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文万华 异彩纷呈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z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漆工艺已有7000年的历史,到了西汉时期,漆工艺步入黄金时代,彩绘、镶嵌、金银铜饫等技法均已使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青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地位,漆器制作继而转向工艺品方向,各种工艺技法相继问世。随着唐代雕漆的出现,螺钿漆器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螺钿漆器自身所具有的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明清时期漆工艺空前发展,装饰技法达到了漆工艺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可谓“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旅顺博物馆馆藏漆器百余件,主要以明清漆器为主。其来源广泛,主要是通过上级拨交、民间征集等途径收集到的。1954年至1959年,国家文物局指示北京故宫博物院向旅顺博物馆调拨珍贵的宫廷文物200余件,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明清宫廷漆器。在此基础上,又多方收集民间漆器文物,形成了漆器收藏的现有规模。
  近日,旅顺博物馆从馆藏百余件漆器中遴选出部分精品,推出“明清漆器精品展”。其中以雕漆为主,此外还有螺钿、填漆、描金、戗金等类别(图一)。
  明清时期常见的漆器可分为一色漆器、罩漆、彩绘、描金、填漆、堆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共14类。明清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十多种髹饰方法的结合,它富于变化,绚丽多姿,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装饰题材异常广泛,常见的题材有花卉、鱼虫、鸟禽、翔凤、云龙、山水人物、神话传说以及寓意吉祥长寿等内容。
  
  秀丽典雅、色泽鲜艳的
  明清剔红漆器
  
  1、明代剔红漆器
  剔红,即雕红漆,属于雕漆的范畴。始于唐代,制作方法是以红漆在胎骨上一层层髹涂,每涂一层必须阴干,如此反复直至数十层,然后在其上面雕刻花纹图案。高濂《燕闲清赏笺》称明代果园厂的作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由此可见剔红在雕漆中的重要地位。剔红漆器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达到高峰。
  明永乐剔红牡丹圆盒(图二),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口直径18.7厘米,高6.4厘米。此盒呈圆形,平盖,木胎,子母口扣接。通体髹红漆,漆层较厚。盖面雕五朵盛开的牡丹花,问缀以花蕾、枝叶;外壁装饰牡丹、月季、菊花等图案。盒内及底部髹黑色光漆,底部边缘针划“大明永乐年制”单行款。此器造型秀美,色漆光亮。有条不紊的布局章法与精细严谨的工艺,充分表现永乐时期高超的制作水平。
  明代永乐时期的剔红漆器,堆漆肥厚,刀工圆润丰腴。花卉禽鸟,云龙缠莲,往往密不见地。或稍露空隙,而无地可容锦纹。更有同一花卉,双层重叠,各自成章,穿枝过梗,或显或藏,耐人赏析,构图之精,令人叹服;山水人物,多分刻天、地、水三种锦地;盘盒周匝,或雕仰俯四季花,或雕香草边,浑厚工巧,兼而有之。
  永乐朝三次赏赐日本国王的礼物中,都有剔红器。经过官方的赏赐及商品的输出,元、明雕漆对日本的髹饰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剔红花卉纹圆盒(图三),明代(L368——1644年),口直径6.43厘米,高2.8厘米。此盒为圆形,启盖始分上下。通体髹红漆,盒内髹黑光漆。盒面上一支三朵盛开的花卉旁衬托着含苞待放的花蕾,在繁茂的枝叶映衬下铺满整个盒面。这件剔红圆盒漆色光亮温莹,刀法深峻圆润,雕工精细,堪称佳作。
  明剔红荔枝纹圆盒(图四),口直径7.49厘米,高3.625厘米。此盒为圆形,子母口扣接。通体髹红漆,盒内髹黑光漆。盖面中心满雕荔枝,叶茂果丰,在果实上雕不同的锦纹以突出其立体效果;器壁满雕折枝花卉,花筋叶脉清晰生动。此盒漆层肥厚,刀工圆熟、枝叶翻卷自如。
  明剔红凤凰牡丹长方几(图五),长4l厘米,宽28.7厘米,高13.5厘米。此几案面呈长方形,束腰、鼓牙、弓形腿,外圈足。通体髹红漆,案面以盛开的牡丹花衬底,上压一双凤凰在花丛中展示飞翔、嬉戏,凤凰全身剔刻出细若刷丝的羽毛;牙面、腿足上满饰花卉。此几刻工精细,漆面磨光圆润,是明代剔红漆器中的精美之作。
  
  2、清代剔红漆器
  清代剔红漆器颜色较明代鲜红而色滞,图案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除继承明代的山水人物、云龙翔风及花卉鸟虫图案外,又涌现出波涛中的鱼、龙、海兽等图案;尤其是乾隆皇帝雅好古器,以至复古仿古器大盛,因而推动了崇古好古之癖和制伪之风的盛行。器形多模仿瓷、玉器以及古青铜器造型;花纹多在满刻的锦纹地上加刻诗文词句。
  乾隆款剔红云龙纹圆盒(图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口直径15.4厘米,高7.2厘米。此盒为圆形,通体髹红漆,漆层较厚。圆盒上、下图案一致,在厚达数十层的红漆上剔刻云龙纹。苍龙双目圆睁,须发飞动,身驱翻腾。波涛剔刻成无数的旋涡状,似被龙搅动所致,极富动感。盒内髹黑色漆,内底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直款,盖里中心刀刻填金“云龙宝盒”双行器名。清代乾隆时期漆器以上下对应款为佳,此器对研究清乾隆年间剔红工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乾隆时期的雕漆,融合了明代早、中、晚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义有所创新。在技法上追求精细纤巧的效果,刻必精细,而且是无处不刻,越刻越细,运刀如笔,刀工锋棱清楚有力。
  清剔红开光松鹿卷足长儿(图七),清代(1644—1911年),长107厘米,宽54厘米,高35.5厘米。此几为长方形,表面髹红漆,两侧卷下为足。几面开光内雕古松树,树下有一仙鹤与鹿回首对望,两侧开扇形,开光雕饰花鸟纹。几背髹黑漆。此几髹漆肥厚,无处不雕,充分显示出清代髹漆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流转自如、沉稳恬静的剔犀漆器
  
  剔犀,属于雕漆类。始于唐代,兴于明代,是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种类。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多以红黑两色为主),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至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斜剔出回纹云钩等图案花纹,在刀口的断面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这种独特的效果粲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因此又被称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
  清剔犀云纹长方桌(图八),清代,长69厘米,宽36厘米,高22.3厘米。此桌为长方形,平面束腰,四足弯弓内敛。通体髹黑漆,露出红漆线五道,周身为剔犀云纹。桌面及腰部间饰卷草纹,中间饰如意云头纹。漆层中搀入的若隐若现的精灵般红色线条,在黑黝黝的底色漆中游走,真有一种宛若昙花一现般的动人之处。此桌剔工豪放自然,纹饰大气酣畅,刀法流畅,漆质光润,为难得之作。
  剔犀云龙碗(图九),清代,直径21.2厘米,高10厘米。此碗为银胎,深腹。通体髹黑红相间漆,外刻如意云纹。器底断纹均匀,器足对称规矩。凡漆器之中剔犀最具沉静之美,纹式虽比较单一,但由于其翻转连续的图案,流 畅的刀功,即使单纯的图案也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纹饰细腻、色调和谐的螺钿漆器
  
  螺钿是用贝壳作材料,裁切成薄片,镶嵌于漆器表面的。由于所裁切的贝壳厚度不同,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厚螺钿,因其壳片较厚,而称之为“硬螺钿”;薄螺锢又称“软螺钿”,其薄如纸,是贝壳经过加工处理,剥离成色彩光泽的薄片,按所设计的图案,裁切成不同的形状粘到漆器上。
  螺钿漆器早在西周时期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螺钿髹饰技法有了新的发展,尤其作为铜镜背面的装饰,大放异彩。唐代发现用较厚的螺钿片镶嵌于漆器表面,元明清时期有厚与薄两种螺钿漆器。厚螺钿器与薄螺钿器流行于明清两代,厚螺钿多见于大件家具,薄螺钿比厚螺钿有较大的发展,纤巧精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清螺钿八宝葵花式攒盒(图十).清代,直径39.5厘米,高8.3厘米。此盒为木胎,呈葵瓣形,子母扣接。通体髹黑光漆,盒盖内髹红漆。盖面图案均是将贝壳片经过加工处理后,镶嵌粘贴于器物表面,经打磨而成。盖面正中嵌“吉庆有余”图案。四周缠枝莲分承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件佛家宝器。盖缘环以灵芝云纹修饰边框。立墙嵌缠枝莲纹。攒盒内置九盘,正中盘内嵌“五福捧寿”图案,周环八盘内各嵌葫芦、温凉扇、横笛、鱼鼓筒、本笊篱、阴阳剑、花篮、七洞箫,寓“八仙庆寿”之意。贝壳呈黄、赤、白等莹光变化,各色之间相互交相辉映,与黑漆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洋溢着吉祥、福贵的气氛。
  这种以物寓意的吉祥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吉祥图案的综合运用,使整个画面意韵自足,赋予图案丰富的含义,使作品更加成熟丰满。
  清螺钿山水人物插屏(图十一),清代,高30.4厘米,宽12.6厘米,厚0.4厘米。此插屏为竹木质。屏风与架均为螺钿工艺制作。屏心分为正背两面,正面镶嵌云山楼阁山水人物等自然景色;背面镶嵌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南北相过殊不远,暮潮从去早潮来。”下部圆形内框嵌花草纹饰。此插屏通过作画题诗的完美结合,将人们对春天挥之不去的情愫表达得淋漓尽致,赋予屏风以新的美学内涵。
  座屏主要流行于明清两代,它的种类丰富,造型多样。大者高3米有余,一般设在室内当门之处;而小的只有20厘米,通常置于桌案之上,用来遮挡砚池,使得墨汁不易被风吹干,所以也叫砚屏。座屏一般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套环板和抱鼓墩组成,屏心分为正背两面,正面多以木雕、石雕、牙雕镶嵌,内容多为山水、人物和风景等;背面一般镶嵌诗句或者是素板。座屏集诗情画意于一身,装饰手法繁复,画面华丽多变,线条和谐流畅,成为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受到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的喜爱。
  
  雅致凝重、细腻温润的填漆漆器
  
  填漆即填彩漆。其制作方法是在漆器上阴刻花纹后,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纹,干后磨平,因而其表面是光滑的。填漆与雕漆不同,它不用加金的方法勾纹理。
  明填漆菱花形几(图十二),明代,长43.9厘米,宽28.9厘米,高17.3厘米。此几为木胎。通体髹朱漆作地,填彩漆细钩纹饰。几面正中雕一持杖的老翁,其神态安详,前有一童持琴侧身回首凝视,二者均立于小桥之上,人物刻画如生。河中泛有渔舟,河对岸山上有一亭。桌面边缘均饰回字纹。桌腿呈大s形,腿端外翻,均刻有缠枝牡丹菊花。此器形制精巧,漆色温润,雕工细密,为明代填漆之佳作。
  
  灿如锦绣、富丽堂皇的雕填漆器
  
  雕填漆器,数量之多仅次于剔红漆器。其做法是先用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纹,然后沿着花纹轮廓勾划出阴文线,并细勾出花纹上的纹理,在线内填金。明清时期的雕填器,有的花纹是刻后填色漆而成,有的花纹是用彩漆画成的,也有一器之上填、描兼用。《髹饰录》根据二者不同的做法,分为“戗金细钩填漆”和“戗金细钩描漆”。
  清代填漆戗金云龙菊瓣盒(图十三),清代,直径45.8厘米,高19厘米。此盒为木胎,呈菊瓣形。通体髹朱漆作地。盒盖中心绘一飞龙,周围环绕八条小龙,盖面的边缘环以回字纹;每一菊瓣形立墙内又绘一条小龙,间饰如意形云纹及火焰纹。盒面下方绘有16组山、海、蝙蝠的图案,意思是“仙山福海”,寓意吉祥如意。空间布满如意形朵云。每条龙均呈戏珠状,赤青龙为五爪,龙身作双s形游走势,与之相对应的盒底立墙饰寿山福海和如意状朵云。这件果盒漆面光滑明净,刀法刚劲挺秀,戗金技术极为熟练,游龙细鳞卷尾,点缀骨朵云,把幻想的龙刻画成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灵和帝王天子的化身,表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漆器的戗金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针刻。其作法是用特别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填漆后再填金,银粉。填金的称之为戗金,填银的称之为戗银。明清时期戗金工艺已非常成熟,此件填漆戗金云龙菊瓣盒的填漆戗金技巧,各显清代漆器工艺的高超水平。雍容华贵、威严显赫的描金漆器
  描金,又名泥金画漆。其制作方法是在退光漆地上用朱漆或黑漆画花纹,待干后,在花纹上打金胶,然后将金贴上去。以黑漆作地的最常见,朱漆地次之,其他漆地的较少见。
  清黑漆描金攒盒(图十四),清代,直径38.8厘米,高11.4厘米。此盒为木胎,呈八瓣葵花形,子母口扣接,底有垂云四足。通体髹黑漆作地。盖面呈葵形,起窄边郭,嵌9个内绘蕃莲团花开光玻璃图饰;正中为菱花形,边饰描金八蝠;余为圆形,间饰描金勾莲纹,运笔细腻。盒内饰描金花卉小盘9个,正中为圆形,余为葵子形。上下器壁饰描金花卉图案,金色深浅不一,线条粗细相宜,构图工致繁复,整体呈现出金碧辉煌之意。
  漆是天然的,滴漆入土,千年不腐;漆器是中国的,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集漆艺发展之大成的明清漆器,以其作品题材的丰富性,工艺技法的复合性,纹饰、色彩的多样性,从一个时代断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漆艺文化无穷魅力。透过一件件精美的漆器,任思绪流连于漆艺发展的流程,赏鉴漆艺的流变之美、亲合之美、肌理之美、坚牢之美、气韵之美,岂能不感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也恰恰是旅顺博物馆推出明清漆器精品展的展陈初衷。
其他文献
译者注:一百多年前,在欧洲有一批数量并不众多,然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收藏家,他们由收藏起步,办展览,搞研究,交流,结社;甚至穷其一生著书立说。他们的本职本行甚至不为人知,与中国艺术相关的活动与成就却使他们留下名字;通过他们,中国艺术被推到7世界的眼前,西方社会和普通民众,由此知道了在西方的文艺复兴艺术之外,还有另一种成熟的东方艺术,有另一种古老的审美系统;这批人收藏的中国古董,也成了中国文化被西方了
期刊
宋代玉器考古出土资料概况    宋代玉器的考古发掘出土品主要集中在宋代墓葬、佛塔地宫和窖藏三种遗迹现象中,在宋代城址、集镇以及其他遗迹里也有一些零星的发现。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而言,由于宋代皇帝、王室和权贵大臣的墓葬在宋代及其以后多经官方和私人盗扰,目前还没有明确发现可以代表宋代宫廷玉作的巅峰精品之作;希望今后在墓葬发掘方面获得代表着宋玉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的愿望已经不太可能实现;现在在宋代一些中下级
期刊
编者按:1月21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七讲如期举办,主题是翡翠的收藏投资。主讲人栾秉璈先生,系资深宝玉石和古玉专家,也是中国现代珠宝玉石事业发展的开拓者。自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开始研究国内外珠宝首饰,并撰写了大量著作,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著有《宝石》《中国宝石和玉石》《怎样鉴定古玉器》《英汉宝石词典》等论文、科普文章。现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亚洲珠宝联合会副主席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鉴定研
期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用金历史的国家,早在距今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金器。在古老的岁月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每一时期的金器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艺术风格皆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蒙古族统治的蒙元帝国,由于对黄金的痴迷,用金风气旷古未有,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金器制品达到空前繁盛,展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在风格上形成了独具特点的黄金艺术。    金酒具    荷花纹高足金杯(图一),高14.5厘米
期刊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受源远流长的礼玉文化,以及佩玉、藏玉传统潜移默化影响,举凡收藏爱好者、投资者,绝大多数涉猎玉器。玉器拍卖是艺术品拍卖的重要一项,只是因能够交易、流通的数量有限,远达不到中国书画、瓷器那样的规模和市场影响。  海外市场上高古玉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器)与瓷器、铜器很早就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重要项目,博物馆机构以及私人收藏家都很重视中国古玉的收藏——仅从近年纽约、伦敦等
期刊
当代画坛,表现水乡的作品不少,表现水乡的名家也很多。最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可染、旅美油画家陈逸飞等。他们在水乡风景画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还有一位画家,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水乡的风土人情,用特殊的手法去再现水乡的柔美宁静,将现代人文哲学融合在情境画作里,这就是国画油画皆擅长的吴冠中。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不仅在同时代画家中独树一帜
期刊
2008年9月—12月,湖南长沙市望城县、岳麓区等地相继发生古墓葬被盗案,发案11起,20座历代墓葬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位于望城县、岳麓区交界处方圆约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1座西汉古墓,已被确认为西汉时期长沙国王陵及其贵族墓,葬制规格较高,墓体规模较大,是研究汉代长沙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物资料。  案发后,长沙市文物、公安两部门组成了专案组,抽调70名精兵强将辗转于8省之间,行程数万公里,
期刊
玉佩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玉佩器,最为多样十分庞杂,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个大类,既然是佩戴在身上的玉饰,就要符合两个起码的条件:第一是器型不能太大;第二是要有穿孔,可系绳穿挂。但也有一些例外,如红山文化大玉龙,虽有穿孔,但因型体较粗大,应不是佩戴在人身体上的装饰物,而是图腾崇拜或祭祀用品。    玉佩饰的演变    远古的先民们最早是以兽牙、兽骨和石珠等为饰,后来在长期制造石器的
期刊
民间玉器收藏的由来    民间藏玉,源远流长。宋代时,在文人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一股搜集和考据古器物的风气,民间收藏古玩的习俗便出现了,古玉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古玩品种之一。文人在慕古思潮支配下,积极搜集、整理、研究商、周、汉(所谓“三代”)的金石,玉等古物,并编辑成书,公诸于世,广为流传,特别是吕大临的《考古图》和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都收录了少量的汉代玉器,这是最早收录传世玉器的著作。古
期刊
2009年11月10日,“宝五堂  海外华人重要书画珍藏展”在首都博物馆揭幕,近30件稀世藏品展示出中国传统绘画自两宋至明清近千年来鼎盛时期的基本风貌。  对于“宝五堂”主人王义强,人们或许并不熟悉,但提到其祖父王季迁先生,就无人不知了。王季迁被誉为20世纪全世界最重要的中国画私人收藏家之一,此次展览是王季迁家族藏品首次回到故土“省亲”。同国举办个人展览曾是王季迁生前夙愿,如今给人们留下的是对他身
期刊