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悲剧想想生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 悲剧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是悲剧人生的。并且悲剧的穿透力要比正剧与喜剧深刻的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人生其存在的过程,就是苦难的过程。在这个繁华盛世,我们更需要悲剧去去浮躁之气。读读悲剧,想想人生。
  【关键词 】悲剧;人物环境;时代;浮华
  读读悲剧,想想生活
  戏剧依据题材可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纵观我们熟知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悲剧,是艺术大师喜欢悲剧吗、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悲剧色彩吗?我个人的理解是每个人在白天都表演着喜剧给别人看,又在黑夜一人独处时经历着销骨之痛,现代人尤其如此。
  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极大的丰富,精神生活又如此的匮乏。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娱乐节目,例如大龄男女们的相亲节目,明星们的八卦消息。如若不然就是大量的广告。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往往会迷失自我。在这样的情况下悲剧更能让我们冷静下来进行思考。
  什么是悲剧,它把焦点投向了人类的负面情感。悲剧的美感大于喜剧,这个结论必须基于社会语境来说。当前的艺术美感更能从悲剧中体现出来,原因是:如今的世界上有太多的快乐。 我们身处崇尚消费享乐的时代,商业文化创造了太多的快乐假象。
  因为人类进化带来了对悲剧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就比如人们对婴儿的哭声会很敏感。我们不喜欢悲剧,但是我们的进化过程中充满了悲剧,所以我们是面对和处理悲剧的专家。有点像入殓师的感觉,虽然不喜欢死亡,但是看到个死人都想要去打扮一下的感觉。
  人类的情绪反应单一,大家开心的时候都差不多的体验,但是在悲剧中,每个人的体验和反应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觉得悲剧是更加复杂,精细和独特的体验?尤其悲剧一般都和死亡有关。生和死是存在和非存在之间过渡的过程,很明显死亡带来的各种想象和吸引要大于生,因为我们熟悉什么是存在,却不了解什么是非存在。
  悲剧比喜剧显得更宏大。喜剧比较容易被归结于个体的成功,顺利或者幸运。而悲剧中则容易折射出大于个体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看《活着》,《白鹿原》之类作品,看到的不光是个人的悲惨命运,更有时代,社会,历史的背景在其中。而对于喜剧来说,让我们喜的往往仅限于个体的快乐体验,我们不太关注喜的环境因素和历史条件。
  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是因为人在认知上有自利性倾向,喜欢把好结果归结于个人的品质和优点,把不好的结果归结于环境因素和他人。或许因为这样的倾向,我们在看悲剧的时候,也就比较容易注意到悲剧背后的复杂性,而喜剧的喜剧往往仅存在于角色的个体。
  在《白鹿原》中我们为人物可怜,例如田小娥她是封建余毒的受害者,又是自我不独立的牺牲者。鹿子麟更是一个败局,在得势之时欺强凌弱,一旦失势就落得发疯的下场,这也是一种悲剧。
  若《红楼梦》先表现美,接着就是美的凋零。说实话,每次看我都会揪心,而且是揪的很痛苦的那种。没有声音,没有眼泪却是心口堵的慌。完了倒是有一种释然 、放松的感受。
  也有些伤感,说不出的感觉。而想《泰坦尼克号》 、《平凡的世界》,虽说是悲剧,但到结尾的时候你并没有感觉伤感,或许到伤感的东西是在中间部分,到结尾时,你已然没有伤感了。倒多了份释然,多了份期许,感觉是一种能让人接受的结尾与故事。似乎悲剧从一开始就归纳在现实主义的范畴,让人有些无法接受,却是显的异常真实!難道告诉我们真实的被摧残的美就是悲剧的本身意义吗?
  悲剧的情感共鸣也就那么一小会的时间。重点是共鸣之后的理解和转化。悲剧的本质不在于悲情,而在于崇高。悲剧主体通常都被塑造为伟大的人、高尚的人、善良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叙事,主题一般都是肯定和推崇这些光明主体的高尚品质。悲剧主体的痛苦遭遇甚至是毁灭给予受众创伤,反过来这一主体的肯定性的精神导向又给受众以心灵慰藉。受众在欣赏悲剧过程中,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强化,到最后则转化为对精神主体的一种认可。这是一种从悲情到美感的转化。
  在中国有四大名著,期中最具有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的当然首推《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同时也是一步人间悲剧。故事以林戴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的贵族家庭的荣辱,兴盛,人纪关系,与家族的衰败。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人性的阴暗与社会地位的联系。举一个例子就是贾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袭人的身份是丫鬟,但在古时的封建大家庭中丫鬟也是有等级的。丫鬟位分的高低还取决与主子的地位。我们知道贾宝玉是贾家的嫡出的公子哥,是贾家大家长老夫人的掌上明珠。他的贴身丫鬟自然不容小觑。贾府上下多少的丫鬟,袭人的相貌不出众,显的笨笨呆呆的。可是她却是与贾宝玉有着床底之欢的唯一人。为什么有如此的境遇。因其愚笨的外表蒙蔽了好些人。这其中包括晴雯、黛玉两人。晴雯有着娇艳的容颜与不饶人的嘴,着样是很容以树敌的,而袭人正是利运了着一点成功的扳倒了晴雯,因为她一直的清楚在宝玉心中晴雯的位置一直是高于自己的。
  那么再说说黛玉也是败在了袭人之手,黛玉一直以宝叉为竞争对手。但是最后伤了黛玉的有袭人这以致命的暗箭。宝玉的母亲一直以宝叉为儿媳。而贾母心中是以黛玉为孙媳妇的。在这关键的时刻袭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应为袭人很清楚如果黛玉成为宝玉的媳妇的话,以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还有黛玉的小心眼。袭人在宝玉跟前是无立足之地的。袭人就在王夫人跟前各种挑拨各种是非。黛玉的悲剧性性格决定了其悲剧性人生。性格决定命运在黛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红楼梦之所以是悲剧,是因其在小说中每一个人物都是一部悲剧。从故事最开头的香菱,到小人得志的贾雨村都是如此的下场。在《红楼梦》中只有两人是好的结局,一个是刘姥姥她是善良的同时也是聪明的。到最后贾家失势巧姐被自己的亲舅舅卖到窑子里时,是刘姥姥这个曾经被瞧不上眼的穷亲戚解救了下来。还有王熙凤的丫鬟小红在三教九流的帮助下自己逃离牢狱,同时帮助宝玉出了牢狱。
  看红楼,品红楼。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心绪稳定下来。悲剧最大的特点是让我们透过繁华的现实看到事物的本质,人生存在的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如今我们的文化里,并不缺少快乐。但多半是是商业化的、虚拟的,是对人们心中美好愿景的一种模拟而非现实。与这种快乐相对,悲剧负责以一种警示性、现实性力量。我们觉得悲剧有价值,是因为我们更愿意从它里面挖掘和发现人的意义。快餐时代的文化,就如同泡末一样。看起来五光十色但转瞬即逝。什么也不会留下。有人也许会说,现代人的生活壓力大。我们不需要有压力的文化作品。我们就要快乐,甚至有人把悲剧归结为生活的负能量。这是片面的我们不能自欺欺人,让自己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就像每周末的综艺娱乐节目,可以让我们紧崩了一周的精神世界放松,但是仅此而已。
  再谈谈我们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虽然他出演的那些作品当时让观者捧腹大笑,但是过后留于心间的是悲凉。让人们深深思考的社会问题,折射出来的是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伤同,例如《摩登时代》中那个最后变成不停工作的小人物,笑中带泪、乐中也有哀。
  悲剧就如同暑天里的冰大衣,可以让发热的大脑清醒,但其实这样并不舒服。人们是不喜欢的。可是我们不去真正的去思考人存在的目的与意义,那我们又会回到动物的本性。
  那就还是拿起这些难啃的砖头读下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挺好。
其他文献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700)  20世纪80年代,马原的《虚构》一经发表便给当时的文坛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马原也以此开创了先锋文学的实验,为反抗传统现实主义亮出了自己的武器,对于小说叙述结构的颠覆是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反叛和消解。为先锋文学的开拓立下了一座丰碑。虽然“只是马原无法调和传统小说规范与新叙事探索之间的矛盾的应急之举,现在看起来它是如此生硬,这些形式无法融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样态在唐代鲜活地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本文选取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描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诗歌若干篇,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李杜诗歌;体育文化;时代意义;修身养性;凝聚力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此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之花也绚烂绽放,其丰富样态在唐
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 100024)  【摘要】:管虎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怪才,1992年,24岁的管虎自筹资金拍摄了他的首部作品《头发乱了》,开始崭露头角,执导了大量电视剧作品,其中不乏《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等佳作。2009年,管虎在执导电视剧《沂蒙》时,套拍了电影《斗牛》,本片入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并在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得7项提名,最终让黄渤获封金马影帝的殊荣。
期刊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歌曲《我又梦见了妈妈》创作于2006年,由枚川(彭梅川)作词,著名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歌曲为两段体接结尾的结构形式,是一首战士怀念故乡,思念母亲,歌颂母爱亲情的经典作品,两段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完全重复的写作手法,尾声部分旋律写作则采用了与前两段不同的动机,歌曲音域较高,作品采用G大调,音域为d1—a2 ,适合民族唱法男高音中级程度选用。在对该
期刊
如果不是街对面的钟楼整點报时,老杨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公司楼下站了十多分钟了,他像一尊蜡像一样立在旋转门外,双眼无神地盯着街上的行人。记得这钟楼竣工时,自己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如今已过了整整六年。  老杨并不老,明年春天才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便接任了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要职,他也算是年轻有为,理应春风得意才是,然而今天李总的一顿奚落,让他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销售部今年的业绩较去年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全
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美的历程》中将建筑艺术与先秦实践理性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介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碰到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也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思路。本文分析了《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指出其对于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并对书中部分较为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的历程;建筑艺术;实践理性精神;李泽厚  1.《美
期刊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众媒体就将美籍华裔描述为“模范少数族裔”。这个称号从表面上来看是对美国亚裔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本文探讨了“模范少数族裔”称号对美国亚裔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揭示“模范少数族裔”面具下美国亚裔的真实生活状况。  【关键词】:美国亚裔;模范少数族裔;负面影响;真实状况  “模范
期刊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女鬼形象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描述的女鬼的孤寒形象,而在女鬼复仇类型的故事里,都是因为活着时被迫害却无处伸冤,只能自己化作厉鬼手刃仇人,对现实的愤恨溢于言表。女鬼的孤独、愤恨无疑最符合作者的“孤愤”心态。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鬼;人鬼相恋;复仇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将已作成的篇章初步结集,题《聊斋
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泰戈尔在1913年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中国掀起了翻译泰戈尔作品的一波热浪。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文学研究会对泰戈尔作品的大量翻译和1924年泰戈尔的访华,使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传播。泰戈尔的诗集、散文、小说等被争相翻译过来。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天定情缘》的译本只见书于董友忱主编的《泰戈尔小说全译——长篇小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本文拟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对小说《英格兰,英格兰》在此进行剖析。通过对脱冕结构,狂欢广场,狂欢化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民族身份危机的担忧。同时,这部小说也是对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历史复制的一种讽刺。  【关键词】:《英格兰,英格兰》;狂欢化;幻象;狂欢  1.引言  《英格兰,英格兰》是一部反讽的后现代小说,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