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物理学科的兴趣源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趣味性.物理学科更是如此,物理所研究的对象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是物理学科的兴趣源所在.若在探究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蕴藏在知识中的兴趣源给挖掘出来,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科自身的魅力,并被这种魅力所吸引,则学习物理的动力将持续不竭.
  1物理实验,萌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物理实验可以观察物理现象,验证物理规律,探究物理奥秘.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口描述、动脑思考,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加深了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萌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1.1物理现象具体鲜明,激发直觉兴趣
  生动形象的东西比平淡抽象有趣.物理知识有些比较抽象,若借助于物理实验,往往能起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效果.物理实验将物理现象客观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细节的具体和特征的鲜明性,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机械波的生成速度很快,参与质点又非常多,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若用机械波演示仪将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和传播过程缓慢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讨论,最终归纳出机械波的传播过程;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各质点起振的时间顺序;质点起振的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效果会非常好.
  1.2做中学 、学中做,激发操作兴趣
  动手操作实验比看实验有趣.物理实验若由教师动手操作,学生作为观众欣赏教师的表演,学生会觉得教师像魔术师,觉得可能是假的.所以除有危险性的实验外,应创设条件由学生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可加以适当的指导.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一些课外小实验进入课堂都是不错的做法.如人教版中探究楞次定律的演示实验若改为学生实验,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楞次定律的内涵.学过自由落体运动后,可用一把刻度尺让两位学生合作测量人的反应时间,既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又增强了动手操作兴趣.
  1.3创设思维环境,诱发设计兴趣
  新鲜的刺激比重复刺激更容易使人兴奋.设计物理实验比完成学生实验更有趣,设计新鲜的、别致的、独特的实验,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学生看之动心,思之有趣,品之有味,能诱发兴趣.如设计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实验,设计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这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能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如方案一:准备用足够长的绳子和直尺直接测量;方案二:单摆法,从楼上用长绳系一重物做成单摆,根据单摆周期公式算出楼高;方案三,自由落体法,测出小球自由落体时间算出楼高;方案四:激光测距.再引导学生比较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从中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2物理应用,巩固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用结合比单纯学习知识有趣.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学好物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增加了实践的理性思考.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物理的价值,感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以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
  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的地方.若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降低了学习物理的难度,求知的欲望将会更高.
  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是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相对运动趋势是隐藏在相对静止中难以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与物体受到的其它外力和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借助于生活体验,可以较好突破这个难点.买啤酒可以说人人都经历过,手握住一瓶啤酒,使瓶子处于竖直状态,若不小心,啤酒瓶就会从手中滑落.所以能体会到手握住啤酒瓶时,啤酒瓶相对手有下滑的趋势,瓶子受到了向上的静摩擦力作用.有一档卫星电视栏目《男生女生向前冲》深受学生的喜爱.其中有一环节是人从平面跃上旋转的转台上,人跃上转台时若位于转台边缘,往往被转台甩落到转台下的水池中而冲关失败.人为什么位于转台边缘时容易被转台甩落呢?物体随转台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转台对人的静摩擦力.在冲关游戏中转台的转速是一定的,转动半径越大,所需的向心力越大,静摩擦力也越大,当转动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所需的向心力将大于转台能提供的最大静摩擦力,人就要做离心运动,被转台甩落.所以人跃上转台时,若要不被转台甩落,必须离转轴越近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动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物理教学中,借助生活中的物理材料,学生熟悉的内含物理知识的生活案例,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讨论圆周运动应用中火车转弯问题时,因我们这里不通火车,学生没有见过火车转弯处铁轨的结构,对此比较陌生,但学生对公路比较熟悉,故我们先分析公路在转弯处的路面结构和汽车运动的动力学分析,再转入火车转弯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对陌生问题有了亲切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再如在学了《波的衍射》后,请学生解释在生活中常见的“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现象,通过分析和讨论,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衍射现象的理解,而且觉得学好物理能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提高学好物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那么物理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感受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物理魅力.
  3物理美,升华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学不仅要追求物理学科内容的“真”,还应该揭示物理学科内在的“美”.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展示物理美的内容和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使物理教学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也受到激发.
  3.1自然美   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物体运动及物体内部结构规律的学科,自然美是吸引人们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动因之一.在物理中经常遇到的自然美,如声音,有乐音、回声、共鸣等;色彩,如三棱镜对太阳光的色散,雨过天霁天空出现的彩虹,肥皂泡在太阳光照射下的彩色花纹;形态,如石拱桥、闪电、极光等;神秘,如海市蜃楼、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深空等.学生对自然美特别感兴趣,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体验、感受物理研究对象之美.
  3.2统一美
  “多样的统一”之美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将地上“走”的和天上“飞”的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光现象统一在一起,波粒二象性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将质量与能量、实物和场统一起来;能量守恒定律沟通了力、电、光、原、热各种部分的联系;只用一种理论将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统一场理论”,是爱因斯坦耗费30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标,尽管事业未竟,但他的统一思想对现代物理的发展影响深远.在教学中揭示这种统一美,学生定会为此惊叹,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3.3简洁美
  物理概念的定义式,物理规律的表达式以简单明快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变化万千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所蕴藏的丰富内容,领略到物理简洁之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ma,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欧姆定律I=[SX(]UR[SX)],能量子E=hν,…,以简单的数学形式概括了极其深刻而丰富的物理内涵.
  3.4和谐美
  物理理论是自洽的、和谐的.匀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与简谐波,行星运动与原子内电子绕核运动等传递出物理运动的协调与匹配,呈现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运动图画给人以很强的美感.
  3.5对称美
  对称性是一个古老而又时尚的概念,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对称性大放异彩.法拉第受奥斯特电流磁效应的启发,根据对称性,提出了“磁生电”的思想,经过了20年的艰难探索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麦克斯韦提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虽然提出时没有经过实验证实,但他在已经过实验证实的“变化磁场能产生电场”的基础上,根据对称性提出上述观点,所以是自洽的,令人信服.还有如物理概念的对称:正电与负电、S极与N极、电场与磁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运动过程的对称:竖直上抛运动中上升过程与下落过程的时间对称和速率对称,简谐运动中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位置的位移大小、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回复力大小、动能、势能相等.
  3.6智慧美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利用这种方法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表面发现其内在的本质,体现了人类的智慧美.各种理想模型的提出是物理智慧美的表现,如物体模型:质点、刚体、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过程的模型: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等.在物理解题中,巧用过程的对称、巧妙的转化、独特的假设、逆向思维、图像的妙用等无不给人以智慧美的享受.
  3.7人格美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物理学家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折射出人格美.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星空中,闪耀着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物理大师的思想光芒,也闪烁着许许多多为物理学发展默默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众所周知,托马斯·爱迪生是伟大的发明家,他的一生共获得1093项发明专利,在他众多的发明中,电灯是最重要的发明.爱迪生发明炭丝电灯,仅植物类的炭化实验就达六千多种,试验笔记薄多达二百多本,计四万余页,历史三年多时间.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成为激励勤奋努力的座右铭.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50余年的科研生涯中,淡泊名利,极少发表研究成果,他的大部分科学发现是在他逝世后,后人在他的实验室里整理手稿时被发现的,才将之公布于众.他一生一不为名二不为利,醉心于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当今社会弥足珍贵.
其他文献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传统性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主体观念落后,往往一只粉笔讲到底,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备课时只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教学评价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由此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务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师生共鸣,创设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不仅把物理实验作为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正确运用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会观察和领悟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各种应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在考虑到可见性、趣味性、对比性、简单性和力求将每
期刊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渗透着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透过物理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笔
一、课型:听、说、读、写二、教材分析本课以谈论物品的位置为话题。通过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物品名称的基础上用方位介词熟练地表达物品的位置,并能对where问句进行提问
在2013-2014年的新初二物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每用到某些数学知识点时,学生的表情就变得凝重,一问,学生说没有学过相关的数学知识,或者说即将学习.于是为了使教学继续下去,物理老师的做法往往是停下预定的物理知识教学,先讲些相关的数学知识.  数学在物理学中起着表现形式和推理工具的作用,中学物理要经常应用数学去形成概念、建立规律和解决问题,很多物理问题只有通过数学方法与物理思想的巧妙结合才能解决.这
期刊
新课改理念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践行这一理
《欧姆定律》一章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重点内容,笔者认为从实验入手复习《欧姆定律》效果很好.  1“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  1.1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  1.1.1实验电路图  1.1.2实验主要步骤及数据  (1)按图1连接好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R=5 Ω.  表1电压U/V1.02.03.0…电流I/A0.20.40.6…(2)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在电阻
期刊
“有效教学”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而生的名词,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最高追求!那么高中物理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高中物理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表面,更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的挖掘,尤其应该注重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素质教育和物理高考成绩的双丰收,本文就该话题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极主动思考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能力.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或班级的教学中,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基础差,思维跟不上,几乎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即使偶尔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还未等学生反应过来,教师就自问自答地讲出答案或者打断学生的回答由自己代答.教师这样做
期刊
以往的教学中重视的是“提问”,常常研究“提问”的方式,技巧.因为恰当的课堂提问,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和促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课程标准解读中叙述到:“提问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