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的实践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n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注重生成性学习,强调学习中的灵动生成。教师在课前的一系列预设和课中的演绎,都是围绕学生的自主生成这一目标而展开。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把握预设到生成再到深入的宗旨,从前置性任务的铺垫、情景的诱导、课堂随即纳入以及拓宽延伸等方面,实施有效促进学生灵动生成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凸显生成性这一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初中科学;促进;自主生成;实践
  一、自主生成的实践
  叶澜教授主张:“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点明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灵动生成性。遵循这个理念,笔者从几个环节进行了灵动性的实践。
  1.前置任务,铺垫生成
  前置性任务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根据自己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是华南师大教授郭思乐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低入-多做-深思-高出”是其主要特点。一个恰当的前置性任务,可以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让他们带着一定的体验和见解进入课堂。
  (1)通过“先”动手,获得“前”体验
  科学源于生活,见解来于实践。教师告知学生结论,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不利于知识的意义建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探索,经历成功或失败的过程,才能使他们获得真切的体会,生发出自己的见解。
  【案例1】那天下午的课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午笔者让全班学生“做一做”,回到寝室把自己的毛巾洗一下;“想一想”怎样晾晒毛巾干得快;“比比看”谁的毛巾干得快。在下午的课堂活动中,以课前活动为平台,展示劳动成果,学生思维灵动,讨论激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相继呈现。
  (2)通过“先”动脑,获得“前”思考
  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先动脑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新知学习提供充分的心理准备。
  【案例2】在“组装电动机模型”的学生分组实验中,尝试能否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不仅验证“通电转”,同时增添了“转生电”。因此,在原有器材的基础上每组增加了一块灵敏电流计,给学生一个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没有学习“发电机”之前动手发电,为后续的学习进行“充电”。
  2.情境激发,诱导生成
  情境创设是课堂学习的起点,由景入情。要让学生先去思考,然后多思考,才有可能生成。趣味性、生活性、启发性等教学情境,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
  (1)“情境吸引”,激起思考
  当学生所观察到的信息和他们的心理预期不一致,或者和他们的认知有一定的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疑惑。如果这种疑惑又有很强的趣味性,那么他们就更有探究的欲望。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创设悬疑剧一般的情境,必能有效吸引学生如福尔摩斯般地去思考和发现。
  【案例3】在“比热”和“物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如“怕冷怕热谁能帮忙?水来帮忙”,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思考“冬季菜窖内常常放进几桶水,为什么能起到遇冷升降温”,而“夏季室内地面洒些水为什么能起到遇热降温”的作用。看似简单的两个情境,让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用冲突去吸引学生。
  (2)“情境开放”,激活思考
  新课标提倡开放的学习,教师也要有“新”的方法,“活”的观点,“变”的思想,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破除“标准答案”,为学生敞开思想自由之门,打破定式思维,发挥出个性,说出不同的观点,在相互评价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修正观点中找到最优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敢于创新的思维。
  【案例4】在“压强”课的教学时,笔者改变了常规的授课方法,由师讲生听变为生讲师生听,然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组织:小组为单位;过程:集体备课代表授课;教具:一支用过的铅笔;内容: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形成压强的概念、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指导:如何利用笔的两端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感知),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方法),寻找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应用)。效果:学生的表现令人满意。
  3.随即纳入,因势生成
  开放性的课堂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可变的因素,“节外生枝”是家常便饭,这些临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常具有潜藏性和瞬时性的特点。如果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就会错失很多教学契机。这既需要教师有欣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求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机制,发现生成的价值和契机,调整教学预设,将这些生成性资源纳入教学,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使课堂在动态中得到完善和提升。
  (1)“捕捉灵感”,转化生成
  每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课堂上瞬息万变,学生经常会冒出各种意外“灵感” 。灵感有着“瞬间即逝”的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灵感”要随机应变,敏锐地捕捉,努力把“没想到”变成“想到了”,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
  【案例5】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恰巧有位学生不停地在“打嗝”,原因是他课间喝了不少雪碧。该生感到尴尬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骚动”。笔者趁势把“意外”引向激发学生的“灵感”,改变原来的计划,生成“如何鉴别雪碧饮料中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结果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①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这是检验二氧化碳的基本方法)?继续鼓励学生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还能有哪些办法?然后又有了一系列的方案。②看包装说明发现雪碧是一种碳酸饮料,而碳酸有不稳定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做出推论。③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是否变红(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④用点燃的火柴试验,观察是否立即熄灭(利用二氧化碳可灭火的性质)。这样,利用学生的灵感营造出开放、自由的探究学习氛围,把“没想到”变成“想到了”,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捕捉错误”,转化生成
  科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在课堂实验中,会碰到很多意外的情况,如实验的失败和异常现象,和教学预期不同,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干扰后续的教学进度。教师如果强行进行纠正,学生就不能信服,而且错误结果会根深蒂固,以后便一错再错。如果教师不能马上做出反应,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评价讨论,赢得缓冲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问题的关键;能当堂实验的,通过即时的实验加以验证。变错误为一种契机,反而能让学生经历最真实的研究。
  【案例6】在教学八年级科学“磁体和磁极”时,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规律。在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毫无争议。在展示交流时,有一小组的学生提出他们的实验证明书上所说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结论是错的,并给大家做了演示:将两个条形磁铁的S极相对放置,将两磁极贴在一起,当用手拉动一条磁体时,果真发现另一条磁体也跟着移动。原来,由于好奇心,他们在磁极之间夹了一枚一元硬币。笔者当即捕捉了这个教学生成的错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质疑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这个过程中反而顺势解决了“磁化”的概念。
  4.拓宽视野,延伸生成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师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许多问题有着更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因此,延伸课堂思考,发掘更多课后的精彩,才能真正形成课堂内外的一体动态生成的学习。
  (1)“衍生知识”,延伸认知
  任何知识不可能孤立存在。书本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只是那些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书本知识不是知识学习的终点,而是知识的生发点。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知识一一告知学生,我们的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让他们在课后通过一定的途径去自主地衍生出这些知识,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延伸他们的认知范围。
  【案例7】学生在学习传染病的流行、预防、免疫等知识时,以“直视H7N9”构建专题,联系生活场景,拓展学习的视野;在学习遗传、变异等知识时,以“走近转基因食品”为载体,了解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利弊,认识到科学的两面性,培养他们从科学的角度理性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观点。
  (2)“变幻技能”,延伸方法
  科学也是讲究方法和技能的学科,书本教材展示的是最基础的部分,并将这些方法和技能显性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只能给学生一些技能的范本。然而从近几年的中考评价来看,通常以课本实验为基础,创设各种情境,考查学生的拓展性和迁移思维,以及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追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案例8】 在讲“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学生对于高温煅烧石灰石来制取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没有任何体验。笔者引用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讨论其中蕴含的关于石灰的化学知识,最终理解了“千锤万凿出深山”,指石灰石具有硬度高的物理性质;“烈火焚烧”“留清白”指高温煅烧反应生成氧化钙的条件和结果。这样学生不但从知识上理解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还体会到作者以“石灰”自喻自己高洁情操的情感教育。这种学习方法,效果远超于机械识记。
  二、实践反思
  生成性的教学方式,也是以学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关注学生的需求,围绕学生的活动而展开,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师生”和“生生”对话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关注学生,以学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动态生成的课更是丰实的课。
  1.“生成学习”需要氛围的支撑
  生成性的教学,以尊重学生真实想法和发现为根本,必须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支撑。如果课堂始终置于教师的权威之下,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想讲而不敢讲,保留自己的观点,启而不发,课堂就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则成为忠实的观众。反之,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参与的鼓励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才能从愿意说发展到会说。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和随堂实验的引入,不能仅流于小组的形式和动手做的形式,教师拨一拨,学生动一动。而是要在做好习惯培养和必要的管控下,把时间留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合作起来,动手又动脑,既有序又活泼。所以民主平等和有序灵动并不矛盾。
  2.“生成学习”需要预设留足空间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预设非常细致,甚至具体到课堂中的每一句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预设的只是一种情境的创设和课堂重难点解决的大致走向。学生有很多生活经验是我们不能预设到的,许多灵感也是我们不能预设到的。预设得太满,就会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架之中,教师不敢让学生生成,学生也不能有生成。
  3.“生成学习”需要学生多表达
  学生的想法永远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可是课堂中许多学生习惯被动地听,很少愿意主动地说,不肯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这与课堂氛围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笔者始终赞成课堂中要让学生多说并说充分,学生说错了又何妨,难能可贵的是暴露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笔者很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这种形式能充分组织学生讨论和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互相评价能点燃彼此的思维火花,拓宽思路,引发灵感,最终能使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4.“生成学习”需要赏识来催化
  虽然赏识评价也有创设和谐民主氛围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受尊重”和“成功的体验”。当学生的某个观点和发现得到了他人的肯定时,就如施加了催化剂一般迅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倾听和引导,“呵护”他们的点滴努力,即便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时与本节课无关,教师也应小心应对。赏识的手段很多,除了表扬语、小组合作中的加分评价等外部激励,更要为学生指出他们的想法的价值,以及努力方向。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果所有的成果都能预料,教学也就不成为一门艺术了。” 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终究需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
其他文献
高考制度的年年改革,学校师生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升学局面。学生面临更多的可能性、决策时间节点,学校开设了更细致的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个性化的选择,
高中政治在高中教学中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是学生政治思想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与课堂教学的纽带,树立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国情,了解本国政治和世界政治
铜绿假单胞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及药敏试验梁陶,冯欣,陈光远(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湛江524001)铜绿假单胞菌通常寄居于人体的肠腔、皮肤等处,外环境也可存活,属重要的机会致病菌。目前,由
本文中复习了480例咨询病例中的临床分类以及染色体检查的结果。发现习惯性流产、畸胎、死胎分娩史、智力低下和不孕症等几种临床多见疾病中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8.73、4.95
郁贤皓先生继推出鸿篇巨制——二百二十余万言的《唐刺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之后,经过十年的修茸打磨,三百零二万字的《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
因为民族学是研究“人”而不是研究“物”的学科,所以,在面对一个物质文化现象时,民族学家感兴趣的往往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与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学家看来,人们围
阅读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有效阅读实质上就是让学生能在阅读种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并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
在高校中,有一些这样的专业,录取学生时不仅仅要看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并将其作为是否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只有外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文言文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加深
103负重者骨形成的指征[英]KarlssonMK……CalcifTissueInt.-1995,56.-177~180体育运动是影响骨转化和预防与年龄有关骨丢失的决定因素之一.血浆骨钙素、C端前胶原肽(PICP)、血清碱磷酶(AKP)和骨待异性AK... 103 weight-bearing indication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