生有时间读
每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简化教学过程,把读课文的时间还给学生。低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要占全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即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要把握在15分钟左右;高年级学生,每课时的朗读时间不能少于1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以下朗读训练(准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读破句、不回读),让学生正确地再现字、词、句、段、篇,学习普通话,理解,积累词汇,掌握语言规律。
(二)让学生理解地读
理解地读,即边读边思,读中顿悟。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我先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请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结合师生评议点拨),使学生知道:后一个“带着”比前一个“带着”更有力。“向敌人头上砸去”读升调较合适。为进一步烘托“砸去”,学生读到“向敌人头上”后面,要稍稍停顿一下,“砸去”要读出力度。紧接着,老师范读。最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经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潜能被开发了。
(三) 请学生表情达意地读
表情达意地读,即有感情地读。朗读时请学生以“正确”、“流利”为前提,发自内心,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能引起听众想象,激发听众情感,从而获得共鸣。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第三课时初,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竟使全班学生抽泣。3分钟后,学生用无比怀念,悲痛的心情齐读了全文。读毕,不少同学都伏在桌子上——这足够说明有感情朗读的重要。
(四) 使学生善读
善读,即学生朗读时不仅读得好,并读得通,读得懂。读后能理解文中语句含义,把握文章脉落和结构层次,领会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弄清作者的主要写作技巧。
(五) 请学生熟读背诵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大部分琅琅上口,因此,低年级课文,我要求学生每篇都熟读,直至背诵;中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背每篇文章中的重点的句、段、篇;高年级学生,我要求他们背重点章节。
当然,“导”须因文而定。
实践证明:在老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恰到好处的“导”,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定能充分开发,于读,于写,无不得益匪浅。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