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字游戏”,突破历史、地理教学瓶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地理教学中,晦涩、拗口的人名和地名是教学的难点,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灌输式”手段,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活用文字,让枯燥乏味的人名、地名变得生动、有趣,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一、巧设“包袱”,寓教于乐
  从教学实际出发,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谜语、脑筋急转弯,吊吊学生的“胃口”。难度不易过大,要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开“包袱”。
  我在执教一节地理综合复习公开课时,就为学生设计了以下问题:
  (1)海水是什么颜色?请举例说明。
  (2)世界上最炎热的地方是哪里?
  这两个脑筋急转弯是课前导语,问题难度适中。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外校前来观课的学生很快便适应了我的教学风格和节奏。学生们积极抢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想出三个答案:黄海、红海、黑海;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的答案是“吐鲁番”,因为那里有“火焰山”,也有的学生的答案是“火地岛”。此类问题以激发兴趣为目的,不宜将答案定得太死板。如上述第二个问题,我的预设答案是“火地岛”,但我并没有否决学生的其他见解,只要答案有理即可。
  二、巧用谐音,趣化知识
  有些学生初学英语习惯用谐音。有的同学曾经把“teacher”写成“汽车”,将“Virginia”写成“我枕你呀!”将“morning”写成“毛宁”。英语学习中这个做法不被认可,但是在记忆历史、地理名称时却不失为一条捷径。
  事实上,世界地理、历史中的许多人名和地名都是音译。学生们用谐音去记忆,当然无可厚非。教师应积极利用语言的丰富性,活用文字,利用谐音,为枯燥的人名、地名加点调料,使其变成一道“美味”。
  譬如,加尔各答(Calcutta)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东方最大的商业名城之一,现为西孟加拉邦首府。但“加尔各答”这个名字很拗口。于是我让一位最活跃的学生走上讲台,挥起手说:“我的铁砂掌落到你头上,会怎样?”学生说:“会起一个大疙瘩!”大家哄堂大笑!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巴掌(当地的口语中,巴掌就是“夹耳”)打出一个大疙瘩——打一印度城市,学生们轻易便找到“加尔各答”这个答案。
  直到今天,已经三十多岁的往届学生谈到这一谜语时,还捧腹大笑。可见巧用谐音,给学生的记忆有多深!
  三、巧用顺口溜,突围记忆
  顺口溜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即使文墨不通者,也能通过顺口溜记住高深的知识。在史地教学中,教师如果巧用顺口溜,将琐碎的知识进行整合,把复杂抽象的知识打造成一支轻快的“歌谣”,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大大提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我把人口过百万的少数民族名称整理成一首顺口溜: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
  这一首顺口溜很像一首“长短句”,其中“苗彝(亦)壮”有歌颂庄稼茂盛的意思,学生们感到特别有趣。我特别讲解了最后一句“土家、哈尼(honey)”,学生们仿佛看到了热情洋溢的土家族、哈尼族姑娘载歌载舞地迎面走来。
  四、巧设课堂比赛,复演智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设计的谜语、顺口溜不一定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因此,激发学生自已进行设计、编辑才是最主要的手段。实践证明,学生自己设计的谜语、顺口溜尽管略显稚嫩,但效果甚佳。
  学校每隔一段时期便举行一次“谜语、顺口溜”大赛。教师先认真研究教材,找到需要突破的难点,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去设计。周日布置作业,也大多是此类轻松有趣的活动,尽量避免重复的机械劳动。并且由学生自己民主选举出评委,对全班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的作品直接上传到班级教学资源库。
  人名、地名是历史、地理教学中的“老大难”,当“老大难”遭遇谐音、谜语、脑筋急转弯、顺口溜,就不再是“拦路虎”。全体学生都兴致高昂,整体成绩提升幅度较大。知识越复杂、艰深,教育方法越简单朴实。谜语、谐音、脑筋急转弯、顺口溜来源于文本,却能让抽象复杂的知识更加生动活泼,让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课堂往往是带有缺陷美的艺术品。在应用谜语、谐音、急转弯、顺口溜这种教学方式时,我们还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须把握好设计尺度。谜语、谐音、急转弯、顺口溜是教学过程中的“双刃剑”,在提升兴趣的同时,也可能滋长学生浮躁的学习心态。“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便是好猫”,在引导学生高效“捉鼠”的同时,也要防止学生“黑白不分”。总之,在锻炼学生善于“取巧”的同时仍要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2)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功底,注重创新。设置的“问题”尽量符合本班的学情。不可牵强附会,否则便会弄巧成拙。要“深挖墙、广积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料”,不可“无中生有”,“包袱”的难度也要适中。(3)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适时、适度地运用“包袱”,切忌在简单的问题上“故弄玄虚”。(4)教师要把握好评价尺度。设计“包袱”的目的是为了突破史地教学的“瓶颈”,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文学素养。学生设计的“包袱”或许幼稚,不合诗词韵律,但教师不能轻易否决甚至讽刺挖苦,导致“买椟还珠”。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万驰)
其他文献
诗日新  光景无边,递出劈头之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适之?  休要说,天下风流半农民。  深饮默然滋味,长假周作人,  学习粗鲁迅疾,面对新难题。  黄皮肤如何开垦出满头金发?  安得广田千万亩,普天下诗人  不再都姓李。总欲凭舶远航,  海沫若蚀,倚郭开贞操,徐徐  玉诺,出洋途中写出新大陆志  韦端己的浣花溪驻起了堤坝:  采其矫饰之能非时代的徽音;  面对情欲潮涌冯雪峰往静之,  壮志
期刊
一年一度的INFOCOM会议(TheAnnualConferenceof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是信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量的在该领域研究卓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该
从没想过我会走上这样一条路。  我叫李晓容,是四川省马边县袁家溪小学的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现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和众多的特岗教师一样,毕业的时候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满腔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未来的事业中。当我选择特岗教师时,或许刚开始并没把它当作事业来奋斗,可不曾想到,在袁家溪的这三年,成为我一生的宝藏。在这里,我伤心过、委屈过、开心过、成长过。我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懂得自己肩负的
刚上大学时,我曾想把已选择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转为师范专业,为的是毕业后去当一名教师。可深思熟虑后,我放弃了,因为我怕受不了教师这一行的清贫。于是我继续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样会有更大的希望留在大城市。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大四。找工作近在眼前,一番努力后,我获得了几个工作机会。报考特岗教师实在是个巧合。室友一直准备考特岗教师,让我陪考,于是跟他一起报考。意外的是:他落选了,我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情感能力是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1]。随着教育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情感能力也伴随着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逐渐地被教育工作者明确地认识,成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能力,并引起广泛地关注。  情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运用情感驱动原理促进教学。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情”相互交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更促使实施情境教育的教师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热爱。于是,教师驾驭情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由以往一味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思维,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宗旨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感,提高历史学
自主学习语文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三个优势:一是能计划和组织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二是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有效率的自律者,不仅对完成学习任务充满信心,更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三是能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变革,使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