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积极主动思考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能力.但是,由于中考的压力,尤其是在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或班级的教学中,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基础差,思维跟不上,几乎很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即使偶尔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还未等学生反应过来,教师就自问自答地讲出答案或者打断学生的回答由自己代答.教师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要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多讲解一些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来提高所谓的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以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拼命讲解,认为这种教学效率是最高的.可是,今天下午的一节关于“欧姆定律”习题课上的经历却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过程如下.
课堂上,正巧就有一道2007年南京市的中考题,题目内容是:某研究小组要测量一只阻值约为100 Ω的电阻R,所提供的器材有:(1)干电池两节;(2)学生用电流表(0~0.6A、0~3 A)一只;(3)学生用电压表(0~3 V、0~15 V)一只;(4)滑动变阻器(100Ω,2 A)一只;(5)电阻箱(0-9999 Ω,5 A)一只;(6)开关和导线若干.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列(1)、(2)两项步骤,要求在电表读数时,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刻度值的1/3.(1)你选择的实验器材是:(填序号);(2)根据所选器材,画出一个能反映测量方法的电路图.
在过去讲解这道题时,我仅仅让学生先用最短的时间看看题目的内容,然后,不等学生考虑完便告诉学生:“由于待测电阻太大,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很小,因此不能用我们过去学的伏安法来进行测量,正确的方法是……”,就这样,在不到两三分钟的时间内,就把这道题的正确思路全部灌输给了学生.可是,学生听完后总是半懂不懂.今天我改变了这种思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思考,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测出该电阻的阻值?”.大概过了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有学生提出用“伏安法”,这次我也没有立即反驳他的观点.只是问了一句:“其他同学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请说出你的理由.听了我这句话,班级里其他学生很快意识到有问题,开始重新思考.教室里出现了冷场.看看时间,两分多种的时间过去了,学生仍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我有点着急,但是还是克制自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点拨了一下:“如果采用伏安法,需要测电压和电流,大家想想本题中的条件和要求是否好操作?”这时,许多学生都纷纷瞪大了眼睛重新审题,又过了大约一分钟左右,有学生发现了,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因为待测电阻待约为100 Ω,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只有大约0.03 A,既不方便读数,也无法满足题目中规定的电表指针达到最大刻度的1/3的要求,所以伏安法没法完成这个电阻的测量.听完后,原本担心学生不会思考的念头,终于被打消了.接着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测量该电阻呢?”又过了两三分钟,同时有几个学生举手,我请了一个学生起来回答,他说这题用“替代法”可以进行测量.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原先备课时也没有采用“替代法”,为了看个究竟,我让他上黑板来画出他的电路图,并解释给大家听.该学生上来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并得意地解释道:“先将待测电阻Rx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 V,然后再将待测电阻Rx取下,替换上电阻箱,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重新恢复为1 V,读出电阻箱的阻值,就等于待测电阻的阻值了.”听完后,我虽然知道他的步骤当中有错误,可是,我的心里却很满意,毕竟这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而且他的思路也已经超出了我原先的想法了.所以,我没有直接对他进行否定,只是问全班学生:“你们赞同他的说法吗?”很快就有学生指出,当把电阻箱替换上Rx之后,就不能再调节滑动变阻器了,而是应当调节电阻箱,直到电压表的示数重新为1 V时,再读出电阻箱的阻值.看到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当时也认为可以大功告成了.正当我准备讲解备课时准备的方案时,突然有学生在座位上喊道:“老师,刚才的实验方案中还是有错误!”我转过身来,让他发言,他解释道:“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保持在1 V,由于电源电压为3 V,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就为2 V,根据串联分压规律U1U2=R1R2,待测电阻阻值大约为100 Ω,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约为200 Ω,而题目中所提供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只有100 Ω,所以这样无法完成实验.这时,很多学生感叹道:“哦,刚才怎么没有发现啊!”不仅仅是其他学生,就连我也在心里暗暗佩服这位学生,居然发现了刚才连我都没有发现的错误.我问道:“看来这种方法不行啰?”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喊道:“可以,只要让两次电压表的示数保持在2 V就可以了,那样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只要50 Ω就够了”.经过全班同学的再次讨论,大家都认可了这种想法.接着,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下:“这种方案既用了替代法,同时也有串联分压的规律;大家还能想出别的方案吗?”不知不觉中,过去只要两三分钟就能讲完的一道题,今天前后用了15分钟.最后,学生又给出了如图2所示的方案:调节图中的电阻箱,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时为止,由于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也为1.5 V,根据串联分压的规律可知Rx=R电阻箱.
等学生把所有想到的方法讲完,看看时间又过去了10分钟,前后一共花了25分钟左右.但是,我今天却特别开心,因为我感觉今天的学生在课堂上好像都变聪明了,而且也变得爱学物理了,能想到我没想到的,发现我没发现的.课后,我也对今天的教法和过去对这道题的教法进行了对比和反思:
(1)前后两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状态的对比
过去,我在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思考,所以几乎不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整节课都是我在不停地讲解,看起来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效率很高.但是,这只是重视了教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说白了,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表现.不仅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而后来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不仅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看起来,整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讲的话并不多.当学生的观点有错误的时候,教师不仅没有直接进行否定,而是在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发言同学存在的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地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尊重学生和师生平等的新型教学理念.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前后两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
在笔者过去的教学中,虽然只要短短的两三分钟就能讲完这道题,整个一节课,学生看起来安安静静,学生好像在认真地听教师的讲解.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甚至一部分学生由于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根本就没有主动地去建构和内化知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当然也就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而后一种教学方式则恰恰相反,虽然讲解同样一道题,一共花了将近25分钟,课堂效率好像降低了.可是,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评价的机会,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教师转变为了同学,使得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虽然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冷场,也出现了由于学生争论而造成的吵闹现象.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下来.所有的问题的发现到解决几乎都是由学生设计完成的,甚至学生还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方法,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错误.也正是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给了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理念的最好诠释吗?
对比自己上述的两种教学方式,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把话语权尽可能由教师转让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过去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和机会,结果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思维能力当然提高不大,然而这次让我看见只要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就一定能还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课堂上,正巧就有一道2007年南京市的中考题,题目内容是:某研究小组要测量一只阻值约为100 Ω的电阻R,所提供的器材有:(1)干电池两节;(2)学生用电流表(0~0.6A、0~3 A)一只;(3)学生用电压表(0~3 V、0~15 V)一只;(4)滑动变阻器(100Ω,2 A)一只;(5)电阻箱(0-9999 Ω,5 A)一只;(6)开关和导线若干.请你帮助该小组完成下列(1)、(2)两项步骤,要求在电表读数时,指针偏转超过最大刻度值的1/3.(1)你选择的实验器材是:(填序号);(2)根据所选器材,画出一个能反映测量方法的电路图.
在过去讲解这道题时,我仅仅让学生先用最短的时间看看题目的内容,然后,不等学生考虑完便告诉学生:“由于待测电阻太大,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就会很小,因此不能用我们过去学的伏安法来进行测量,正确的方法是……”,就这样,在不到两三分钟的时间内,就把这道题的正确思路全部灌输给了学生.可是,学生听完后总是半懂不懂.今天我改变了这种思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对学生们说:“请同学们思考,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测出该电阻的阻值?”.大概过了半分钟左右的时间,就有学生提出用“伏安法”,这次我也没有立即反驳他的观点.只是问了一句:“其他同学赞同他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请说出你的理由.听了我这句话,班级里其他学生很快意识到有问题,开始重新思考.教室里出现了冷场.看看时间,两分多种的时间过去了,学生仍然没有找到问题所在.我有点着急,但是还是克制自己,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点拨了一下:“如果采用伏安法,需要测电压和电流,大家想想本题中的条件和要求是否好操作?”这时,许多学生都纷纷瞪大了眼睛重新审题,又过了大约一分钟左右,有学生发现了,没等我喊他就迫不及待地说:“因为待测电阻待约为100 Ω,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只有大约0.03 A,既不方便读数,也无法满足题目中规定的电表指针达到最大刻度的1/3的要求,所以伏安法没法完成这个电阻的测量.听完后,原本担心学生不会思考的念头,终于被打消了.接着问道:“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测量该电阻呢?”又过了两三分钟,同时有几个学生举手,我请了一个学生起来回答,他说这题用“替代法”可以进行测量.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原先备课时也没有采用“替代法”,为了看个究竟,我让他上黑板来画出他的电路图,并解释给大家听.该学生上来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图,并得意地解释道:“先将待测电阻Rx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 V,然后再将待测电阻Rx取下,替换上电阻箱,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重新恢复为1 V,读出电阻箱的阻值,就等于待测电阻的阻值了.”听完后,我虽然知道他的步骤当中有错误,可是,我的心里却很满意,毕竟这是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来的,而且他的思路也已经超出了我原先的想法了.所以,我没有直接对他进行否定,只是问全班学生:“你们赞同他的说法吗?”很快就有学生指出,当把电阻箱替换上Rx之后,就不能再调节滑动变阻器了,而是应当调节电阻箱,直到电压表的示数重新为1 V时,再读出电阻箱的阻值.看到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当时也认为可以大功告成了.正当我准备讲解备课时准备的方案时,突然有学生在座位上喊道:“老师,刚才的实验方案中还是有错误!”我转过身来,让他发言,他解释道:“如果电压表的示数保持在1 V,由于电源电压为3 V,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就为2 V,根据串联分压规律U1U2=R1R2,待测电阻阻值大约为100 Ω,那么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大约为200 Ω,而题目中所提供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只有100 Ω,所以这样无法完成实验.这时,很多学生感叹道:“哦,刚才怎么没有发现啊!”不仅仅是其他学生,就连我也在心里暗暗佩服这位学生,居然发现了刚才连我都没有发现的错误.我问道:“看来这种方法不行啰?”话音刚落,很多学生喊道:“可以,只要让两次电压表的示数保持在2 V就可以了,那样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只要50 Ω就够了”.经过全班同学的再次讨论,大家都认可了这种想法.接着,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下:“这种方案既用了替代法,同时也有串联分压的规律;大家还能想出别的方案吗?”不知不觉中,过去只要两三分钟就能讲完的一道题,今天前后用了15分钟.最后,学生又给出了如图2所示的方案:调节图中的电阻箱,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1.5 V时为止,由于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也为1.5 V,根据串联分压的规律可知Rx=R电阻箱.
等学生把所有想到的方法讲完,看看时间又过去了10分钟,前后一共花了25分钟左右.但是,我今天却特别开心,因为我感觉今天的学生在课堂上好像都变聪明了,而且也变得爱学物理了,能想到我没想到的,发现我没发现的.课后,我也对今天的教法和过去对这道题的教法进行了对比和反思:
(1)前后两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状态的对比
过去,我在教学中总是担心学生不会思考,所以几乎不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整节课都是我在不停地讲解,看起来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效率很高.但是,这只是重视了教师的教,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学.说白了,就是一种典型的不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表现.不仅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而后来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相信学生,不仅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看起来,整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讲的话并不多.当学生的观点有错误的时候,教师不仅没有直接进行否定,而是在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帮助发言同学存在的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才是真正地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尊重学生和师生平等的新型教学理念.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前后两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
在笔者过去的教学中,虽然只要短短的两三分钟就能讲完这道题,整个一节课,学生看起来安安静静,学生好像在认真地听教师的讲解.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甚至一部分学生由于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而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根本就没有主动地去建构和内化知识.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当然也就根本没有效率可言.而后一种教学方式则恰恰相反,虽然讲解同样一道题,一共花了将近25分钟,课堂效率好像降低了.可是,学生由于有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评价的机会,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由教师转变为了同学,使得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虽然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冷场,也出现了由于学生争论而造成的吵闹现象.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始终没有停止下来.所有的问题的发现到解决几乎都是由学生设计完成的,甚至学生还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方法,发现了老师没有发现的错误.也正是老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给了老师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这不正是对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理念的最好诠释吗?
对比自己上述的两种教学方式,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并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把话语权尽可能由教师转让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过去我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挤占学生的思考时间和机会,结果学生也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思维能力当然提高不大,然而这次让我看见只要我们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就一定能还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