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灵活性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培养迁移能力灵活性目的是为了提高迁移的广度,从能迁移实现会迁移。本文作者研究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灵活性迁移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策略,从而实现迁移能力培养目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概括灵活性迁移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使学习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首先必须把两个课题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在这种相互联系中,学习者要分析出课题的条件和不同特征,通过抽象把本质联系抽取出来,揭示课题间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学习者经过综合、概括,把各组成要素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实现迁移。在概括的基础上再经过同化、顺化等类化过程,习得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使知识内化。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抽象、归纳,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概括,使学生掌握各种概念和原理。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所必需的认知成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概括过程。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化学应从观察开始。学生获得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有本质属性的材料,也有非本质属性的材料,特别是非本质属性的材料处于明显地位时,学生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对获得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加以分析,撇开其中一些次要的要素、方面和关系,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这样学生才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才能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和原理。
  例如,教材中溶液的定义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学生学习时必须抓好“分散、均一、稳定、混合物”这几个关键词的理解。如:已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在20℃100g的水中放入40g食盐充分搅拌后,问:①溶质的质量是多少;②溶液的质量是多少;③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④若再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搅拌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将怎样变化?分析:此题学生容易出错的是没有正确地理解溶液定义中的“分散”二字,有4g食盐由于没有溶解,因此不是溶液的一部分,该部分不作溶质计算,后来加入的硝酸钾由于分散溶解,因此属于溶液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认真研究,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就能快速提高学生概念迁移的广度。
  
  二、加强知识同化训练,防止负迁移
  
  同化分为具体化和结构重组。具体化是将抽象结构中的经验应用到具体的特殊事物中去,从而使原有的抽象经验结构充实具体内容的过程。结构重组是指习得经验的组成成分在新的组合中,仅仅在结合关系上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而经验的构成成分不变。结构重组在教学上应用很广,当学生掌握了必需的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结构重组式的同化迁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概括一般原理、概念、规律的方法,养成概括的习惯,而且要把一般原理、概念、规律教给学生,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学习情境之中,促进学习迁移。例如,在溶液的学习中,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先引导学生讨论班级座位的情况:“一个班级中人没有坐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下列几种情况:a.课桌多了,b.人少了,c.一张课桌所能坐的人多了。接着笔者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其坐满呢?”学生很快得出了解决的办法:a.增加学生,b.减少课桌,c.减少一张课桌所能坐的人数。这些问题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笔者由此类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呢?如果是氢氧化钙呢?虽然二者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学生对前者比较容易接受,而对后者却不容易理解。由此可以说明,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教师还必须为学生创造各种不同的情景,让他们去应用概念和原理,接触更广泛、更丰富的具体对象,这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师应适当给予指导和补救,及时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强化正确的知识,纠正错误概念,促进其知识的稳定性、清晰性和深刻性。学生应用的范围越宽广,今后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知识之间往往有一致的原理或相同的构成成分,或共同的本质联系等共同因素,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将其具体化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这些共同的因素就成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只要教师能引导得好,学生的化学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概括,加强横向联系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在前面的金属越易失电子,与酸反应越激烈,金属活动性越强。教师可以将此与学生学习过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转化结合起来分析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质。金属与酸反应实质是金属失去电子,而酸中的氢离子得电子。由于金属铜排在氢的后面,因而不能失去电子给氢离子。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实质是金属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而溶解,而金属离子由于得到电子而变为原子从溶液中析出。这样分析,能使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得到统一。同样,教师也有必要向学生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概念、原理和物质结构理论的教学,用其揭示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使之串连成一个整体。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地概括已有的认知结构,使之得以提升。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HCl溶液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这两个反应都无现象,问题的共同点是都属于设计实验让实验现象显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证明反应物的消失和生成物的出现两个方面来思考,使之得到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迁移是容易发生的,实现整册化学知识间迁移也是有可能的。
  
  四、结语
  
  总之,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的迁移,经过同化与顺应,使知识经验不断得到整合、改造,作出理性概括,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概括化、系统化,培养灵活性迁移能力,这样才能够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别同玉.迁移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科教育,2002,(1).
其他文献
学习教学法是教师在学生处于最佳教学、有足够时间的条件下让其掌握学习材料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学习教学法是一个改进课堂教学的综合计划,它不仅有明确的、易于操作的实施步骤,而且包括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  1.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几个重要观点    1.1学生都能学习。这是掌握学习教学法在学生观上的全新观点。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以正态分布曲线给学生成绩分等的现象,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教与学的客
目的:甲状腺全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划分为2组,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术后情况.
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在高考当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往往需要通过技巧才能计算出结果,如果方法不得当,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正确答案。考生在150分钟内要做完理综试卷,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某一类计算题,学生如果能建立固定模型,就可以使难题公式化,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下面我针对有机混合物中有3种元素,在只知其中1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情况下,要求出另外两种元素质量分数的这一类有机化学计算题进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笔者曾听过许多教师的“探究”课,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严重影响到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重问题轻选题,所有问题都探究    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碰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在于使学生获取现成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中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地制定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双基”,很难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教学秩序的管理者与控制者变为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生学习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
随着现今工业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传统的机械式切水器也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要求。现在需要一种更加智能化的切水器控制系统在保证传统切水器的稳定性前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
1.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既是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任务,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教师如何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解记忆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采取原理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无性系茶树的繁育是从母本园规划建设及管理开始,母本园建设管理质量的好坏对茶树扦插成活率及茶苗品质影响很大。通过优质母本园的建设管理,为无性系茶树繁育提供优质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