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文言文教学的“合理收放”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校园里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能位列“三怕”之首,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生与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疏远,二是教师未能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的“收放问题”。本人认为其中第二点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教师们认为文言字词艰涩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一言堂”“满堂灌”,导致教学过程缺乏民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恶、畏惧、排斥的心理;教师也未能正确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整节课围着解字释词打“持久战”,从而让学生觉得琐碎、单调,直至“敬而远之”。上述两个现象都是教师管得过宽、统得过死、收放失度的具体表现。以下本人将谈谈“合理收放”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现“教学收放”。
  一 、合理的“教学收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文言文教学,要努力体现“合理收放”。所谓“放”,是指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文本预习、过程体验到课堂对话、合作探究直至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基本知识和情感线索,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所谓“收”,是指在充分放手让学生独立体验、思考、分析与理解文本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必要的综合、优化与提炼,以提升教学效果。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收放”?若将教学分解成四大要素,“合理收放”需要解决四大问题对象:从教学主体看,包括教师和学生;从教学内容看,包括语言知识和篇章文化;从教学过程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内探究;从学习方式看,包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笔者通过实践最终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这四大“合理收放”难题。
  二 、思维导图在“教学收放”中的应用策略
  1.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主要形式
  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出的思维导图,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首创的瑞士军刀般的思维工具”“21世纪全球革命性思维工具、管理工具、学习工具”[1]。它一般以某个主题为中心,运用颜色、线条、图形把所有的相关因素罗列在一个环型平面之内,有组织、分层次地将人们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相关配置合理有序地绘制出来,让人的左、右半脑在思维过程中同时运作,最终将思维痕迹在纸上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分别适用于课前全面自主预习阶段和课堂优化教学内容阶段。
  所谓通用导图,是指在文本预习这一特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思维导图,旨在指示、引领学生全面“触摸”文本,体验个体探究过程,形成初步知识预备和对话资本,呈现“大而全”的特点。
  所谓点睛导图,是相对于“大而全”的通用导图而言的,是为解决文本重点、难点或学生集中暴露的问题,就关键处陈列现象,点明实质,使教学内容更为精准、凝炼而构建的思维导图,呈现“小而精”的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志向·幸福》一文中写到:“教育的任务在于,为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找到一把金钥匙,为每一个青年男女都开辟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他们的能力能够被唤醒并得以充分发挥。[2]”叶圣陶先生则在《教学举例》中谈到,文言文应安排预习,“要学生预习,老师就先要费一点儿心,给他们若干提示。提示出得好,学生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大概就能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方面形式方面的要点,以及储蓄在里头没有明说出来的东西全摸索出来”[3]。可见,提高“放”的信心与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费心给予学生有效的“金钥匙”和“提示牌”,这样才能唤醒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让他们“依着这些提示去预习”和“摸索”,而通用导图和点睛导图无疑就是金钥匙和提示牌。
  2. 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借助通用导图预习文本,体现“放”的真谛
  经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把文言文预习通用导图(如图1,如果为论述类文本,可删除“篇章分析”中的“形象”节点)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按图索骥,梳理文本,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策略。
  首先,通用导图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预习思路和“预习抓手”。以往的文本预习任务往往表现为“请同学们预习某某篇课文”之类比较空洞的话语,至于预习什么、怎样预习等则语焉不详,失之笼统。通用导图则从字词句篇等多方面对预习任务进行定向和细化,可以较好地解决预习目标、内容等问题。
  其次,通用导图有效解决了常见的“文”“言”脱节问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要么侧重“言”,把文言文仅仅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要么重“文”而轻“言”,就会出现朱自清先生在《国文教学序》所说的情况:“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文”“言”并重,“言”“文”并举。教师通过运用通用导图,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基本文言知识,实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学文言在领会文言之词义句式及表达方法”的要求,又能通过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等,指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文化的体味、传承。通过学习“言”,引领学生体会“文”,把握“意”,归纳“旨”,可以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特点。
  再次,通用导图有效“中和”了“学”与“导”的矛盾。有了通用导图,学生就可以在这一“指示牌”和“抓手”下有的放矢,结合文本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甚至可以通过导图总结规律,查漏补缺,在构建导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建构与自我教育的目标。
  在教师和通用导图的引领下,经过独立思考和多元解读,学生对文言文本有了全面、初步的体验和了解,为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以及形成课堂“对话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都得以有效体现。   (2) 借助点睛导图,体现“收”的精髓
  在引导学生利用通用导图全面预习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借助点睛导图淋漓尽致地发挥“收”的效用。
  首先,点睛导图可以有效聚焦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并不是所有的预习任务都需要在课堂上加以展示、点评。在完成预习通用导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抽查的方式,根据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或教学重点构建点睛导图,这样既能发挥通用导图引领学生全面预习文本的作用,又有利于形成师生共同关注的课堂教学任务或样例,实现收缩教学范围,聚焦教学问题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后赤壁赋》时,根据学生预习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形成了《<后赤壁赋>易混淆虚词》点睛导图(如图2),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时效性有了明显提升。
  其次,点睛导图可以有效突破文本重难点问题。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以一个个图形的方式呈现出顺应大脑发散性思维、容易被大脑记忆理解的自然表达过程,有利于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点睛导图可以帮助师生集中火力,突出和解决课文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在学习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时,为了完成“体味王维所代表的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情趣”这一重点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文眼——“然是中有深趣矣”一句中的“深趣”这一关键词,结合文本构建点睛导图。学生呈交上来的作品主要分为两类(如图3、图4),无论是“冬趣、春趣、意趣”还是“光之趣”“声之趣”“色之趣”,都很好地呈现“景气即和畅,故园殊可依”的底蕴和雅适。
  再次,点睛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多向梳理,发现规律。吕叔湘先生概括出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一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自由阅读历代文献,做学习和研究的工具;二是接受文学遗产;三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5]文言文教学经常会涉及历史传承问题、文化问题甚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这些往往需要我们超越文本,跨越时空,纵向联系,横向梳理,才有可能发现规律,方便把握。
  例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句,就牵涉到中国阴阳文化问题。我们就可以借助点睛导图(如图5)予以多向梳理归纳,让学生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在教授《六一居士传》时,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利用数字和点睛导图(如图6)激发兴致,从而成为课堂一大亮点。
  三 、思维导图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究竟是“收”还是“放”?叶圣陶先生在《答张庆晋》一文中给我们指点了“放”的终极目的,“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在文言文教学中巧妙地引入思维导图,在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收放难题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推动其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然而,思维导图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时我们仍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1. 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收”与“放”
  预习通用导图原则上要求教师放手给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教学则要体现教师的“收”,收缩教学问题,优化教学内容,然而“收”并不意味着“放”的缺位。教师在积极承担起课堂教学组织者、教学问题聚焦者、教学内容优化者、教学效益提升者等多重角色的同时,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把课堂构建成“对话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在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2. 正确处理思维导图中的“3A”
  思维导图的学习与应用一般要经历“3A”阶段,即“接受”(Accept)、“应用”(Apply)和“适应”(Adapt)阶段[6]。
  (1) “接受”阶段
  学生必然存在着从接触、学习到逐渐认同思维导图的过程。在此阶段教师要精心选择课例,设计示范导图,帮助学生把大脑中的种种偏见撇在一边,让他们严格按照导图规则,尽量模仿给定的范式,完成规定的任务,让学生初步领略导图的魅力。
  (2) “应用”阶段
  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思维导图规则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通用导图完成预习任务,构建点睛导图实现自我总结,自我提升。
  (3) “适应”阶段
  让学生在前期不断发展自己思维导图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学习目标和个人实际需要,灵活处理通用导图和构建具有个性特色的点睛导图。
  上述的“3A”阶段分别对应思维导图应用的三个阶段,顺序体现从“收”到“放”的递进过程。 “教是为了不教”,初始的“收”是为了之后更好的“放”。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蔡汀,王义高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吕叔湘,陈大庆,吕桂申.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6]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中学)
  (责任编辑:万驰)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INFOCOM会议(TheAnnualConferenceof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是信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量的在该领域研究卓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该
从没想过我会走上这样一条路。  我叫李晓容,是四川省马边县袁家溪小学的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现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和众多的特岗教师一样,毕业的时候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满腔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未来的事业中。当我选择特岗教师时,或许刚开始并没把它当作事业来奋斗,可不曾想到,在袁家溪的这三年,成为我一生的宝藏。在这里,我伤心过、委屈过、开心过、成长过。我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懂得自己肩负的
刚上大学时,我曾想把已选择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转为师范专业,为的是毕业后去当一名教师。可深思熟虑后,我放弃了,因为我怕受不了教师这一行的清贫。于是我继续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样会有更大的希望留在大城市。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大四。找工作近在眼前,一番努力后,我获得了几个工作机会。报考特岗教师实在是个巧合。室友一直准备考特岗教师,让我陪考,于是跟他一起报考。意外的是:他落选了,我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情感能力是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1]。随着教育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情感能力也伴随着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逐渐地被教育工作者明确地认识,成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能力,并引起广泛地关注。  情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运用情感驱动原理促进教学。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情”相互交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更促使实施情境教育的教师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热爱。于是,教师驾驭情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由以往一味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思维,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宗旨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感,提高历史学
自主学习语文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三个优势:一是能计划和组织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二是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有效率的自律者,不仅对完成学习任务充满信心,更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三是能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变革,使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我
在历史、地理教学中,晦涩、拗口的人名和地名是教学的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手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活用文字,让枯燥乏味的人名、地名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一、巧设“包袱”,寓教于乐  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谜语、脑筋急转弯,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