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n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语文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学习是针对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具有三个优势:一是能计划和组织学习过程,并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二是能把自己视为有能力、有效率的自律者,不仅对完成学习任务充满信心,更能通过成功的效能体验强化学习动机;三是能对学习进行选择、组织、改造、变革,使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我们主张自主学习语文。
  一、自主学习语文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自主学习语文,即在自主合作的教学气氛中,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能动性,使其创造性的精神尽情地发挥,实现其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将自主学习语文概括为: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对世界的朴素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心灵对话,并在多重对话中,积淀语文素养,完成精神的建构。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落实对学生意义重大。
  1.自主学习语文,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由于语文脱离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因此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语文。所以,自主学习语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心灵的激发。
  例如,《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用激扬的笔墨描写了黄河的险、艄公的沉稳,涤荡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为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的勇敢、智慧及其对黄河的深情,我设计了三个填空,贯穿全课教学。
  (1)填空一:这,就是( )的黄河!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黄河的波涛滚滚、浊浪排空。随后,我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乐曲中充满激情地走进文本,体会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师:(配乐放黄河录相)同学们,这就是黄河!看着这惊心动魄的画面,你们一定有话要说吧?[出示填空:“这,就是( )的黄河!”]
  生:这,就是浊浪排空的黄河!
  生:这,就是翻腾的黄河!
  生:这,就是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2)填空二:(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接着,我根据课文内容过渡:“是的,这样的黄河怎能不令作者胆战心惊呢?那黄河上小小的羊皮筏子更是牵动了作者和我们的心。请打开书本,读第2至5小节。”然后,我提出阅读要求:“在这部分内容里,都有哪些词句牵动了你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把这些词句画下来。”在交流中,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小小的”、“整个儿”、“浮在水面上”、“贴着水面漂流”、“只有十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等,发现了羊皮筏子的特点。
  师:看来,这小小的羊皮筏子确实牵动着作者的心。[出示填空:(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可以用文中的语句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真不敢相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啊!我的天哪!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师:谁能通过语言描述让我们看到羊皮筏子?
  生:无论风多大,浪多大,都奋勇前进!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是什么!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生:那么小,那么轻,好像一个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3)填空三:(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师: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汹涌的黄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二次齐读第6小节)
  师:之所以乘客能谈笑风生,那是因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浏览窗外的景色。(第三次齐读第6小节)
  师:艄公仅仅是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吗?
  生:还有经验和技术。
  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体现?
  生:如屡平地。
  师:此时,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谁来说?[出示填空:( )——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勇敢和机智,镇静和机敏——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战胜了黄河,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生: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他,就是黄河的主人!
  这三个填空体现了三种意义。一是画面的推进。这三个填空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画面:在浊浪排空的黄河上,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不仅鼓浪前进,还载着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镜头越来越近,艄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二是感悟的深入。这三个填空既让学生内化了书上的语言文字,又为学生内心情感的抒发建立了平台,使得学生感悟的过程成为用心参与、深入参与的过程,人心与文心通融、情感与理智交融的过程,个体情思抒发的过程。三是情感的抒发。这三个填空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又有利于深入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2.自主学习语文,彰显生命价值
  人之为人,不在于其有自然生命,而在于其有特定的主体人格。因此,自主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人格塑造上。归根结底,自主学习语文就是帮助学生塑造最完善的人格和最有价值的生命。
  (1)片断一
  师:昨天我们针对《螳螂捕蝉》的故事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而听一个少年的劝告呢?   师:看来,少年的劝告是耐人寻味的,它改变了吴王的决定,也牵动着同学们的心!
  生:少年为什么要在清晨去捕捉螳螂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时机。
  生:为什么少年选择去王宫花园劝吴王呢?
  师:你注意到了少年劝说的地点。
  生: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师:看来这个“悟”字也是吴王改变决定的关键所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故事。
  在片断一中,先是让学生回忆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教师抓住“劝”和“悟”这两个牵动全文的关键字,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让其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的生命、触摸人物的灵魂。
  (2)片断二
  师: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大臣的“劝”,让吴王很没面子。因此,吴王很固执。
  生:清晨是一天最让人放松的时间,所以少年选择这个时间“劝”吴王。
  生:清晨王宫花园的花草树木上有露水,为后面少年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作了铺垫。
  生:王宫花园的环境比较轻松,不像朝廷那么严肃。
  师:你将劝说的两个地点作了比较,这也是少年选择王宫花园的重要原因。
  生:因为这个少年是侍奉吴王的,所以对吴王的行踪比较了解,因此他选择了王宫花园。
  (引导学生朗读“清晨,我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我的鞋子和衣服,我也毫不在意”。)
  师:同学们,这一切都是少年的安排,一件事情的成功,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还要选择适合的地点,这就是智慧。
  在片断二中,教师抓住“劝”字,让学生在自主表达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品读、讨论、体会,既能真切地感受到少年的智慧,又可巧妙地深化文本的内涵。另外,通过“劝”的一唱三叹,并与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诸多信息沟通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多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最终孕育学生创造的能力、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3.自主学习语文,巧在感悟为先
  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透过语言文字领会广阔的文化内涵。而自主学习语文就是透过语言文字,在心灵的层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领略和理解广阔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悟、自得、自会的能力,而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为学生修枝剪叶。
  例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时,我抓住文中“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母亲的“启蒙”。在读完歌谣后,我出示了填空:“ 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学生们此时已深有感触,无须再作启发,那优美凝练的语句已是脱口而出。
  师:母亲用歌谣仅仅把对故乡的爱给了我吗?[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谁想说一说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儿子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勤劳的美德,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浓郁的诗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纯朴乡情,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的钥匙,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生:母亲用歌谣把飞向诗歌王国的想象翅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
  师:母亲吟唱的纯朴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我的心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只有情动,才能辞发,想象才会展翅,并真正使学生融入教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所以,让学生自己感悟是自主学习语文应体现的本质特征,也是真正落实人文精神的关键。
  4.自主学习语文,释放情景再现的创新能量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自主学习语文中,重视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我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于是学生感同身受。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旁白式的点拨,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进行挑战:“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难道你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通过这样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审美主体(教师、学生)与客体(老天鹅)间的心灵激情地碰撞了。随后,我播放俄罗斯音乐,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异域风情,不仅有感动涌入心田,更有另一种深刻的“对话”即将开始。
  5.自主学习语文,贵在科学而系统地培养
  因为自主学习语文是在自主合作的教育气氛中,使学生不断地发挥其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其自主性发展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所以我们努力使语文课堂变为对话的课堂、实践的课堂、探究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并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品质进行探索,从而给低中高三个年段分别从好奇(学习兴趣)、乐学(学习情趣)、自主(学习态度)、自律(学习意志)、创新(勇于探索)、合群(乐于交往)六个方面制定了指标,以便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而系统的培养。
  自主学习语文,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为终极目标,它是充满想象和个性的教育,融合了思维与品质的培育。我们相信自主学习语文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为语文教学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责任编辑:吴婵 梁金)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诗日新  光景无边,递出劈头之问: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适之?  休要说,天下风流半农民。  深饮默然滋味,长假周作人,  学习粗鲁迅疾,面对新难题。  黄皮肤如何开垦出满头金发?  安得广田千万亩,普天下诗人  不再都姓李。总欲凭舶远航,  海沫若蚀,倚郭开贞操,徐徐  玉诺,出洋途中写出新大陆志  韦端己的浣花溪驻起了堤坝:  采其矫饰之能非时代的徽音;  面对情欲潮涌冯雪峰往静之,  壮志
期刊
一年一度的INFOCOM会议(TheAnnualConferenceofIEEECommunicationsSociety)是信息通信领域规模最大的顶尖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量的在该领域研究卓越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在该
从没想过我会走上这样一条路。  我叫李晓容,是四川省马边县袁家溪小学的一名普通的特岗教师,现担任三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和众多的特岗教师一样,毕业的时候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和满腔的热情准备投入到未来的事业中。当我选择特岗教师时,或许刚开始并没把它当作事业来奋斗,可不曾想到,在袁家溪的这三年,成为我一生的宝藏。在这里,我伤心过、委屈过、开心过、成长过。我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孩子变成一个懂得自己肩负的
刚上大学时,我曾想把已选择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转为师范专业,为的是毕业后去当一名教师。可深思熟虑后,我放弃了,因为我怕受不了教师这一行的清贫。于是我继续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这样会有更大的希望留在大城市。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大四。找工作近在眼前,一番努力后,我获得了几个工作机会。报考特岗教师实在是个巧合。室友一直准备考特岗教师,让我陪考,于是跟他一起报考。意外的是:他落选了,我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
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呢?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科学、有效并受学生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冲击下,作为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对教育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呢?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情感能力是完成情感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1]。随着教育中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情感能力也伴随着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逐渐地被教育工作者明确地认识,成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能力,并引起广泛地关注。  情境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运用情感驱动原理促进教学。教师的“爱”与学生的“情”相互交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更促使实施情境教育的教师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热爱。于是,教师驾驭情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由以往一味注重知识的单方面传授的教学思维,转向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爱学习”“会学习”,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因此,中学历史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还要在“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宗旨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历史感,提高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