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原理分析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任务。”而让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既是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任务,又是学生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志。教师如何使学生准确把握、理解记忆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采取原理分析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效果更好。例如,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只有熟记步骤才能做到规范操作,死记硬背只能是背了忘、忘了背,从而加重负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实际操作,理解操作的原理:(1)为什么要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再换高倍镜?(2)换高倍镜之前为什么要把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中央?(3)换高倍镜时为什么不能调镜筒,只能转动物镜?(4)换好高倍镜后为什么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距,而不用粗准焦螺旋?学生在理解了这些原理之后,对操作步骤的记忆就深刻了。其实,许多生物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并不难,关键是教师引导要得法。例如,对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如果学生理解了用盐酸水解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的原理,那么,学生对实验方法步骤中是先水解还是先染色,为什么要先水解后染色等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原理分析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针对知识难点设疑,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理解生物学原理是如何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之中的;(2)能够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物学现象;(3)具有一定的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4)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5)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等等。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分析、推理能力,而学生只有对生物学原理理解透彻,才能使上述各种能力和技能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原理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大有帮助。例如,干扰素是动物或人体细胞受到病毒侵染后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是一种抗病毒的特效药,此外对癌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学习基因工程的原理后,我请学生结合细胞器功能的知识和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思路思考:若要生产人的糖蛋白,可以用大肠杆菌吗?为什么?学生只有理解糖蛋白的糖链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完成,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这两种细胞器的原理后,才能得出合理推论:不能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糖蛋白。倘若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则难以得出此结论。
  
  3.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条件的变化不能做到随机应变,看问题存在以偏概全、易被表象所迷惑或不经深入思考就轻率下结论等现象。这些都是思维灵活性、深刻性不足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原理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克服思维的呆板性和肤浅性。例如,在复习原核细胞的有关知识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吗?细菌主要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吗?为什么?学生起初觉得茫然,不知该如何下结论。于是,我启发学生回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是什么?发生在何种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菌有这种分裂方式吗?孟德尔遗传规律研究的性状,其控制基因位于哪里?细菌有染色体吗?我利用一连串问题将所学原理搭建成思维的台阶逐一分析,学生恍然大悟: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细菌没有染色体,也不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通过长期类似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将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如在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后,我让学生思考:用类似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能在体外大量生产出干扰素吗?若能,应该如何操作?学生明白要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将能产生抗体的效应B淋巴细胞与能无限增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获得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然后进行细胞培养,最后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分离出单克隆抗体。而干扰素由效应T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只要将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效应B淋巴细胞改为效应T淋巴细胞即可。可见,学生熟练掌握原理,有利于提高其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及时反馈,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学习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偏差。如果学生不克服,势必影响学习成绩。要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我认为教师注重原理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是最根本的措施。例如,由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有些学生误认为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为了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与他们一同分析:“RNA虽然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但细胞质中有DNA存在吗?若有,存在于哪里?”学生答:“有!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我接着问:“那么,当DNA与RNA同时存在时,谁作为遗传物质呢?”“DNA!”学生回答,我继续提问:“好!那么,在什么情况下RNA才作为遗传物质呢?”“只有RNA,没有DNA存在的情况下。”至此,学生会发现自己原有的认识是错误的,便会自动加以修正。由于整个过程都是“以理服人”,注重原理分析,因此,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采集动态心电图诊断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相关参数及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并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以研究室性
随着数字频道的日益普及和增多,电视市场对节目的需求量成倍增长。在数字电视普及程度较高的国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为满足市场对节目的需求,这些国家的电视播出机构和节目
学习教学法是教师在学生处于最佳教学、有足够时间的条件下让其掌握学习材料的一种教学方式。掌握学习教学法是一个改进课堂教学的综合计划,它不仅有明确的、易于操作的实施步骤,而且包括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思想。  1.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几个重要观点    1.1学生都能学习。这是掌握学习教学法在学生观上的全新观点。在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以正态分布曲线给学生成绩分等的现象,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出教与学的客
目的:甲状腺全切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划分为2组,评价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与术后情况.
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在高考当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且往往需要通过技巧才能计算出结果,如果方法不得当,既浪费时间,又得不到正确答案。考生在150分钟内要做完理综试卷,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某一类计算题,学生如果能建立固定模型,就可以使难题公式化,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下面我针对有机混合物中有3种元素,在只知其中1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情况下,要求出另外两种元素质量分数的这一类有机化学计算题进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笔者曾听过许多教师的“探究”课,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同时也发现有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一些误解,使课堂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教条化,从而严重影响到探究性教学的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一、重问题轻选题,所有问题都探究    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碰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不在于使学生获取现成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中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有目的地制定关于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双基”,很难体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落实,要求教师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教学秩序的管理者与控制者变为学习策略的培训者、学生学习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
随着现今工业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客户对传统的机械式切水器也提出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要求。现在需要一种更加智能化的切水器控制系统在保证传统切水器的稳定性前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