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大量传统性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主体观念落后,往往一只粉笔讲到底,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备课时只考虑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够;教学评价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由此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务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在高中课堂上,每当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内在频率”相一致、相协调,便会引起师生共振,产生共鸣,师生往往能够融于一体,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协调,彼此信任尊重;教师举一,学生得三;教师讲解了一道习题,学生则能理一类题型.
1.1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中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的疚.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1.3课堂教学须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情感共鸣的有效做法是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讲上《天体运动》这一节时,可引用哥白尼发现日心说,布鲁诺宣传日心说的故事,进行情感渲染:天主教信奉日心说,铲除其他学说,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却始终不敢发表,直到临终时才抛出自己学说,布鲁诺为追求真理坚贞不屈,宁愿被烧死也决不违背自己的良知.毕竟乌云遮不住太阳,环海航行的成功,第谷的观测数据,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开普勒的总结及牛顿的万有引力发现以及现在人类成功登月使人类对宇宙越来越了解,深深打动,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小高潮,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从小事着手,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2实施多元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应该实施多种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标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元化等.它与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但仔细对照我校现行的大纲和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考虑到与物理的衔接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我校大纲应该增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东抄西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并且感觉这门功课没有白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应该强调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更新观念、强调将所教物理知识与各个专业的实际应用结合,体现生活、物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也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新的工科物理课程标准,以灵活、弹性地指导教学.
3传授学习方法增加学习信心
学习方法对于物理的学习很关键,教师要重视对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要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
4通过物理实验提高物理技能
我们知道物理的许多现象与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技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有适应本课程特点的特有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实验、提出假说、逻辑推理、再次实验并得到结论.针对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学习物理要重视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再加以分析,达到加深理解所学物理概念的目的.有些物理现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将信将疑,通过演示,能加深直观印象,使学生掌握通过做实验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对一些概念的错误理解.例如,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被压缩温度就能升高,他们缺乏感性的知识,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其关键是压缩要快,筒内要有一定量的空气,棉花浸乙醚不能过多,将这些注意点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观察和分析.
[JP2]4.2利用模拟实验说明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推理能力
例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在变速运动的升降机中,人会超重和失重,可在磅秤上做模拟实验,当人从站立位置迅速下蹲时,先是失重后超重(看指针的示数),再迅速站立起来,先超重后失重.理论结合实验,学生容易理解.
[JP2]4.3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培养实验和综合归纳能力
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听讲边做实验,动脑又动手.例如,讲解变压器变压规律时,让学生测量原副线圈上的电压,计算电压比和匝数比,在实验中归纳亦可体会科学家新发现一条物理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创新.
5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5.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总结出规律.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
5.2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物理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另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5.3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大多数科学探究课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方法.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用好教材、搞好实验、组织好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策略,紧扣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并利用好多样的教学资源,就可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学教学方法要效率,让物理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引导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在高中课堂上,每当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内在频率”相一致、相协调,便会引起师生共振,产生共鸣,师生往往能够融于一体,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协调,彼此信任尊重;教师举一,学生得三;教师讲解了一道习题,学生则能理一类题型.
1.1课堂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中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的疚.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中学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1.3课堂教学须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情感共鸣的有效做法是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讲上《天体运动》这一节时,可引用哥白尼发现日心说,布鲁诺宣传日心说的故事,进行情感渲染:天主教信奉日心说,铲除其他学说,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却始终不敢发表,直到临终时才抛出自己学说,布鲁诺为追求真理坚贞不屈,宁愿被烧死也决不违背自己的良知.毕竟乌云遮不住太阳,环海航行的成功,第谷的观测数据,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开普勒的总结及牛顿的万有引力发现以及现在人类成功登月使人类对宇宙越来越了解,深深打动,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小高潮,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从小事着手,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2实施多元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不佳,我们应该实施多种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标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多元化等.它与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但仔细对照我校现行的大纲和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考虑到与物理的衔接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我校大纲应该增加突出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是东抄西凑,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并且感觉这门功课没有白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应该强调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评价上要强调更新观念、强调将所教物理知识与各个专业的实际应用结合,体现生活、物理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也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台新的工科物理课程标准,以灵活、弹性地指导教学.
3传授学习方法增加学习信心
学习方法对于物理的学习很关键,教师要重视对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要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书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
4通过物理实验提高物理技能
我们知道物理的许多现象与规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技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有适应本课程特点的特有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实验、提出假说、逻辑推理、再次实验并得到结论.针对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学习物理要重视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要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是死的,不丰满的,而且不能在运用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概念及其规律,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再加以分析,达到加深理解所学物理概念的目的.有些物理现象,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将信将疑,通过演示,能加深直观印象,使学生掌握通过做实验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对一些概念的错误理解.例如,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被压缩温度就能升高,他们缺乏感性的知识,一定要做好这个实验,其关键是压缩要快,筒内要有一定量的空气,棉花浸乙醚不能过多,将这些注意点告诉学生,让他们去思考、观察和分析.
[JP2]4.2利用模拟实验说明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推理能力
例如,关于“超重”和“失重”的教学,在变速运动的升降机中,人会超重和失重,可在磅秤上做模拟实验,当人从站立位置迅速下蹲时,先是失重后超重(看指针的示数),再迅速站立起来,先超重后失重.理论结合实验,学生容易理解.
[JP2]4.3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培养实验和综合归纳能力
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边听讲边做实验,动脑又动手.例如,讲解变压器变压规律时,让学生测量原副线圈上的电压,计算电压比和匝数比,在实验中归纳亦可体会科学家新发现一条物理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创新.
5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像科学工作者那样作研究,在此过程中,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的轨道中来,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
5.1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总结出规律.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适当给予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的消极心理影响.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意义不大的问题或明显不正确的猜想,不要简单的否定,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中正确合理的成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和主动性.
5.2选择合适的探究活动
教师可以从新《课程标准》中选择,同时,也应该结合本地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物理科学的探究兴趣的目的.另外,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应选取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在容易出现困难的地方给予提示,使学生保持不断探究的信心.
5.3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大多数科学探究课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而应该分组进行,每组2~3人,组内分工要明确.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使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方法.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本用好教材、搞好实验、组织好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策略,紧扣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并利用好多样的教学资源,就可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实效性.学教学方法要效率,让物理教学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