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black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美的历程》中将建筑艺术与先秦实践理性精神联系在了一起。李泽厚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屋建瓴的介绍,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碰到汉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也为人们进行相关研究打开了思路。本文分析了《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的解读,指出其对于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并对书中部分较为片面的观点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美的历程;建筑艺术;实践理性精神;李泽厚
  1.《美的历程》与建筑艺术
  李泽厚本人主要从事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的研究,然而在《美的历程》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纵横千年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古国历史。
  “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天地间的人文工程,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一种物化形态,被赋予许多社会性、哲理性和人格性。在《美的历程》的匆匆巡礼中,我们看到的建筑艺术,只有惊鸿的一瞥。
  《美的历程》中关于建筑的论述,几乎全部集中在第三章的《先秦理性精神》。书中其它部分,基本只有論述宋元山水画时,稍有提及园林意境相关的内容。李泽厚的行文,看似兴之所至,信手拈来,实际却有着清晰的条理。纵然是“美的巡礼”,他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也已经是精心挑选的艺术了。于是,让人首先感到好奇的便是,《先秦理性精神》中为何独辟建筑艺术一章?在诗画、雕塑与音乐交织的美妙精神世界中,沉默而庞大的建筑,又该以怎样的形态出现?
  2.中国建筑艺术与实践理性精神
  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出了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出了木骨泥墙房屋。然而,原始社会的建筑发展是缓慢的。奴隶社会时期,建筑有了巨大发展,但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上还没有脱离原始状态。
  春秋以前的城市规模比较小。到了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就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另一方面,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也推动了建筑技术,特别是铁质工具的发展。
  秦始皇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文字、法令、货币与度量衡。建筑的体制与风貌亦然。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那便是“百代皆沿秦制度”。于是,我们看到中国建筑的发展,首先是在先秦这个时代第一次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
  那么,建筑所沿袭的“秦制度”又是什么?李泽厚认为,这简单说来就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西方的许多古典建筑,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都是与其民族信仰有关的。中国的主要是宫殿建筑,是为活着的君主所居住的。“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即便是诸如“一池三山”这种充斥了神仙信仰的模式,也是被运用在皇家园林与文人园林中,而非脱离世俗生活的处所。
  “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的严格对称上。从单个建筑物来说,方正严肃;从整个建筑群来说,一个简单的基本单位可以无限复制,显得结构统一、井井有条。始建于秦朝的万里长城,纵然连绵起伏,从整体上不可能有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一块木头或石头必有一个几何形,或是立体,或是圆锥,或是圆柱,或是球体;每个形式外围的各点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关系。其次,木石的大小可以构成相互关系,比较简单,一见即明。最后,木石可以叠置,可以并列,按照由数学关系联系的角度与距离,排成对称的形式。建筑便建立在这种由互相联系的部分所构成的总体之上。”一个建筑师在确立主要的风格特征后,就可以灵活地运用比例、大小、形状、位置等等一切的数学关系,进行选择与配合,构筑想象中的宏伟建筑。
  于是,正如绘画与雕塑充满着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中国的建筑也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音乐充满着节奏与韵律之美,建筑一样是建立在能自由组织和变化的数学关系之上的艺术。
  3.对李泽厚观点的反思
  与其说《建筑艺术》一章所论述的是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不如说,李泽厚只是以建筑为例证,来阐述这种先秦的艺术特征。
  因此,李泽厚对建筑艺术的阐述,更多还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他将春秋战国时代的建筑热潮简单归纳为“美轮美奂”,认为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是新兴贵族的需求。这显然是具有鲜明“审美”特色的一种观点。然而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建筑的审美何以达到高峰,这个时代的贵族何以越发在意华美壮观,却并未推敲。
  将秦汉、唐宋、明清这整个漫长历史中的中国建筑艺术风格,简单说成一种“实践理性精神”,也只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这实在只是一种片面的印象。古罗马的剧场、斗兽场、公共浴场,不都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场所?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难道不也是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吗?中国祭拜神灵的场所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这使得中国古代少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但并不能就此说西方建筑就是不实用的。也不能武断地说宗教建筑的审美就是一种“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拜占庭的穹顶和集中式形制,哥特式教堂的拉丁十字式形制,无不是遵循着严格的对称。
  而木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在《美的历程》中却被忽视了。西方人用砖石建造他们的房屋,而中国的木结构占据主导地位。李泽厚在书中提及了这一点,却认为这种现象“至今并无解答”。事实上,这也是由于根植在人们心中的文化与观念所导致的。其实李泽厚所提出的“实践理性精神”本身就可以解答这一问题。西方的宗教建筑有很多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需要坚固耐久。中国的主流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即使是佛寺、道观,也如同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用作给神佛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的永恒。另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选择木结构作为主要建材,便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环节。而西方人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战胜一切,这使得他们对石材更为肯定。
  4.《美的历程》对建筑艺术研究的价值
  如果说短短十几万字的《美的历程》,无法道尽中国建筑的一切特质。于是,李泽厚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甚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归结为始于先秦的实践理性精神。这是一种极具独创性的归纳。由此建筑与文学、绘画、音乐等其它文化之间构筑了桥梁。
  儒道互补,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孔子将传统礼制建立在亲子之爱这种普遍而又日常的心理基础和原则上,将礼乐服务于神的目的,转换成服务于人的目的。中国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质,便可远溯到汉民族这一深层的心理。
  《诗经》中的赋、比、兴美学原则,影响了中国人长达两千年之久。尽管文学作品之中充满了情感与想象的力量。但是追根溯源,它们依旧与中国美学特征一脉相通,是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进行的。
  建筑反映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气象。每一座宏伟的古建筑背后,都有深邃的哲学。要了解中国的建筑,必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故而,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打破界限的方式。我们的眼光由此回望到悠久历史的深处,更加自由、更加宽广,由此更加不屈不挠地探究每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
  參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3][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在这个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应试考学找好工作;跟有“背景”的人做朋友是为了以后有事好通过他走关系;看名著是为了提高作文分数,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参赛拿奖,学艺术是为了考特长生……大人做慈善筹捐款噼里啪啦地拍一堆照片,这样沸沸扬扬地宣传到底是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还是为自己博名声树形象?参加应酬认识朋友到底是看上了他的为人性格还是他
期刊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天蒙蒙亮,我起身去了学校。  虽然已经是春天,但清晨仍旧有着冬天的寒意,我裹紧外套,低头看了眼表,才7点整,我已经到学校了。偌大的学校显得格外的安静,我都能听到叶子上的露水滑落的声音。我站在走廊上看到离近洗手间的角落里有一个瘦弱的背影,从她身上穿的灰色工装就可以认出这是我们学校的清洁工人,她弯着腰在清理着洗手台,昏暗的灯光配上她身上的一抹灰色,单单从背影就
期刊
(西北大學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  不知道怎么解释我现在的感受,没有欣喜的那种狂欢之感,亦没有如秋雨般绵绵无觉期的那种平静淡然之感。如果非要用个词语表达,或许是宁静吧。雨下着,将耳机打开,任高山流水穿过脑际,乐符激荡心灵,因着雨而平静的心却仍未起半点漪澜。细细感受着雨水划过指尖的清新,品味着风过香存的遗迹,聆听着自然的呼吸,神游在自己想象的那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天地里,如此自在,如此
期刊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260)  【摘要】:在当代文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组成就是生态文学,而且在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生态文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不断深入地进行当代文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地界定了生态文学的范围。从某种角度来讲,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生态文学的作用,更利于发展生态文学,也能使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得以发展。所以,本文基于生态文学的概念以及发展,论述了文学发展中生态文
期刊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我在已经开始过上冬天的北方想念着南方的夏。  西安的天气没有多晴朗,以致于我越发想念那湛蓝的天和洁白的云。现在,我到了我曾说过的远方,但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想要抵达的地方。哈子,还记得那句话吗。我是真的不知道我的远方还是不是原来的模样。  原来成长真的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被孤立则迎合,这真的是悲惨人生。我努力的向前走着,时而疾驰时而缓慢。当我走到花香我
期刊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700)  20世纪80年代,马原的《虚构》一经发表便给当时的文坛振聋发聩、耳目一新之感,马原也以此开创了先锋文学的实验,为反抗传统现实主义亮出了自己的武器,对于小说叙述结构的颠覆是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叙事的反叛和消解。为先锋文学的开拓立下了一座丰碑。虽然“只是马原无法调和传统小说规范与新叙事探索之间的矛盾的应急之举,现在看起来它是如此生硬,这些形式无法融
期刊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丰富样态在唐代鲜活地体现在文人的作品中,本文选取唐代两位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描述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诗歌若干篇,从个人、国家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李杜诗歌;体育文化;时代意义;修身养性;凝聚力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此时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之花也绚烂绽放,其丰富样态在唐
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 100024)  【摘要】:管虎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怪才,1992年,24岁的管虎自筹资金拍摄了他的首部作品《头发乱了》,开始崭露头角,执导了大量电视剧作品,其中不乏《黑洞》、《冬至》、《生存之民工》等佳作。2009年,管虎在执导电视剧《沂蒙》时,套拍了电影《斗牛》,本片入围第66届威尼斯电影节,并在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颁奖礼上获得7项提名,最终让黄渤获封金马影帝的殊荣。
期刊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歌曲《我又梦见了妈妈》创作于2006年,由枚川(彭梅川)作词,著名青年作曲家胡廷江作曲。歌曲为两段体接结尾的结构形式,是一首战士怀念故乡,思念母亲,歌颂母爱亲情的经典作品,两段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完全重复的写作手法,尾声部分旋律写作则采用了与前两段不同的动机,歌曲音域较高,作品采用G大调,音域为d1—a2 ,适合民族唱法男高音中级程度选用。在对该
期刊
如果不是街对面的钟楼整點报时,老杨不会发现自己已经在公司楼下站了十多分钟了,他像一尊蜡像一样立在旋转门外,双眼无神地盯着街上的行人。记得这钟楼竣工时,自己刚刚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如今已过了整整六年。  老杨并不老,明年春天才到而立之年。年纪轻轻便接任了公司销售部总经理的要职,他也算是年轻有为,理应春风得意才是,然而今天李总的一顿奚落,让他的心情跌倒了谷底。销售部今年的业绩较去年降低了近十个百分点,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