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教材本身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教师在阅读课上就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学习,积累语言及写作基本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从文中来,到文中去”。
  首先,积累教材中的优美词句并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会引领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但是,如果能在此基础上顺延指导学生悟出写法,学会运用,尤其是修辞方法的巧妙使用,将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举一反三。积累的好词佳句将会成为学生第一手的语言材料。其次,紧扣教材经典段落进行剖析,教材中许多人人交口称赞的段落往往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佳范本。教师指引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把情感表达清楚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仿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帮助。再次,要对教材的篇章结构有提纲挈领的认识。许多名篇所叙故事跌宕起伏,读起来引人入胜,回味无穷,但整个篇章结构却是非常简明扼要,易于模仿。
  二、观察自然景物
  首先,对自然景物的观察,重在指导学生调动全方位的感官,全身心地去感受与琢磨,眼耳鼻口手心全方位参与,将会有不同的新感受,新认识。其次,要鼓励学生亲近自然,每个学期一开始,就用表格形式告诉学生,本学期有些什么节气,哪个节气适合我们去附近哪个地方游玩,有些什么特色,请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亲身体验,但务必注意安全。每周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说说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特别的感受。这会丰富各自个性鲜明的素材,有补于各自的写作。再次,亲近自然,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更是积累了生动的素材。要引导学生写游记,将每一次游玩的所见所闻、每一个触动自己的细节记录下来。
  三、留意社会生活,作为储备
  日常生活细节最平常也最容易被忽略,即使写起来也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但是,这里面却蕴含着最简单最真挚的感情,很多教师就擅长发掘此中真意,引导学生将其整理成非常好的素材。比如,让学生给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热泪盈眶感触良多,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再比如,让学生写写自己生日许愿的内容,再去调查父母生日许的愿,互相对比,学生就深深明了父母之心,写起过生日的习作来就不会仅仅着眼于热闹的场面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并且做到勤思考,常动笔,习作必定会因生活而更加精彩!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去关注民情风俗,用采访、调查、查阅地方志等资料的种种方法,了解自己家乡的渊源与特色,特别是节日庆典仪式,民间传说,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乐、民谣,还有当地别具一格的民间工艺品。在收集过程中,既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激发起热爱家乡致力于建设家乡的感情,于是得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可随手拈来使用尽情发挥的素材。
  四、关注内心世界
  小学生作文基本是写人与叙事,但脱颖而出的妙文佳作都是感情充沛打动人心之作。感动别人,首先是自己有深切的情感,到了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境界。情感真挚,也是这些年作文的基本要求。所以,笔者把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作为素材收集之一,意在于此。别人怎么想是别人的事,首先要知道自己喜爱什么,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关注自身的感受,喜怒哀乐都能形之于文。对自然、对祖国、对亲人、对陌生人、对动物等等,有过哪些幽微难言的感情,又有过哪些深刻的印象,都可以流于笔端。
  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想象力非常丰富,宜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获取作文素材。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获取写作材料。教师可通过一幅简单的画、一段文字(或开头或结尾)、一系列动作让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从故事的结局入手让学生续写。有许多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学生对此非常有积极性,往往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佳作。
  五、勤于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帮助。从阅读感悟入手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训练是个好办法。小学里每一册都有配套的课外阅读书籍,指导学生定期阅读,并在每次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自问:读完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我读懂了什么?从中我想到了些什么人或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首先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点,接着又有了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具体内容,可谓一环扣一环,书本与生活结合紧密,文思当然不会枯竭。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多地获取写作素材的角度与方向,可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让学生大脑这个“仓库”里有充足的“米”,有各种各样的“米”,就会彻底避免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寡淡无味的状况。留心世界内外,便会材源滚滚。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有心人,文章就会有生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激扬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是一门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都要建构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这些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语文教师需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
摘 要:善于总结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重要;妙语导入,激发欲望不可少;析疑解惑,开启智慧是把打开史库的金钥匙;用心交流,共促进步方能永葆兴趣之树常青;再现历史,事半功倍不能没有多媒体的演示。此乃学史之“五法”。  关键词:培养兴趣 学习历史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学生感兴趣才会有高度的热情,积极
在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不妨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做些研究,抛开偏见,做一番挖掘甄别,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闪光点”,仍可给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以有益的借鉴。  例如,讲授法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从问世至今,人们对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尽管它确实存在过严重的缺陷和过失(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但我们不能因为反对“满堂灌”,就抛弃讲授法。  讲授法包括讲解法、讲述法、引导法和点拨法。讲解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能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这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在教学中,我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做了一些尝试。  一、灵活导入,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本来怀着美好的期待,如果老师生硬干瘪地直奔主题,虽然目标比较明确,但多少有些让学生失望,如果能够以一个新鲜的、恰当的内容作为话题,引起学生兴
靓,是现代人们的一种时尚追求,尤其是对年轻的孩子们,总渴望自己有明星般的风采,渴望自己有一张周杰伦式的脸,俊、帅、酷,迷死人不偿命!那么,你的文章呢?是不是也该有一款最新式的酷毙人的“明星脸”呢?  又该如何让你文章的“脸”炫目呢?  一、运用修辞,让它亮丽、夺目  运用修辞手法,形似化装,能变平凡为神奇,能代晦涩为大众喜看乐见,有一张“明星脸”,就能让你的文章火爆登场,赢得头彩。  借代,即用相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采用微型实验教学,力求每个学生有一套实验仪器,自己动手操作,对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其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一些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英语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同时能使后进生得到很大提高,使优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更大的进步。但真正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并真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实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目的,必须依靠情感教育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纯认识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学生智能形成和发展是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如果单纯强调某一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将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地接受教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