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见妙法全面关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互见法”是司马迁独创的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尤其在帝王身上描写突出,可以使人物形象得到更为全面的关照。本文通过“互见法”来全面关照《史记》中的高祖形象。
  【关键词】:《史记》;互见法;高祖;形象
  苏洵在研读《史记》时有一个有趣的发现:许多人物身上的污点或者阴暗面在本人的传记中往往找不到,而出现在与本人有关的他人传记中。“是故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则其与善也,不亦隐而章乎?”1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明确提到“互见”,“史既成家,文存互见,有如《管宴列传》,而勋详于《齐世家》,张耳分题,而事总于《陈馀传》;非惟命意有殊,抑亦详略之体所宜然也。”2近人李笠在《史记订补》中将这种做法命名为“互见”,“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3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组织安排材料以再现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者将同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通过“互见法”的运用,使《史记》中人物的描写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经历了李陵事件后,司马迁再也不便于畅所欲言了,对于某些人物、事件的阴暗面、黑暗面又使他不吐不快,集中书写又会招来杀身之祸,但是他身上体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刚正无私的史学家的优良作风使他必须把人物事件描写的全面真实,因此“互见法”成了司马迁写作的一个必用手法。特别是对帝王的描写,“互见法”可谓运用得如鱼得水,尤其是在汉朝开国君主刘邦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表现了其能屈能伸,善于用人最终成功的一面,同时也在和他相关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了他的另一面。可是,这样也最终把刘邦见不得人的阴暗面暴露出来了,难道不害怕遭到当代统治者的责罚吗?司马迁生活的年代相对开明,虽有“腹诽”之罪名,但没有明清那么严重,写了也不会有非常大的危险。况且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阅读《史记》时极少数人的特权,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简牍,阅读抄写不方便,很少有人在短时间内读完此书,难以读完“互见法”分散描写的人物事件的全部。到北宋苏轼生活的时代,“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难以读到《史记》,更何况前代人們呢?自然不会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互见法”在描写人物,特别是描写帝王时,在本传中写了优点,即使是污点,也特别模糊的一笔带过,而在其他相关传记中,他弱点、缺点描写的淋漓尽最后,一丝不漏。犹如盐入水,不易被发现,变集中为分散,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减少其对他本身的危害性。“互见法”的运用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史记》的价值也就显现出来了。
  《高祖本纪》中描写刘邦的带有神话传奇色彩的出生和发迹史,美化了平民出生的尴尬。“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4把一个普通平民出生的刘邦赋予传奇色彩。“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天子气”“云气”等看来虚无的不可信的这些东西,恰恰把刘邦描写的颇具传奇色彩。吕公相貌,“相人多矣,无如季相”等,用一种迷信色彩给他的发迹制造了一种舆论。本纪中写了刘邦善于用人,他的身边集中了一大批如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樊哙等谋士勇士,对他的成功起了巨大作用,显示了他智略超人,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反应了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士兵性命,不惜一切代价的丑恶形象。写了刘邦临终的对自己成功的原因的清楚正确的分析,“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帳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通过《高祖本纪》,我们看到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知人善任、有政治眼光、能认清自己的一个形象。殊不知,这只是司马迁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描写。我们并不能了解到全部高祖的形象。本纪中也提到了一些缺点,比如写他年轻时无所事事,“好酒及色”,吕公大寿时“实不持一钱”而混入的无赖,写他对待臣下的傲慢无知,鸿门宴上得知曹无伤高密项羽,“归,立诛曹无伤”,写他建立汉朝杀功臣、疑功臣的残忍,但是都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也写到刘邦的自私,“汉军绝食,乃夜出女子东门二千馀人,被甲,楚因四面击之。将军纪信乃乘王驾,诈为汉王,诳楚,楚皆呼万岁,之城东观,以故汉王得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刘邦为了引诱项羽而保住自己,用纪信作为掩护而逃过一命,而活活牺牲了纪信。反应了他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士兵性命,不惜一切代价的丑恶形象。在不知晓整体的情况下,我们对他的形象不能认识到位。崇尚实录精神且又害怕被发现而遭罪的司马迁运用了一个高超的写作手法,把其缺点散见于和高祖相关人物、事件的传记中,最终,高祖形象全面而不失历史真实。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图好色,“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留侯世家》“沛公人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岁,意欲留居之。”把刘邦贪财好色的形象描写得更加饱满。
  善于听取谋臣意见:《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陈丞相世家》“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阬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高祖正是用了陈平的意见,才游云梦,把韩信降为淮阴侯。
  《萧相国世家》集中表现刘邦猜忌功臣的一面。“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原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   《魏豹彭越列传》“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对刘邦的低下素质作了简单的概括。《郦生陆贾列传》刘邦可以说是一个政治家,对人才求贤若渴,可是他的表现却让人难以接受,“使人招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夫天下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居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对刘邦的低下素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细节描写“解其冠,溲溺其中”这种行为真不是一个皇帝所为,且用女子洗脚,“倨床而坐”极其不礼貌的方式接见宾客,郦食其本是狂生,当场表明自己的态度,批判了刘邦的无礼。《留侯世家》中也描述此事,“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刘邦的言行可谓及其缺乏帝王素质。
  《樊郦滕灌列传》记,“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刘邦假装上厕所而抄小路跑回去自己的营地,而把残局留给随从的大臣来应付。把鸿门宴中刘邦的胆小自私、非君子做法叙述出来。“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卒得脱,而致孝惠、魯元于丰。”楚汉相争时,刘邦战败逃跑,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几次把亲生女儿推下车,惠帝、鲁元公主有赖于夏侯婴的保护才幸免于难。自己的亲生儿女竟然弃之不顾,可见刘邦的自私、无情。《项羽本纪》中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在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非但置自己的亲生儿女不顾,连自己的老爹也不放在心上。“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在自己年老的父亲为人质时,自己淡然若定,且还要分羹喝,可见,刘邦从未把他父亲放在心里,从不关心他父亲的生死,也许他心里猜想项羽的性格应该不会杀他们的父亲,可是在生死的关键时刻,还是得屈服,来救自己的父亲,万一自己的亲生父亲真被项羽杀害了呢。可是自私的刘邦却不管父亲的死活,看着自己年迈体弱的父亲在敌人手下受折磨,真的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刘邦常做翻脸不认人的事情。《黥布列传》中,对于,冒着生命危险说服英布的儒生随何,等其游说黥布投降自己后竟然认为“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这种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举动体现在刘邦身上。“随何据理力争:‘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何也?’”《季布栾布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行为。“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对于放自己一马,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刘邦竟然一杀了之,并且还堂而皇之的厚着脸皮让后人别效仿。丁公当年因为仁慈同情之心而放掉刘邦,刘邦处死丁公的理由竟然是“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刘邦本来就想打败项羽,他斥责丁公的话好像是为项羽考虑,实际上是为了他自己,通过杀害丁公来给其他臣下看,让其他人一定要对自己忠心耿耿。刘邦虚伪、极端自私的无理行为真是让人厌恶。
  经过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灭掉项羽,建立汉朝,成为开国皇帝,也对功臣大开杀戒,上演了一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惨剧。当初刘邦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问计张良。张良经过当时的形式和三人的身份特点及地理条件,提出用英布、彭越、韩信而实现破楚目的。争取英布背离项羽,投奔刘邦,弱楚强汉,也解除汉军南面所受的威胁;利用彭越继续在梁地进行游击战,有效牵制楚军力量,还可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韩信,派之走北路攻魏、赵等地,形成第三战场,解除北路威胁,对项羽形成多方威胁。垓下之战中,韩信更是功不可没,《高祖本纪》记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本纪》也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尽”。盖淮阴一战之后,兵皆散失无几存矣。刘邦最后是凭借着彭越、英布、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打败并灭掉了项羽,这三位大臣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就是这样的三位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在汉建立不久,相继死于刘邦夫妇之手。公元196年,韩信被以谋反的罪名稀里糊涂被灭三族。“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淮阴侯列传》)韩信就这样死于一个妇人之手且被灭三族。当年三月,彭越又被以“谋反”罪名在洛阳枭首示众,灭三族,并被碎其肢体分送各诸侯。“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魏豹彭越列传》)当年七月,英布因恐惧造反,最后也被灭族。“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馀人走江南。布故与番君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绐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黥布列传》)刘邦在《高祖本纪》中对三人的杀害也有描述,但只是简单的带过。“春,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夷三族。夏,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立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东并荆王刘贾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击之。立子长为淮南王。”如果只读《高祖本纪》,不明前因后果,觉得这些人谋反,该杀,但是读了相关传记,才会对事件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明显,这三个人的谋反罪名不足以成立,不是真正的谋反,而是刘邦有意设下陷阱来除掉他们。这些悲惨的事实,英雄的被害灭族,都不见于《高祖本纪》,而是其他相关传记中表现出来的。
  《高祖本纪》给了刘邦一个表面好的方面的形象,善于用人、有政治谋略、对待死亡能认识清楚,对其缺点只是提到甚至没有提及,而要想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本质,必须在相关传记中进行了解,了解一个贪图财色、冷酷自私、不拘小节、毫无素质、缺乏亲情友爱之心、大量谋杀功臣的狠毒心肠的这样一个刘邦的反面形象。“互见法”在刘邦身上运用的可谓毫无遗漏,要想全面了解刘邦的形象,也必须用司马迁的“互见法”来阅读《史记》,理解司马迁在描写方法方面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王云五主编,(宋)苏洵:《嘉祐集》,卷八,《史记》下,74页,商务印刷馆,1937
  [2]章學诚:《文史通义校注》,卷五,《古文十弊》,5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笠:《史记订补》,见徐蜀编:《史记订补文献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
  [4](汉)司马迁撰,三家注《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4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之后引用兼为此套书,不一一列举)
其他文献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歌曲《我又梦见了妈妈》创作于2006年,由枚川(彭梅川)作词,著名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歌曲为两段体接结尾的结构形式,是一首战士怀念故乡,思念母亲,歌颂母爱亲情的经典作品,两段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完全重复的写作手法,尾声部分旋律写作则采用了与前两段不同的动机,歌曲音域较高,作品采用G大调,音域为d1—a2 ,适合民族唱法男高音中级程度选用。在对该
期刊
如果不是街对面的钟楼整點报时,老杨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公司楼下站了十多分钟了,他像一尊蜡像一样立在旋转门外,双眼无神地盯着街上的行人。记得这钟楼竣工时,自己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如今已过了整整六年。  老杨并不老,明年春天才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便接任了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要职,他也算是年轻有为,理应春风得意才是,然而今天李总的一顿奚落,让他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销售部今年的业绩较去年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全
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美的历程》中将建筑艺术与先秦实践理性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介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碰到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也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思路。本文分析了《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指出其对于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并对书中部分较为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的历程;建筑艺术;实践理性精神;李泽厚  1.《美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众媒体就将美籍华裔描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称号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美国亚裔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模范少数族裔”称号对美国亚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揭示“模范少数族裔”面具下美国亚裔的真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美国亚裔;模范少数族裔;负面影响;真实状况  “模范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描述的女鬼的孤寒形象,而在女鬼复仇类型的故事里,都是因为活着时被迫害却无处伸冤,只能自己化作厉鬼手刃仇人,对现实的愤恨溢于言表。女鬼的孤独、愤恨无疑最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人鬼相恋;复仇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将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结集,题《聊斋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掀起了翻译泰戈尔作品的一波热浪。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文学研究会对泰戈尔作品的大量翻译和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使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传播。泰戈尔的诗集、散文、小说等被争相翻译过来。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天定情缘》的译本只见书于董友忱主编的《泰戈尔小说全译——长篇小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本文拟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对小说《英格兰,英格兰》在此进行剖析。通过对脱冕结构,狂欢广场,狂欢化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民族身份危机的担忧。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对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历史复制的一种讽刺。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狂欢化;幻象;狂欢  1.引言  《英格兰,英格兰》是一部反讽的后现代小说,由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悲剧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是悲剧人生的。并且悲剧的穿透力要比正剧与喜剧深刻的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生其存在的过程,就是苦难的过程。在这个繁华盛世,我们更需要悲剧去去浮躁之气。读读悲剧,想想人生。  【关键词 】悲剧;人物环境;时代;浮华  读读悲剧,想想生活  戏剧依据题材可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纵观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大部分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作为美国新生代华裔女作家,邝丽莎善于使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中国文化。《雪花与秘密的扇子》描述了百合与雪花两位“老同”跌宕起伏、截然相反的人生故事。主人公百合在经历了磨练和考验之后,不仅得到了身份地位的提升,也实现了心理和道德的成长。而雪花的命运却恰恰相反,只落下一个极其悲惨的结局。本文将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剖析造成主人公曲
期刊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古典主义通常是指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时期。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就是三位古典主义大师,他们杰出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音乐艺术的“经典”。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大众化的时代。其中,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开始面向新兴资产阶级和全体公民。音乐家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