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头看“拓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s12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
  
  我早早地来到五年级教室听《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室里,哀乐低萦,立即把我的情绪牵入悲痛。可看看孩子们,有那么几个似乎根本没有我的同感共鸣。我来到几个正在兴奋讨论着的孩子身边坐定,不由得留心起他们的谈论。左边的一个男孩说:“昨天我从姐姐书上摘录了这么多资料。”前排的一男孩转身也炫耀道“我也摘了很多。”一旁的女孩嗤之以鼻:“才那么点?有什么好稀奇?我爸帮我拉了足足有五张嘞。”说完,她从抽屉里拿出厚厚的一叠打印纸扬了扬。“哇噻!”孩子们不由得一阵惊呼。“你们都看过这些资料了吗?”我略带疑惑地问。“看了一些,不过记不住。”这是孩子们坦诚的心声。“老师让你们具体收集哪方面的资料,有要求吗?”“收集周总理的资料,没提什么要求。”“哦?……”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镜头二]
  
  揭题后,教师问:“有谁了解伟大的周总理7老师让你们课前去收集了资料,下面请大家来说说。”孩子们几乎个个举起了手。教师高兴地请一位学生说。我担心的场面出现了:孩子疙里疙瘩、慢条斯理地读起了资料。约莫一分多钟后,席下的孩子们无心倾听了,举起手示意让他们补充。略显焦急的教师正好找了这个台阶下,就满怀歉意地让那个还未读完的孩子坐下,又微笑着邀请了另一个学生。场面依旧,孩子捧着一叠资料,开始了一字一顿、不紧不慢地照本宣科。三个孩子读下来,这节课已经过去了四五分钟。我想孩子们定和我一样,听得云里雾里,就这样没完没了让孩子继续?我真为这位教师捏了把汗。教师急得没法,来了个紧急刹车,就转入了下个环节。可孩子们看似还兴致未了,有的扫兴地收起资料,有的还高举着手不罢休,有的继续悄悄地和同桌比试着苦心经营来的资料……孩子们一时无心进入状态,跟不上听课研课的节奏。
  
  [镜头三]
  
  离下课三分钟左右,教师作了结课,然后用课件走马灯似的向学生们拓展了几篇相关的阅读。孩子们一篇还未读清,另一篇又接上了,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下课时,我调查了几位学生,几个优秀生支支吾吾地说了其中的一点内容,几个后进生挠着头皮苦着脸:“老师放得太快了,来不及看。”看来,孩子们只好吃不了兜着走了。我把这一信息与上课教师作了反馈,她一脸茫然:“现在不是时兴拓展吗?想不到学生们收集了那么多资料,课前的汇报用了那么长时间。课尾的课外阅读就来不及细读了。可这是我花了一番心思精挑细选来的,不放不是太可惜了?”
  上面摄入的三个镜头和教师的这番话,让我不由得放大镜头对“拓展”有了新的审视和认识:
  一、呼唤“拓展”
  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拓展学生阅读空间”“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超越文本”等新理念已渐八人心。教师们都意识到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仅凭一本书、一篇课文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课前放手让学生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课中不惜投资大量时间来作了解,课后又大量引进有关的课程资源。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完全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一次体现。“拓展”是我们在教学中需努力追求,大声呼唤的。
  二、适度“拓展”
  怎样有效拓展?虞大明老师的一句话给了这个问题一锤定音的答案——依据文本,适度拓展。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课始,她以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了与文本相关的一些关于钱学森的资料。课后研课中,有教师提出异议:资料事先由教师制成课件呈现,这样做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些资料的拓展学习权应该还给学生。然而笔者认为,学生筛选资料的能力不强,而且对文本的阅读又不深入,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学生不一定能作准确的定夺,因此课堂就会出现漫无边际、冗长无效的资料汇报,很难达成整堂课的教学目标。
  这样看来,不少教师都对“拓展”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把简单化的拓展和抛弃文本视为个性理解。课前收集并阅读总理的丰功伟绩,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应该起到铺设作用。但教师把课中宝贵的四五分钟时间让学生作冗长无效的汇报,孩子们无心倾听了解,他们只对陈述自己收集的资料感兴趣。这样的“拓展”既发挥不了铺设作用,反而无法让孩子们快速进入课文缅怀总理悲痛绵长的情感中,占用了朗读课文、体味情感的时间,起不到“画龙点睛”之举,“架桥铺路”之功。放大镜头一分为二看“拓展”,我们要注意它的适度性。
  三、巧用“拓展”
  怎样让拓展成为我们教学的亮点?上述案例中,这位教师设计的课尾资源的拓展,如流星一闪即逝,虽美却无痕。学生文本未悟深,怎能课外拓展?请看虞大明老师执教的《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中一个经典的拓展片段:分析朗读文中主人公玛莎的母亲为她准备的生日礼物——一束白色的栀子花。推波助澜后,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当玛莎的同学,学着文中的句式再为玛莎推波助澜。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自然中孕育生成,而玛莎助人为乐的品质不,必点化,在学生们的推波助澜中,他们已亲切感受,深切感化。这一巧用“拓展”,为教所运,为学所用。
  我们需要“拓展”,呼唤“拓展”,更要巧用“拓展”。如果一味地“舍文本而引资源”,那岂不是“缘木求鱼”“偷梁换柱”?放大镜头看拓展:我们必须追求与文本文脉、气脉一脉相通的拓展,必须把拓展建构在个性建构文本,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思辨空间、文本内涵的基础上,根植于文本中,运作于拓展中。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31 1800)
其他文献
当背起书包走进小学的大门时,学生们从此就开始了真正的学习生活,读书写字就成了他们必须学会的一门技术,怎么也绕不过去一块内容,并且伴随终身。如何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为了解公用物品消毒现状,提高对公共场所公用物品的卫生监督,于2000年对宾馆、洗浴中心、美容院的各类公用物品共250份进行了清洗消毒后的监测.检验方法:按<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采用可调温太赫兹时域光谱(TDS-THz)系统,测量了脂肪族L-天冬酰胺、L-半胱氨酸、L-丙氨酸和芳香族L-酪氨酸四种氨基酸在低温下的温度特性,实验中,分别在降温和升温过程中选取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就中年级学生形成性评价这一方面,笔者做了一些改革尝试,认为在评价方式的取向上,应做到四
近日拜读了张西海先生的《如果让语文教师去放牛》这篇杂文,感觉写得很辛辣、很深刻,耐人寻味,现颉取几段品味一番:
对墨玉,疏勒两县深层手动泵井供水效益进行了探讨。手动泵井供水投资少,取水方便供水安全。手动泵井供不区,水致传染病的总发病变为1.76%,明显低于对照区。两县在观察期,因减少疾病所节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亲历”感受为“亲自经历”。喜欢旅游的人,必定有深切的“亲历”感受。亲历风景,常常以行走的方式。
李吉林老师主张的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李老师的阅读情境教学课堂上,她以训练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
阅读,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阅读之美,在于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所享受到的意境美、情感美。文本细读首先就要求教师以"阅读者"的身份进入文本,以愉悦的情态欣赏品味作品,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