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听秋坟鬼唱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xw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描述的女鬼的孤寒形象,而在女鬼复仇类型的故事里,都是因为活着时被迫害却无处伸冤,只能自己化作厉鬼手刃仇人,对现实的愤恨溢于言表。女鬼的孤独、愤恨无疑最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人鬼相恋;复仇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将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结集,题《聊斋志异》,作《聊斋自志》为序,“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1]自伤半生落拓,此后《聊斋志异》成了寄托作者忧愤的“孤愤之书”。
  这“孤愤”二字,在《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上体现的最为深刻。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女鬼的篇目有三十多篇,俨然塑造了一副女鬼群像图。在这三十多篇涉及女鬼的篇目中,又可以分为害人女鬼、复仇女鬼和人鬼相恋三种类型。如《尸变》、《喷水》、《画皮》、《咬鬼》等篇目写的是害人女鬼;《霍生》、《长治女子》、《博兴女》、《窦氏》等篇目写的是复仇女鬼;《聂小倩》、《新郎》、《莲香》、《水莽草》等篇目则表达了人鬼相恋的主题。
  《聊斋志异》中花妖狐怪多种多样,为何“女鬼”形象最能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这还要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中的女鬼形象来溯源。在《搜神记》、《搜神后记》、《述异记》、《续齐谐记》、《列异传》、《博物志》、《甄异录》、《幽冥录》、《陆氏异林》、《孔氏志怪》、《祖氏志怪》等志怪小说中都有关于女鬼的小说,并且类型多样。
  曹丕的《列异传》中有“谈生”一则,是说谈生年四十而无妻,有天夜里一年轻貌美女子前来相就,遂成夫妇,但女子告诫谈生三年后才能以火相照,谈生未能遵从,俟其熟睡以火照之,女子终不复为人,与谈生永别。在这个故事里,可以提炼到这样一则信息,女鬼怕火。而在《太平广记》“张禹”故事中,是说行经大泽而遇雨的张禹,投宿到一宅舍中,女主人为其设食燃火做汤时,虽能听到沸腾之声,但摸上去竟然是冷的。《搜神后记》中的“李仲文女”也是一场悲剧结尾,父母得知女儿要复生,急迫地开棺破冢,以至于属阴之鬼物曝于日光之下,女鬼再不能复生。钱钟书先生曾根据历代写鬼小说的叙述总结出了:“鬼火冷,鬼灯暗,鬼墨淡”的特点。可见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起,女鬼有怕火、怕热、怕光等特点,因而女鬼生存的地方必是阴冷的、黯淡的,看不到阳光和希望的,蒲松龄也承认女鬼的这种特性,因而《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多是惧怕太阳,半夜活动的。
  其次,女鬼是孤独的,没有人爱的。因而她们愿意与在荒郊野外赶路或迷路的男子结成短暂的婚姻关系,以求得暂时的温暖,并常在男子离开时,赠以财物,以示不忘。如《秦树》:“天暗失道,遥望火光,往投之,见一女子秉烛出”,“遂与寝止”,“向晨,树去,乃俱起执别。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莫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2]《辛道度》中女鬼与男子“经三宿三日”后,因人鬼殊途而送别男子时,“取金枕一枚,与度为信。乃分袂泣别,即遣青衣送出门外。”[3]这种男子路遇入冢,女鬼赠物送别的模式,在志怪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可见女鬼是贪恋人世间的温暖和爱情的。像《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因为宁采臣将她的朽骨埋到了安稳的地方,因而心生感激,将宁采臣包括宁采臣的妻子和母亲照顾的妥妥当当。宁采臣讓她离开之时,她“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1],可见她作为一个女鬼也是孤单、害怕、渴望陪伴的。《新郎》一篇中,女鬼也渴望人间的温暖,为了得到新郎,全家表演了一场戏,来尽可能地拖延新郎回家的时间。女鬼并没有其他的奢求,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留住新郎而已。所以《聊斋志异》中很多篇目都是写人鬼相恋的,而不是鬼与鬼相恋,深居地下的女鬼,太孤独、太凄寒,渴望的不过是人间正常的爱情与温暖,但是这点要求也很难达到,故事最终的结局多是人鬼殊途,难以双宿双飞,充满悲剧意味。
  很多女鬼本来的形象是孤独又可怜的,她们缺少温暖和爱情,所以当遇到来自于尘世间男子的一点温暖时,她们甘愿飞蛾扑火。但是,男子常常的负心又使她们绝望。所以《公孙九娘》对于书生没有做好她交代的事情的时候,她认为书生负了她,从此消失无踪。作者只能借异史氏之口伸冤道:“香草沉罗,血满胸臆;山东佩玦,泪渍泥沙;古有孝子忠臣,至死不惊于君父者。公孙九娘岂以负骸骨之托,而怨怼不释于中耶?脾鬲间物,不能掬以相示,冤乎哉!”[1]作者为忠臣孝子,至死不能被君王或父亲原谅所愤;为胸膛里的一颗心不能捧出来给人看,平白让人曲解了所愤。同时,公孙九娘的死是和明清交替的民族灾难相关,作者为何而愤,寓意更加明显。
  在《聊斋志异》中,最能表达作者之愤的是那些归来复仇的女鬼。像《长治女子》中,陈欢乐聪明漂亮的女儿无故被讨饭的道士杀死,并受道士的威胁。一弱女子而已,犯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才要遭受这般威胁和伤害?这难道不是对清廷的控诉?像《窦氏》,窦氏本是一农家姑娘,遭到了官僚人家南三复的引诱和抛弃,最终和孩子一起死在南三复家门口。为什么南三复不娶窦氏,只因为窦氏一家是农民百姓,可见钱财才是王道。窦氏之父告官之后,南三复却以千金贿赂而免罪。作者愤的是“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朝廷和社会风气,穷人即使冤死也不会有人给伸张正義,有的不过是官官相护和权钱交易。南三复真正得到的惩罚来自于窦氏的复仇,穷人活着的时候根本无法为自己讨回公道,作者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只能设计死人变成厉鬼来复仇。这女鬼复仇的过程也并没有特别顺利,警告要将女儿嫁给南三复的大户人家不要将女儿嫁过去,但这大户人家为了钱财,连自己女儿的性命都能罔顾,这是何种世道?窦氏之父再次状告南三复时,他同样施以贿赂,再次躲过牢狱之灾。最后窦氏终于考虑到了身份地位都比南三复高很多的姚举人,终于把南三复绳之于法。可见,社会不正风气盛行时,穷人根本斗不过富贵人家,最后胜利的肯定是强权社会。对于这种社会风气,作者和女鬼一样,不仅愤怒,更多的是绝望和无可奈何。《聊斋志异》这类复仇女鬼的出现,大多是因为活着时难以得到公平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人伸出援手,无计可施,只能在死后变作厉鬼为自己讨回公道。
  渴望人世间温暖和真情的女鬼在《聊斋志异》中比比皆是,对人世绝望化作厉鬼为自己报仇的女鬼在《聊斋志异》中也出现了很多,作者写女鬼的孤独、女鬼的愤怒,实际上最能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意志。女鬼的孤寒和愤怒,都是作者潜意识情感的投射,他面对现实无可奈何,所以人鬼相恋多以悲剧收尾,复仇只能等死后实现。所以,女鬼的形象最能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因为作者本身就过着孤寒、忧愤的生活,无可奈何却又不甘如此。
  参考文献:
  [1] (清)蒲松龄著,王皎译:聊斋志异[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9.
  [2](晋)干宝,陶渊明著,刘琦、梁国辅注译:搜神记 搜神后记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12.
  [3](晋)干宝著,邹憬译注:搜神记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2.
其他文献
(西北大學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  不知道怎么解释我现在的感受,没有欣喜的那种狂欢之感,亦没有如秋雨般绵绵无觉期的那种平静淡然之感。如果非要用个词语表达,或许是宁静吧。雨下着,将耳机打开,任高山流水穿过脑际,乐符激荡心灵,因着雨而平静的心却仍未起半点漪澜。细细感受着雨水划过指尖的清新,品味着风过香存的遗迹,聆听着自然的呼吸,神游在自己想象的那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天地里,如此自在,如此
期刊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  【摘要】:在当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就是生态文学,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生态文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不断深入地进行当代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地界定了生态文学的范围。从某种角度来讲,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利于发展生态文学,也能使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得以发展。所以,本文基于生态文学的概念以及发展,论述了文学发展中生态文
期刊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我在已经开始过上冬天的北方想念着南方的夏。  西安的天气没有多晴朗,以致于我越发想念那湛蓝的天和洁白的云。现在,我到了我曾说过的远方,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想要抵达的地方。哈子,还记得那句话吗。我是真的不知道我的远方还是不是原来的模样。  原来成长真的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被孤立则迎合,这真的是悲惨人生。我努力的向前走着,时而疾驰时而缓慢。当我走到花香我
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700)  20世纪80年代,马原的《虚构》一经发表便给当时的文坛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马原也以此开创了先锋文学的实验,为反抗传统现实主义亮出了自己的武器,对于小说叙述结构的颠覆是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反叛和消解。为先锋文学的开拓立下了一座丰碑。虽然“只是马原无法调和传统小说规范与新叙事探索之间的矛盾的应急之举,现在看起来它是如此生硬,这些形式无法融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样态在唐代鲜活地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本文选取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描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诗歌若干篇,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李杜诗歌;体育文化;时代意义;修身养性;凝聚力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此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之花也绚烂绽放,其丰富样态在唐
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 100024)  【摘要】:管虎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怪才,1992年,24岁的管虎自筹资金拍摄了他的首部作品《头发乱了》,开始崭露头角,执导了大量电视剧作品,其中不乏《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等佳作。2009年,管虎在执导电视剧《沂蒙》时,套拍了电影《斗牛》,本片入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并在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得7项提名,最终让黄渤获封金马影帝的殊荣。
期刊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歌曲《我又梦见了妈妈》创作于2006年,由枚川(彭梅川)作词,著名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歌曲为两段体接结尾的结构形式,是一首战士怀念故乡,思念母亲,歌颂母爱亲情的经典作品,两段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完全重复的写作手法,尾声部分旋律写作则采用了与前两段不同的动机,歌曲音域较高,作品采用G大调,音域为d1—a2 ,适合民族唱法男高音中级程度选用。在对该
期刊
如果不是街对面的钟楼整點报时,老杨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公司楼下站了十多分钟了,他像一尊蜡像一样立在旋转门外,双眼无神地盯着街上的行人。记得这钟楼竣工时,自己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如今已过了整整六年。  老杨并不老,明年春天才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便接任了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要职,他也算是年轻有为,理应春风得意才是,然而今天李总的一顿奚落,让他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销售部今年的业绩较去年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全
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美的历程》中将建筑艺术与先秦实践理性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介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碰到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也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思路。本文分析了《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指出其对于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并对书中部分较为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的历程;建筑艺术;实践理性精神;李泽厚  1.《美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众媒体就将美籍华裔描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称号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美国亚裔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模范少数族裔”称号对美国亚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揭示“模范少数族裔”面具下美国亚裔的真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美国亚裔;模范少数族裔;负面影响;真实状况  “模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