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的阅读教学,教师在何处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fe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于是我们的课堂,不论文本内容的深浅,不论篇幅的长短,“读了这段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读明白了什么?”一个学生感悟不到老师预设的答案,便再请一个,实在感悟不出,教师就挺身而出“老师还感悟到了……”似乎不这样就落后于课改了,就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可这样的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课堂,常常是少数孩子在和老师感悟着自己的感受,探究着自己的语文,大多数孩子只能默默地作“壁上观”。 到底什么才是“基于儿童的阅读教学”?”“ 教师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角色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充满着对阅读的期盼,真正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呢?”一位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给了我很深的启发。
   一、蹲下来看教材,教学视角要儿童化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一种情怀:“我也是孩子!”当教师成为“长大的儿童”时,课堂才能呈现“你——我”关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文本解读时不要一味求“全”,求“广”,而要蹲下身子,从儿童的视角去研读文本,去关注孩子的现实“高度”。
   从儿童的视角细细研读文本《会走路的树》就会发现,这个故事其实也展示了小鸟的成长过程:一开始,它可能刚刚出生没多久,羽翼未丰,在高高的树上看到了驯鹿的角,它以为是一棵小树。所以在和小树朝夕相处的那么长的时间里,它一直都没有发现这是驯鹿。后来,等到春天,小鸟再次飞回来时,遇到了小驯鹿,它再也不会把它当成小树了,因为它已经长大了,在和小驯鹿的对话中它知道了去年那棵会走路的树原来是驯鹿。这只小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认识世界。老师在教学时,始终站在儿童的视角,引导学生和小鸟一起成长,从小鸟的视角来看驯鹿,“这只小鸟刚出生,羽毛还未长丰满,在鸟窝里看到了这棵会走路的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重新回到树林的小鸟,为什么不再喊‘小驯鹿’为‘小树’了呢?”黑板上色彩艳丽的的羽翼未丰的小鸟和长大后展翅高飞的小鸟贴图栩栩如生,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
   但我们在蹲下来从儿童视角看教材的同时,不但要关注孩子的现实“高度”,也要设想他们可能生长的“高度”,教师基于儿童但不等同于儿童,在必要的时候也要从教师的视角告诉孩子:你还可以这样看。如:老师在带孩子体会了小鸟和驯鹿的友情后,问孩子:“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学生仍沉浸在这对好朋友形影不离、相伴嬉戏的情节中,所以回答都围绕着“友善”“热情”“大方”展开,老师于是对孩子说:“可能因为我是一名老师吧,我觉得这棵会走路的树还像一位老师,因为它带着小鸟走过了那么多地方,让小鸟长了很多见识。”在这里老师没有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想到,而继续将这个问题纠结下去,也没有将视线停留于学生理解的高度,而是以老师的身份告知学生,弥补学生阅历中没有的体会,让他们知道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小树”,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
   二、优化课堂情境,引发情感要儿童化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情境空间,根据教材特点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儿童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趣的氛围,让儿童的活动有机地注入“悦读”过程之中。本课中小鸟和会走路的树之间深厚的友情,在孩子间也存在着。教学时老师通过多彩的图片,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愉悦的学习中去感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故事中的人物展开心的交流,情的碰撞。在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的获得思想的启迪。
   如在教学 “从这以后,这课树天天来陪小鸟。”这一句话时,老师抓住“天天”一词来引导:从“天天”想到了什么?刮风了,小树会怎样?下雨了,小树会怎样?打雷了,小树会怎样……你有这样的朋友么?你们在一起会干些什么?这让我们想到了两个成语“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学生在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小树是多么的关心小鸟啊。
   老师在点评孩子的发言时“幼稚”的教学语言也俯拾皆是,处处充满着童趣:“哟,你看见的蘑菇多有意思!它真像——(小亭子)我都想采来吃了!”“多有趣的地方啊,老师真想跟小鸟一起到处走走看看了。”
   三、教给阅读方法,阅读感悟要儿童化
   儿童在感悟文本时常常只能就某一处甚至某一个词去感悟,往往不能一步就达到老师预期的目标。教师需教在学生需要处,导在学生困惑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阅读的方法,快乐地感悟文本的魅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想象是孩子们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阅读中教会孩子学会想象,孩子才能做到“眼中有形”。
   在教学 “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这一句话时,里面的两个“许多”,学生从字面仅仅能体会出数量多,而其中蕴涵的深情往往不能立刻体会。老师充分运用了动态的图像,借助美妙的音乐以及各种新鲜美好事物图片的插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想象说话,从而体会词语背后的意思。先出示了想象填空:“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 ),看见了( )。”在学生想象说话的基础上,再出示了一组图片(果园、小溪等)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又出示了:“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 ),看见了( );去了( ),看见了( );去了( ),看见了( ),这些东西真有趣。”让学生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体会到“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从而感受到小鸟和会走路的树之间深厚的友情。
   萨特曾说:儿童是被引领的创造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儿童,走进儿童,更要引领儿童踏上充满快乐的发现之旅。让我们用好手中那根神奇的魔棒,去轻轻叩响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心门吧!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改革任务,现代的学生每天接收到各方面的信息,都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单靠以前强压式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班级管理的需求。因此,班主任要创造性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以生为本,切切实实的给学生营造一个平等的班级管理氛围。   一、尊重学生的意见   学生是班集体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由于地区、学校、班级以及学
从大学毕业至今连续担任10年的班主任,在这10年中,我困惑过,失败过,也成功过。如今细细品味班主任工作的苦和乐,确实有很多东西耐人寻味。以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严爱相济、掌握尺度   回忆自己当班主任的经历。刚毕业时,我和学生年龄相差不大,自认为和学生没有代沟,有很多共同语言。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我事事都为学生着想,只要对学生有益的事我都为他们做。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一些学生在和我交往
目的 探讨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对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老年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多
近些年,东胜区经济社会呈跨越式发展,利益结构不断调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日益显现和爆发,社会矛盾呈现出多样性、群体性、复杂性等新特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数量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告诉我们读者阅读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其用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上,就是课标所倡导的“多元解读”。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的多元阅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完善。   一、充分预设,绽放“多元解读”之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
目的:  职业价值观(occupational values)决定个人择业行为以及入职后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对组织发展,乃至对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结合我国医务员工自身特点,编制我国本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影视和网络等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有效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方面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阅读教学传承丰富的人文精神。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思维起着关键的作用。无论哪一种阅读教学方法,都要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来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思维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智力的核心是思维。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语文课就是“读读写写”,而品读则是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最有效的途径。   一、在品读中感悟文本之妙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语言精炼、文字优美,是学生进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